APP下载

中流击水弄潮生
——记“加油中国·传承铁人”十大年度人物邓建明

2015-01-03郝艳军李佑坤

石油知识 2015年3期
关键词:防砂海油省部级

郝艳军 李佑坤

中流击水弄潮生
——记“加油中国·传承铁人”十大年度人物邓建明

郝艳军 李佑坤

邓建明在钻井船施工现场调研

时任中国海油渤海石油管理局总工程师(钻完井)兼工程技术作业中心总经理的邓建明有着太多光环,他的名字被各种“第一”、“首次”包围着。二十六年前,他一头扎进渤海油田,成为大海深处那个特别忙碌的人。二十六年后,邓建明的嘴里只有一句话:“开发渤海油田,就是要打破禁锢,我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防砂专家在渤海

十六年前的一天,岐口17-2油田严寒砭骨,忙碌在完井现场的人们却心急如焚。

这是我国第一个海底大位移井的防砂完井作业,也是国家863计划之一,完井作业成功与否举足轻重。

渤海海域发现的大多是边际油田,地质疏松、油稠。使用常规的完井技术作业效率低,大大延迟油田投产期。为做到万无一失,渤海油田引进了美国哈里伯顿公司的防砂技术。然而,恰恰是由于完全采用外方技术和工具在完井中出现了问题,致使作业耽误了1个多月,损失巨大。

就在人们一筹莫展之际,大家不约而同想到了一个湖南小伙子:邓建明。而此时,邓建明已被请到哈里伯顿公司的总部达拉斯,和该公司的全球首席防砂专家Coby Rose一起研究改进思路。

那年,邓建明刚满30岁,却已是渤海油田任命的第一批完井项目经理。1989年投身中国海油以来,十年风吹浪打的海上生涯,已让他面皮渐暗,但双眼灼灼、愈加明亮。早在海上实践过程中,他就已反复仔细观察这些防砂技术的应用,并找出了dual trip(两趟多层)工具设计的症结所在。

面对“全球首席”,他毫不退缩,直指外方存在的技术问题,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的改造意见,告诉他们问题出在哪里,应该改进哪个部位。Coby Rose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眼前这个“小个子”,哪儿来的这许多高招?“防砂专家在渤海”这句话,Coby Rose脱口而出。更让他惊讶的是,经过改进,dual trip防砂技术在渤海湾完井应用中的问题,竟从此一“改”了之,为日后为完井作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完全采用外方技术和工具,被人家牵着鼻子走,到被称作是防砂专家,直指外方存在的技术问题,他这个昔日在外国人眼里并不起眼的“小个子”,绽放出了巨大的光彩,也标志着渤海油田完井作业自主程度的大幅度提升。

领军征战三千万

“防砂专家在渤海!”十六年后,Coby Rose依然清晰地记得自己说过的这句话。而此时,邓建明已站在“加油中国·传承铁人”十大年度人物的领奖台上。

在闪烁的镁光灯下,更耀眼的是过早爬上鬓角发梢的白发。

时针拨回到六年前,邓建明接到渤海油田上产三千万吨的“军令状”。按照计划,当年高峰期钻井近300口、完井270口,资源紧缺,人员摊薄。面对困难,邓建明带领团队迎难而上,继承和发扬优快钻完井精神,秉持以安全为根本,全力控制作业风险;开拓思路,积极落实钻井资源,成立“四大支持中心”,从公司全局高度进行高效统筹调配,实现了对人力资源、大型装备资源和器材的优化配置;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速海油高效学习型团队建设;确定了“渤海七号+水下基盘”、“钻井帽+50D钻机+支持平台”等方法开发渤中13-1/渤中29-4等油田,开创了油田开发新模式并为今后作业提供了宝贵经验。

技术方面,他牢固树立以油田开发效益最大化的理念,带领团队逐步形成了针对渤海油田不同油藏地质特征的钻完井勘探、开发,油藏调整有特色的技术体系,为公司中长远发展巩固和发展了钻完井技术,使钻完井技术成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国家863计划绥中36-1油田整体加密调整先导试验井的投产情况曾经让所有人一度担忧。这个难题甩给了邓建明。在他的带领下,经过17个月钻完井作业,克服了油田注采关系复杂、钻井防碰风险高、油层保护、防砂等难题,43口加密井完美收官,2010年产量超出ODP配产。这种油田大规模整体加密调整在全球范围内尚属首次,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

不知从哪天开始,邓建明“老了”,出门前,妻子常抚摸他日渐滋长的白发。但站在他背后的是一个横空出世的三千万吨油田,一年上产竟达1000万吨,渤海油田一举成为当年的全国第二大油田。也正是在那一年,中国海油建成了“海上大庆油田”。

担纲“优快”二十年

邓建明和同事在一起技术交流

参加工作二十六年来,邓建明参与了绥中36-1、秦皇岛32-6、渤中25-1、垦利油田群等油气田的开发,历任完井兼修井副监督、监督、总监,完井项目经理,作业经理和设计经理等。

这些年,到底为渤海油田创造了多少个“首次”和“第一”,邓建明自己没数过,也没时间数。他总是大海深处那个特别忙碌的人,他的办公室也常常空空如也,但他的大脑储备却异常丰富——渤海油田这“优快”二十年,他全程参与始终,几乎每一口优快钻井,他几乎都能信手拈来。

1994年的中国海油已完成从低起点上起飞,但传统观念和技术方式仍是公司新一轮发展的绊脚石。就在这时,一条信息传到渤海湾:美国人在泰国湾钻一口3000多米深的井只需三五天。类似的井,中国人则需要50多天才能钻成。巨大的差距引发人们的强烈反思。当年8月,一个8人考察团紧急赴泰国考察学习,决心将“优质快速钻井”(即优快钻井)技术带回国内。

1995年8月,渤海油田革故鼎新,创新管理方式,并应用“优质快速钻井”技术,一举创造“渤海奇迹”——“歧口18-1”平均钻井周期从50多天缩至18.82天;绥中36-1油田J区钻井则从昔日的22天缩短至3.71天,最快一口井仅用2.6天,且质量全优。渤海油田走出了不靠增加设备就能承担更大勘探开发工作量的路子,一批曾被认定为效益差的边际油田也得以成功开发。

而从第一个“优快”试点项目起,邓建明和他的团队就投身其中,并付出巨大热情。他们创新了29项钻完井技术,获国家技术专利31项,其中复杂井网加密制导技术、多层系多压力防砂技术填补了行业技术的空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正是在优快钻井的推动下,渤海油田才得以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就跨入1000万吨油田俱乐部,又仅用七年时间跨入3000万吨油田门槛,成为我国海上第一大油田。

成功容易冲昏头脑,但邓建明一直保持着清醒。“我们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过日子!”在渤海油田中长期发展规划到来前的一次内部会议上,面对“十二五”期间成倍的工作量,邓建明提出,只有提早转变观念,赋予优快钻井新的时代内涵,寻求“二次优快”,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次优快”类似于一种商务模式,它构建的是分立企业、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利益同心圆,以技术为引擎,以回报为导向,以激励为措施,高度整合企业文化、个人价值观和跨企业管理之手,实现多方利益的最大化,驱动油田科学、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在邓建明的推动下,“二次优快”在歧口18-1取得成功,经验全面推广到垦利和秦皇岛32-6油田后,垦利油田群年度提前233天,提效达23%;秦皇岛32-6综合调整项目年度提前228天,提效达31%;两个油田年度累计节约钻完井成本5亿元。“二次优快”试点在渤海3个开发项目提效显著,钻完井降本超过6亿元,仅2013年共22井次刷新总公司钻完井记录14项……

技术“破冰”勇当先

伴随着渤海油田的迅猛发展,邓建明在技术高峰上不断攀越向前。

二十六年来,邓建明发表论文16篇,国际重要期刊6篇;专利14项;编写著作3部。

无数项技术成果屡获国内大奖。其中,海上油田丛式井网整体加密提高采收率技术获省部级特等奖,海洋浅层钻井工程安全作业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省部级特等奖,钻采新技术推动海上油气田高效开发获省部级一等奖,多枝导流适度出砂技术研究与应用获省部级一等奖,中国海油钻井隔水导管关键工具及应用获省部级一等奖,膨胀式座挂定位分支井完井工具及在渤海油田的应用获省部级一等奖,中国海油射孔器材与工艺技术国产化获省部级二等奖,海上油田多支导流适度出砂钻采技术示范获省部级二等奖,复杂压力体系稠油油藏高效开发钻完井新技术及应用获省部级二等奖,非悬臂式钻机钻丛式开发井技术获省部级三等奖,渤海海域深井钻井新技术获省部级三等奖。

这些科研成果为渤海油田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所带领的工程技术团队先后获得中国海油“五千万吨产量直接贡献专项奖”、“全国工人先锋号”、“2007-2009年度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先进集体”等荣誉,他本人也在海上大庆建设过程中被评为中国海油立功个人一等奖。

按照中国海油渤海油田中长期发展规划,未来五六年钻完井工作量将达2000多口!大规模综合调整占主流,稠油、低渗、薄层等低品位油藏开发是关键!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克服困难,保质保量完成如此巨大的工作量?渤海油田如何“破冰”前行,这是他在领奖台上考虑的问题。

领奖台上短暂的停留后,邓建明又出发了。中国海油渤海油田中长期发展,在路上;邓建明踏浪前行的人生,在路上。

猜你喜欢

防砂海油省部级
淮委党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海油华南谱新篇
中国海油助力乌干达首个油田建设
践行低碳战略的海油路径
通过终端打造海油品牌——专访中国海油华南销售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彭红斌
云南警官学院完成四项省部级厅级等科研项目课题结项
基于WiFi便携式防砂车组生产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渤海油田“完井防砂”国产化曲折历程
上半年230名省部级官员履新
2015年河北省地矿局获省部级科技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