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汇聚梦想的舞台
——《石油知识》创刊30周年历程回眸

2015-01-03齐树斌崔玉波

石油知识 2015年3期
关键词:辽河油田办刊科普

齐树斌 崔玉波

汇聚梦想的舞台
——《石油知识》创刊30周年历程回眸

齐树斌 崔玉波

1985年石油知识试刊第一期封面

人到三十而立,多是成熟丰硕的年华;一本杂志走过30年的历程,又应该是怎样的厚重与丰盈?2015年,恰逢《石油知识》创刊30周年,蓦然回首,刊期从季刊到双月刊,开本从小16到大16,印刷从黑白到彩色,办刊地从辽宁盘锦到北京……一期期杂志随着时间的流转慢慢打开,让我们有了重温她的成长历程的契机。

一个人的梦想

说起《石油知识》杂志,业内的很多人都会想到一个人,他就是中国石油工业著名专家石宝珩先生。石先生1938年在辽宁锦州出生,1963年毕业于北大地质地理系,在大庆油田从事石油勘探工作15年后,来到了石油工业部任职,先后担任过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局局长、新科技开发中心主任等职,主持过很多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他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石油地质论文辑录》《石油工业通论》《天然气汽车技术》《中国地质科学新探索》《中国石油史研究》等。石先生不仅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石油石化科学知识普及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他不仅组织了很多科普活动,写了大量科普文章,还倡议出版了我国迄今为止唯一的石油石化科普杂志——《石油知识》。

据石先生自己撰文回忆,读中学时,他就对科学知识的普及很有兴趣,阅读科普期刊是他生活工作中的乐事之一。到石油战线工作后,他就想,石油工业对国计民生如此重要,应当有一本科普杂志向大家宣传石油知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认识。他的想法得到了时任石油工业部副部长李天相的支持。1984年,石先生被推选为中国石油学会第二届石油科普委员会委员。在第一次委员会会议上,石先生提出了出版一本石油科普期刊建议。会议通过了这项提议,并确定期刊名称为《石油知识》。

推动《石油知识》创刊的另一位热心人是时任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的沈辰。为确定办刊单位、落实办刊经费、组建办刊队伍,沈老给石油工业部的老部长康世恩写了一封信,建议由辽河油田承办这本杂志。康世恩马上回了信,同意这样办理,并亲笔题词:“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发展石油勘探开发新理论、新技术。”

石先生当仁不让担起了杂志的筹办工作。1984年底,他满腔热情地带着康老的题词来到了辽河油田。他亲自设计栏目、组稿、撰稿,他是倡导者,也是力行者。1985年1月试刊号出版了,石先生的内心充满了别样的幸福。

此后,一直忙碌在领导岗位上的石先生工作担子越来越重、时间越来越紧,但他仍然关心、支持着这本杂志,带领着她一步步前行。由小到大,直到30岁而立。现在,他经常阅读的期刊依然少不了《石油知识》,这是他的孩子,是他一生的挚爱之一。

如果按办刊地点划分的话,可以把《石油知识》的30年分为辽宁盘锦的15年和北京的15年。

盘锦15年

1985年1月《石油知识》在辽河油田总部所在地——辽宁盘锦试刊,主管单位为中国石油学会,出版单位是辽河石油勘探局。杂志出版工作得到了辽河油田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抽调辽河油田总工程师、采油专家王树芝担任主编,又从当时的《辽河石油报》调来了涂敏为编辑部主任,建成了一只较有实力的编辑队伍。同时,中国石油学会还和辽河油田共同组成了以田在艺为主任的编委会,支持和指导办刊工作。对于一本科普期刊来说,这套建制和人才队伍,在当时还是很令人刮目相看的。虽然大家都没有科普期刊办刊经验,但大家有热情和责任心,虚心学习,认真钻研,很快就将《石油知识》办成了融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为一体的科普读物。

试刊11期后,杂志于1988年正式公开出版。此时第一任主编王树芝调任辽宁省政协任副主席,于是,时任辽河油田总地质师的葛泰生担任了第二任主编。此后,周彭年、王大才、康大中、吴岩、齐树斌、邓传信等人相续来到了编辑部,成为杂志社的骨干,使《石油知识》蓬勃发展,影响力逐渐扩大。

1990年初 《石油知识》杂志由季刊改为双月刊。杂志借改变刊期之机进行一次较全面的调整,进一步提高了编辑出版质量,拓宽刊物内容,扩大读者对象,努力把科技知识、科学精神、思想方法、技术服务的宣传普及融为一体,使科普工作应有的传播、教育和舆论导向功能都得到较好的配置和发挥。在大家的努力下,《石油知识》在1992年获得了辽宁省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发行量也跃居全国石油石化类期刊发行的首位。

1995年9月,中国石油学会、辽河石油勘探局和《石油知识》编委会等单位,在古城杭州联合召开了“石油科普研讨会暨<石油知识>创刊十周年庆祝大会”,对《石油知识》十年来的创刊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为纪念《石油知识》创刊10周年,决定编辑出版优秀科普作品选辑《石油知识文萃》。《石油知识文萃》由石宝珩、葛泰生主编,是从《石油知识》办刊10年发表的3200余篇文稿中,精选出较为优秀的科普作品编辑而成。这本书内容涵盖了石油工业上游、下游各领域的科技知识,通俗易懂,趣味性强,受到了读者的好评。

在此期间,作为我国石油石化行业唯一科普期刊这个独苗苗,《石油知识》一直受到中国石油工业老领导的关注与支持。1995年元月,康世恩同志抱病命笔,为杂志创办10周年题词:“大力普及石油知识,全面提高职工素质”,充分表达了他对办好《石油知识》的殷切期望和对加强石油科普工作的高度重视。

北京15年

2000年,是中国石油工业改革与发展更加深入的一年,杂志的办刊地从辽宁盘锦迁往北京。《石油知识》2000年第五期的编辑部地址正式更改为“北京西城区六铺炕街六号”。此后,杂志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石油学会主办、石油知识编辑部承办。

这一年,《石油知识》由小16开、黑白印刷改为大16开、全彩色印刷,杂志的单价由3元调整为10元。而在内容的策划上也发生了变化,开辟了一些新的栏目,内容更加丰富活泼,展现了石油石化行业科技创新的成果和石油人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由于办刊经费自给自筹等原因,当时办刊困难也很多。社长齐树斌时常回忆初来北京办刊时的情景:编辑部一行三人,只带着几包杂志、27篇稿件就来到北京,租住在一家小宾馆里,就开始了新的办刊征程。

《石油知识》正在经历体制上的变化,由企业拨款办刊改为自筹资金、自办发行。2002年6月经中国石油学会邱中建理事长批准,实行“以刊养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的市场化办刊运行机制,使《石油知识》走上了市场化办刊的道路。

此后,在中国石油学会的领导下,经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杂志逐渐走上了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2003年1月,《石油知识》率先成立了全国理事会,使办刊工作增加了一个新的支撑点。同年9月,经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批准,成为事业法人单位,石油知识编辑部更名为石油知识杂志社。

来到北京办刊后,《石油知识》杂志寄托着更多专家学者们的厚望与期待。2000年12月1日,石油工业部原部长王涛为杂志题词:“播科学种子,开文明之花”,表达了对办刊方向的诚挚嘱托。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光召于2001年3月为杂志题写了“弘扬科学精神,反对封建迷信”的寄语,抒发了老一辈科学家对石油科普作者的殷切期望。

进入二十一世纪,作为传统平面媒体,《石油知识》面临着网络传媒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石油知识》主动迎接挑战,向信息化迈进。2006年,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石油知识》电子版上线中国石油网站,并开办了科普知识专栏。2013年6月,《石油知识》正式登录中国石油电子书屋,点击率一直名列前茅。2014年12月,《石油知识》网站正式上线,为杂志推广与商务合作开辟了新的平台。

一个不改的初衷

对比两个15年,《石油知识》的成长轨迹折射着中国石油工业发展与变化的光影。这两个15年,从盘锦到北京,办刊地点虽然变了,但办刊的初衷一直没有改变,那就是一定要把杂志办成精品科普期刊,大力普及石油石化知识,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

2012年,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周抚生对杂志社的工作提出“两加强、两提高”(加强经营管理,加强期刊管理,提高经营效益,提高期刊质量)的要求,杂志的工作方针也确定为“保持科普特色,力求生动可读,实行独立经营,实现自我发展,努力打造具有石油石化特色的科普期刊”。

三十年来,一些老领导、老专家为《石油知识》的办刊方向、编辑指导提供了很多的支持帮助,如中国石油学会秘书长钱玉怀,老院士田在艺、邱中建、胡文瑞,老专家孙毓霜、洪定一等。还有一些长期工作在石油科技战线上的科技工作者、记者和作家热心地为《石油知识》撰稿,如陈伟立、张抗、张子枢、钱伯章、王大锐等,他们的作品为《石油知识》增色添彩,至今仍然是石油石化科普创作的范本。

三十年来,作为我国石油石化领域唯一科普期刊,这个“独苗苗”有些孤独,也许她的前方还有很多难走的路。但是,这个平台上已经聚集了一批专家、学者、科普工作者和读者们,《石油知识》将和他们一道携手同行,继续前进。

这里有石油人的石油梦,有石油人的中国梦,这里是汇聚梦想的舞台。在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将谱写中国石油科普事业的美好乐章。

猜你喜欢

辽河油田办刊科普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科普达人养成记
论蒙古语内部期刊办刊难题及解决方法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辽河油田安全环保隐患治理项目后评价
油基钻井液体系在辽河油田的应用研究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
辽河油田破解稠油高温调剖难题
围绕中心抓落实,开创办刊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