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龄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认同感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2015-01-03张萌萌黄聚云郑家琨

城市观察 2015年3期
关键词:认同感身份农民工

◎ 韩 慧 张萌萌 黄聚云 郑家琨

上海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外来务工人员来此谋求发展。由于大量人口迁入和外来流动人口增长迅速,上海人口总量呈集聚和不断扩大趋势。根据上海市统计局官方数据显示,2013年末,户籍人口已增至1432.34万人,是建国初期的2.8倍。全市常住人口2415.15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425.14万人,外来常住人口高达990.01万人(数据来源于2013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作为中国典型的拥有庞大数量外来人口城市,上海市面临着外来人员“城市认同感”的问题。如何提高其对上海的“城市认同感”,正考验着上海的城市管理者,更是关系着城市建设的重要内涵。且近年来,伴随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镇务工,“举家迁移”已逐渐成为了农民工主要的流动方式。据统计,中国有流动儿童二千七百多万,其中农民工随迁子女达到一千四百多万,每8个城镇儿童中就有1个是流动儿童,在农民工聚集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大中城市,每3个儿童中就有1个是流动儿童。[1]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人口中的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农民工随迁子女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庞大的社会群体,目前学术界对其最关注的问题研究集中在入学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然而,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组成力量,其对这个的城市的认同感对于城市建设也是有着深远影响的。良好的城市认同有利于他们融入城市,有利于社会和谐。因此,对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认同感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关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认同感研究较少。尽管不同学者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不尽相同,但是综合而言得出了一个较为一致的结论:农民工随迁子女对城市普遍缺乏归属感,城市认同处于消极状态。调查显示,农民工子女对自身的身份认同仍然较为模糊,六成以上的孩子认为自己是“家乡人”,近三成孩子觉得自己属于“本地人”,有8.6%的孩子表示“说不清”。即使在本地生活时间延长,与城市同龄人的交往增多,但从心理归属感这一深层内心活动而言,农民工子女对流入地的归属感不强,从生活中的“与谁交往”到心理上的“认同于谁”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的远近至今未为可知。[2]大部分农民工随迁子女不能享受到城市中的正规教育,只能在条件非常差的流动儿童学校就读,由于没有户口,又不能在城市考高中,考大学。他们在城市读完初中后,不得不回到老家继续他们的学业,这势必会引发农民工子女强烈抵触情绪,进而影响他们对城市的认同。[3]由于农民工随迁子女内部群体具有共同的语言与生活习性等,导致其内部的认同更加坚定,因为他们从小都受“乡土社会”文化的影响,所以他们往往更多与自己有同质文化的群体交往,而排斥异质文化。其次,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中只能寄寓在一个被隔离了的“共存空间”,成为城市社会的“局外人”,以及在生活和学习上的不公平待遇降低了他们对城市的认同感。[4]

一、研究方法

(一)基本概念的操作化

农民工随迁子女:关于农民工随迁子女,许多学者有不同的定义。城市农民工子女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他们一般为6至18周岁的适龄上学儿童少年。[5]农民工子女相对于农民工来说,是一个派生的部分,属于进入城市的第二代移民,虽然他们在户籍上仍是农村人口,但他们比纯粹的农村儿童更多地经历了城市生活,而他们的城市生活又不相同于纯粹的城市孩子。由于这种特殊的社会和家庭背景,造就了他们特殊的生活经历和人生经验。[3]本文所讲的农民工随迁子女主要是指跟随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迁入城市生活的未成年儿童和少年。他们无法获得城市户籍,以“外地人”的身份在城市中学习生活,其在生活适应与认同上出现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城市认同感:“城市认同感”是城市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是城市成员从内心深处产生的一种对所在城市的心理依恋感、文化归属感,是对城市独特价值、生活方式、文化气质的体悟和内化,而本文将从城市文化认同、生存环境认同及身份认同三方面来探讨。本研究从城市文化认同、生存环境认同及身份认同三个维度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认同感进行考察。首先,文化认同(Culturalidentity)是对一个群体或文化的身份认同,又或者是指个人受其所属的群体或文化影响,而对该群体或文化产生的认同感。文化认同是当下社会一个十分突出的现代性问题;尤其是在人口异质性和文化多样化的现代城市中,这一问题就更具现实性。文化认同是人们对某种文化在观念上和心理上持认可和接受的态度,它可以使人们形成共同的信念、理想、价值观,从而在价值取向、思维模式、行为模式等方面达成一致,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次,生存环境一般是指一切自然、社会、自我的客观存在,通常特指某区域或个体所面对的特定生存条件,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所以需要从生存环境来考察农民工随迁子女对城市的认同感。最后,身份认同是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和对所归属群体的认知以及所伴随的情感体验及行为模式进行整合的心路历程。众所周知,社会体系好比一盘棋,或一张巨网,在每一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中,个人必然要与世界,与他人建立认同关系,并遵循文化编码程序,逐步确定自己在这一社会秩序中的个体角色。因此,对农民工子女身份认同的调查可以很好地反映对这个城市的认同度。

(二)资料搜集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结合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在上海市中小学就读的四年级至九年级的农民工子女。根据上海市外来人口分布情况,抽取了11个区(宝山区、青浦区、奉贤区、闵行区、杨浦区、嘉定区、普陀区、松江区、虹口区、浦东新区、闸北区)的各一所小学和中学进行问卷发放。总计发放问卷3534份,共回收3523份,回收率高达99.69%。剔除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3356份,有效率达95.26%。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农民工随迁子女1626人,其中男生927人、女生693人。本研究采用研究团队自行编制的《中小学生城市学习生活情况调查问卷》,其中,城市认同感量表包括文化认同、生存环境认同及身份认同3个维度共计12个题项,该量表为里克特式量表,采用五点计分法,答案包括“很不符合”、“不太符合”、“一般符合”、“比较符合”及“非常符合”,依次分别赋值为1、2、3、4、5。

表1 量表信度分析表

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见表1)。利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并得出结果。

二、结果与分析

(一)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认同感现状

对1626名农民工随迁子女认同感三个维度各个题项进行描述,得出数据如表2、3、4所示。

从表2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在“我能立刻说出上海的著名景点”、“我了解上海的风俗习惯”及“我会遵循上海的一些规则与忌讳”的选择上,选择一般符合所占的比例最高,且在“我会讲上海话”的题项上,认为很不符合的比例高达39.4%。由此看出,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文化认同感偏低,在文化观念上心理上认可和接受的程度不高。

从表3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在“上海是个大气和包容的城市”及“上海是个很和谐的城市”的选择上,选择非常符合所占的比例最高,且都超过了30%。在“上海是个很美丽的城市”及“上海是个充满希望的城市”的题项上,认为非常符合的比例都超过了50%,远高于其他选项。可见,农民工随迁子女对城市生存环境认同感很高,对于自己现在所在生活环境比较满意。

从表4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有28.7%的农民工随迁子女都非常不认同自己上海人的身份,而不太认同和一般认同的比例也高达44.6%,只有26.7%的人认为自己就是上海人。虽然如此,但是超过半数的人表示希望自己能够留在上海,并愿意为上海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文化认同感偏低,对于上海本地的语言、习俗、价值观的认可和接受程度不太乐观。其次,大部分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对上海人身份的认同感极低,但是由于对上海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很认可,所以还是希望以后能在上海生活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表2 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文化认同(n=1626)

表3 农民工随迁子女生存环境认同(n=1626)

表4 农民工随迁子女身份认同(n=1626)

(二)农民工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认同感差异分析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不同维度下进城农民工子女与上海本地学生城市认同感差异,结果见表5所示。

从表5的结果来看,在城市文化认同方面,农民工随迁子女与上海本地学生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p<0.001)。且如图1所示,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认同感要远远低于上海本地学生(上海本地学生均值=15.33,n=1256;农民工随迁子女均值=11.99,n=1584);在生存环境认同方面,农民工随迁子女与上海本地学生同样差异显著(p<0.001),上海本地学生的认同感要高于农民工随迁子女(上海本地学生均值=17.46,n=1258;农民工随迁子女均值=15.71,n=1584);身份认同方面,同样存在非常大的差异(p<0.001),上海本地学生的身份认同要远高于农民工随迁子女(上海本地学生均值=17.38,n=1256;农民工随迁子女均值=13.39,n=1592)。无论是对城市文化还是生存环境,又或是身份认同,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认同感与上海本地学生的差异是极大的,且都是消极的。其中,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生存环境认同感最好,其次是身份认同感,而城市文化认同处于最低水平。

图1 上海本地学生与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认同感差异图

(三)不同性别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认同感

接下来,我们同样采用单因素方差比较的方式,考察了性别因素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认同感的影响,结果见表6所示。

表6的结果表明,男生和女生在城市文化认同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且如图2所示,女生的城市文化认同感要高于男生(女生均值=12.30,n=683;男生均值=11.77,n=898)。生存环境方面,男生和女生的认同感不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在身份认同方面,男生和女生之间的差异同样存在着(p<0.05),与城市文化认同感相同的是,女生的身份认同感要高于男生(女生均值=13.65,n=682;男生均值=13.19,n=907。其中,男生和女生的生存环境认同感最好,其次是身份认同,而城市文化认同处于最低水平。

(四)不同年级农民工随迁子女认同感

最后,用单因素方差比较的方式,考察了不同年级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的认同感,得出结果如表7、8所示。

从表7、8我们可以得出,不同年级的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认同感程度是不相同。在城市文化认同方面,不同年级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是在生存环境认同(p<0.001)和身份认同(p<0.001)这两方面,不同的年级有着明显的差异。且我们可以从表7中可以看出:在城市文化认同中,六年级的农民工随迁子女认同感最高,五、七和八年都是稍高于平均水平;四年级和九年级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认同感都低于平均水平,其中四年级认同感最低,与平均水平也相差较大。其次在生存环境认同方面,四、五年级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对城市生存环境的认同感都较高,而六至八年级的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认同感与年级呈负相关,年级越高的反而认同感越低;其中认同感最高的同样是六年级,最低的则是九年级。最后在身份认同方面,四至六年级均高于总体水平,而七至九年级都低于平均水平;其中认同感最高的是五年级,八年级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对于上海身份的认同感最低。

图2 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认同感性别差异图

表7 不同年级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认同感均值表(n=1626)

三、结语

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认同感总体不高,对生存环境的认同感水平较高,但是在城市文化认同感和身份认同感方面偏低。当农民工子女怀着希望来到城市,却发现自己不仅受到制度歧视,而且遭受各种不平等待遇。这使得他们很难融入城市主流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他们与城市的隔阂,弱化了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因此,他们很容易产生一种过客心理。既然是城市中的过客,那么他们就不会对城市负责,就会产生不少社会问题,影响城市社会的稳定。这一现象不是仅仅单项制度造成的,而是一整套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包括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劳动就业制度、人事制度、组织制度、人口迁移制度、教育制度、财政制度、住房制度乃至政治制度等,这些具体制度从总体上将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居民有区别地分离出来,使其成为一个社会边缘群体,形成了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和认同城市的障碍。[6]所以,只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才能增强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从而顺利实现城市化。已有研究表明,“农民工子女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保障入学机会的平等、享受公共服务等方面需要政府、社区、社会组织等发挥作用;同时,处于接受学校教育年龄段的农民工子女在学业辅导、内心情感、生活照顾等方面需要家庭、学校教师、同辈群体发挥作用,农民工子女的城市认同与其获得的社会支持密切相关。”[7]所以,要想提高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认同感,构建农民工子女的社会支持尤为重要。其次,目前农民工子女无法完全融入城市生活中,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人际交往上都和城市子女存在差距。尤其在心理方面冲击较大,对其成长有着较大影响,关系到他们对社会的作用,而只有更好的适应城市生活才能对城市更加的认同。所以,关注农民工子女现状,解决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性问题同样刻不容缓。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认同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提高的,这是一个持久而缓慢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与家庭等各方面合力的作用才能实现。

表8 以年级为自变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1]谢建社,牛喜霞,谢宇.流动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1(1):92-112.

[2]袁巧玲.处境与意愿:农民工子女城市社会融合——基于杭州的调查[J].观察与思考,2013(6):60-64.

[3]赵川芳.农民工子女城市归属感制度性影响因素分析[J].新西部,2010(11):9-19.

[4]熊易寒.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城乡认知与身份意识[J].中国农村观察,2009(2):2-11.

[5]刘秋竹,明月.浅析城市农民工子女的社会适应性现状及其对学习的影响——以陕西省西安市五环中学为例[J].教师,2013(5):118~119.

[6]王春光.农民工在流动中面临的社会体制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4):25-27.

[7]包福存.社会支持与流动农民工子女城市认同的研究[J].太原大学学报,2011(9):10-13.

[8]罗竖元.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融入的结构与现状[J].江汉学术,2014(2):20-25.

[9]周红.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与社会稳定研究——基于社群心理边缘化趋势的分析[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0(1):69-74

猜你喜欢

认同感身份农民工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成都市初任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感培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跟踪导练(三)(5)
身份案(下)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