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孟买(五)
——侨心闪亮
2015-01-03李曼
文 李曼
感悟孟买(五)
——侨心闪亮
文 李曼
来孟买前在网上信步搜索,忽然瞥见一条报道,说上世纪50年代初孟买因华侨华人为抗美援朝积极筹款,成为南亚地区捐款最多的城市。因为没有点击收藏,后来再想在浩如烟海的信息里寻找那条报道,已无可能了。就像冬日正午照在手掌上的一缕阳光,温暖而明亮,却无法抓住。
来孟买后,发现在街上遇见中国人的几率比沙里淘金还低,侨界也一片萧条。偌大的都市华侨华人不到两千,多为老人孩子。当地出生的华人几乎不会说中国话,更不了解孟买华侨的前尘往事。但不知为什么,我却固执地相信那条报道,相信这里曾经龙脉苍劲。
一个清晨在海边漫步,看见堤岸上坐着一男一女两个华人老者在默默地眺望大海,一问才知道是兄妹俩,分别来自广州和北京。他们出生在孟买,50年代中期去大陆读书,后在国内落户,现在相约着回来探望老哥哥。他们的父亲曾是孟买侨领,大姐夫是华人子弟学校校长,他们在回忆陈年旧影中,证实了那条报道的真实性。
据两位老人回忆,上世纪50年代初孟买华侨华人有近万名,市中心区还建有一条中国街,是华人聚集地。华人一般不做生意,多从事手工业:广东人做纸花(印度人节日多,纸花需要量很大)和机械修理;湖北籍的牙医多;还有少部分山东人做些小生意。为让子孙铭记中国,也为了孟买华人统一语言,他们捐款成立了华人子弟学校教授普通话。学生最多时达200人,有校车来往于南北孟买。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华人子弟学校牵头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为志愿军捐款买飞机活动。老师向学生布置任务,号召他们动员家长积极参加。兄妹俩不仅动员家人,还把自己的压岁钱全部捐出来。华侨们热情很高,对新中国充满期望,纷纷慷慨解囊。他们听父亲说过,孟买华侨虽然不富裕,远比不上在加尔各答从事皮革生意的华人华侨,但捐款数量是全印度最多的。
可以想见,这里的华人华侨是以怎样的热情无私付出,把做纸花得来的一个个卢比积攒起来,献给新中国。
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前后,孟买华侨遭到重创。华人子弟学校被封,校长和老师们被勒令24小时内离开孟买。此后,孟买华人纷纷远走他乡,中国、加拿大、欧洲和澳大利亚都是他们选择的栖身地。随着他们的离去,中国街也黯然消失了。
闻听此言不胜唏嘘。几年前我曾去过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学院参观,这所最初由当地华人捐款办起的学校已经成为首屈一指的理工大学。他们为纪念当年的捐款活动在学校里开辟了几个展室,那些被风雨剥蚀却真实感人的照片让游人驻足,也让后代牢记。站在一张张老照片面前,我曾经泪水潸然。
而孟买华侨呢,他们的功劳似乎灰飞烟灭,无人记起。那辉煌的一幕早已被忘却,只留在眼前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的心里。望着他们渐渐远去的背影,我感慨良久。当轰轰烈烈的时代熔岩冷却后,他们仿佛化成一把攥不紧的黄沙,从时间的指缝里悉数漏走,不留痕迹。不,他们像风雪深处燃烧的一支蜡烛,曾经照亮和温暖过漫漫寒夜,尽管现在熄灭了,只剩下烛泪与烟烬,但是我们应该记得它曾经燃烧过——也应该记得,孟买的华人华侨,他们曾经闪亮过。
侨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