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消息推送策略研究
2015-01-03彭丽娟
彭丽娟
(宝鸡文理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
1 微信公众平台简介
微信作为一种社交工具,自推出以来迅速积累了大量用户,由于微信用户的朋友圈是连通的,微信中内容的传播就是几何级的扩展。微信公众平台是在微信基础上增加的功能模块,采用一对多的方式,向特定的关注对象发送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内容,入门难度低。微信公众平台可提供数量多、速度快的各类信息,切实迎合了阅读碎片化时代中用户消费信息的需求——快、全、精,在信息传播中具有及时性、互动性、受众多、传播高效的特点。
2 高校图书馆开通微信公众平台的目的
扩展图书馆的服务范围、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不断适应网络环境下读者的需求。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对于不到馆区或不具备电脑上网条件的读者在非工作时段内无法提供信息咨询、信息推送等服务。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则不受地域和时域的限制,图书馆可以24小时在任何地点对开通微信并关注公众平台的读者提供无障碍服务。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大学的灵魂。目前校园文化传播主要依赖于三大媒介系统:一是以报刊为核心的印刷媒介;二是以电视、广播为传播途径的等电子声像媒介;三是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媒介系统,并逐渐成为校园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不仅能让师生及时了解学校的资讯动态,提高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参与度,并可以通过弘扬先进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高校图书馆利用微信推送信息的优势
3.1 关注群体知识层次高,传播对象广
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关注者,大多为高校师生及相关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是思想观念先进、价值取向多元化、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易于接受新事物,敢于尝试新技术,熟悉微信等社交工具的使用。微信充分整合了他们的手机通讯录、QQ好友、附近友人等人际关系,有庞大的信息传播者和传播对象。
3.2 信息宣传推广成本低
除公众账号每年的认证费用外,微信公众平台的使用本身是免费的。图书馆无需添置任何设备,读者仅用一部智能手机就能实现与图书馆之间的自由交流,且可采用文字、图片、视频、语音等丰富多样的消息推送形式,比图书馆采用其他的宣传推广需达到同样效果的各项投入成本要低得多。
3.3 信息到达率高
只要读者关注了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平台,只要读者以联网的方式登录了微信账号,就保证可以收到推送信息,信息到达率为100%。因此,读者不会错过图书馆推送的任何信息,可选择性查看自己偏好的内容详情,充分合理安排自由时间,更好地了解和利用图书馆提供的资源及服务。
3.4 推送方式人性化
微信公众账号的发文数量是有限制的,最多每天只能群发一次消息,一次最多八条。这就更要求图书馆必须充分利用有限的消息数量,精选优质的消息内容推送给读者,读者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由选择是否接受公众平台推送的消息,这样公众平台可以做到亲民而不扰民。
4 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消息推送策略
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切实围绕建立初衷,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服务。不断做好平台的推广,重视消息推送策略。
4.1 精选优质内容,建立特色栏目
优质内容是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能拥有持续关注度的基础,应以读者为中心,选取读者关心、与读者学习工作及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首先,对不同的读者群体推送有针对性的不同的消息,例如给入校新生推荐馆藏分布、借阅指南等;给毕业生推送求职指南、毕业离校流程等;给教师类读者推送学科研究动态和未来发展趋势等。
4.2 打造灵活多变、丰富多样的的消息形式
图书馆应根据推送内容的多寡确定用单图文消息还是多图文消息发布,并充分利用平台提供的功能,用文字、图片、语音、视频、二维码等方式,多维度、多层次地展示信息及服务内容,缩短读者与图书馆的距离感。并要注意文字言简意赅、图片大方清晰、语音口齿清楚,视频清晰流畅。
4.3 及时收集读者反馈,提升读者体验
微信公众平台是“双向”的私密交流平台,对于读者提出的问题,最好能及时给予答复或做出正确引导,给出能够满足读者的答案或让读者找到答案的方法。例如对共性问题设定关键字自动应答,引导读者查看,对个性问题及时回复。因此,要有专人负责图书馆微信平台,并要求该人员熟悉馆内各项事务,具有新闻敏感性和开阔的视野,善于挖掘读者的潜在需求。
5 结 语
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延伸了图书馆的服务范围,转变了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图书馆更应对众多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信息进行严格筛选,严把质量关,坚持“以读者为中心”,坚持传播优秀校园文化,坚持传递正能量。
[1]罗苑晴.微信新闻类公众平台下的受众阅读新闻新特点[J].视听,2015(1):102-103.
[2]张正.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构建[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2):26-31.
[3]郭蓉.微信公众平台:校园文化传播的新媒介[J].今传媒,2014(6):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