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协同创新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广东金融学院为例

2015-01-03吴炎太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年17期
关键词:信管信息管理信息系统

叶 赛,吴炎太

基于协同创新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广东金融学院为例

叶赛,吴炎太

(广东金融学院互联网金融与信息工程系,广东广州 510521)

国家协同创新战略计划的实施,给高等院校人才模式改革带来契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多学科交叉专业,成立至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在协同创新的影响下,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调整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丰富培养资源、加强学科融合。

[本文是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基于协同创新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是广东金融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示范专业的成果之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协同创新;人才培养

0 引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专业,成立之初的目的即是通过整合将几个覆盖面狭窄的专业合并成一个专业,以培养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进行“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自1998成立至今,信管专业为复合型人才培养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但同时也暴露了很多问题,比如专业定位模糊、学科交叉不够紧密等。特别是在协同创新的教育发展环境下,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日益增强,如何通过多主体的参与和协同,共同推进信管专业改革,培养专业人才,成为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 协同创新对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2012年3月教育部召开的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强调“高校要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并把协同创新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所谓协同创新是指多方主体通过知识、资源、行动、绩效等方面的整合,以及在互惠知识分享,资源优化配置,行动的最优同步,系统的匹配度方面的互动,实现创新要素的系统优化和合作创新的过程。就高校内部来看,协同创新可以打破组织机构间、学科间、专业间的边界,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专业的培养模式。从高校发展外部环境来看,协同创新可以打破学校、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边界与壁垒,充分释放各主体的“人才、资本、技术、需求”,有利于创新性人才培养和学术成果的推广。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存在的问题既有高校专业教育的共性,有具有自身的专业特点,因此,协同创新对于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既具有其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具体来说,协同创新对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协同创新丰富了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参与主体

协同创新理念下,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等多元主体也参与到大学人才培养的队伍中来。通过大学与各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的合作,形成了不同参与主体主导下的培养模式,丰富了人才培养的途径,改变了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学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参与主体,甚至是唯一的参与主体的局面,打破了在单一的参与主体下,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育资源有限的困境。各个主体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自身特点,形成政府主导、高校主导、企业主导等多种协同创新模式,顺应了社会对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需求。

1.2协同创新拓展了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

协同创新提倡把校内不同专业、学科、院系之间的资源有效协同,为学生带来不同的学科视野和综合化的知识结构,形成了学校内的资源流动与交流创新。同时协同创新还注重与企业、科研机构、国外高校和机构建立交流与合作机制,通过联合共建实验室、共建实践创新基地、开展基于项目的合作等形式,建立基于产学研用结合的教育平台,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国内教学资源与国外教学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极大的扩展了教学资源。

1.3协同创新明确了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定位

信管专业最初由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等5个不同专业整合而成,因此,各高校的信管专业产生的背景不尽相同,对专业定位、专业内容的理解很不一致。加上信管专业是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包含了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这种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导致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困难,使得一直以来各高校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培养方案差异较大。协同创新打破了高校“闭门造车”的局面,将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起来,通过企业与高校协同,建立协同培养机制,促进了人才培养定位明确化。通过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院校能够根据行业反馈,及时调整和修改人才培养的专业定位,进行特色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1.4协同创新促进了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学科融合

信息管理类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主要包含基础课程、经济管理类课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类课程等。由于各门课程之间没有形成有机联系,学科融合得不到充分体现,学生很难真正理解信息与管理、管理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协同创新能突破学科壁垒,为学生提供跨院系、跨专业的教育培养,以整体组合的课程替代严格的学科分类课程,从而在帮助学生构建扎实系统的知识结构的同时,也有效的促进高校内部学科间、专业间的融合,促进学科发展。

2 协同创新下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容

协同创新给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了外部环境上的变革与机遇,也对具体的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提出了挑战与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积极探索和调整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适应市场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信息化人才,成为提高专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2.1以行业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脱节会造成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现状之间的巨大反差:一方面,社会的各个领域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而另一方面,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数量大、就业困难。因此,以行业需求为导向,面向市场,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应用型人才的建设,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结合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对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具体需求,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研,了解行业与岗位要求,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与定位,形成完善的、具有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理念。

2.2以协同平台为支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宏观框架,学校的一切教学工作,实际上都是在围绕着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而开展的。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提高信管专业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培养满足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在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优化过程中,应依托协同创新教育平台,重视产学研结合,与行业企业、高校各专业一起,通过平台,优化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如调整现有课程体系,通过设置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和认识,加强校企合作的实践课程建设,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开设科研与创新能力引导的选修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向专业领域进行探索。

2.3以校企合作为契机,丰富人才培养资源

针对目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人才的培养需求,与高校教育空间有限、教育资源的单一的矛盾,应依托协同企业,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加大对校企协同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建设。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稳固的教学素材来源基地,派任课教师、学生去企业实地调研,开发教学素材,丰富教学资源。通过校企共建的实习实践基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实践工作能力,并检验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通过聘任企业相关领域的高级人才担任实践教学的指导老师,并派高校老师参加企业的交流学习,拓展高校的师资资源,提升人才培养的师资水平。

2.4以制度建设为条件,加强学科交叉融合

学科融合需要高校内部各部门突破部门间的界限,进行合作与交流,而这需要高校进行相应的制度建设,以引导和促进内部协同。首先,搭建高校内部的合作机制,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实验中心、教学中心,搭建跨学科教育平台,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其次,构建高校内部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对跨系部合作评价的具体指标,鼓励和引导高校内部各部门、院系之间合作创新,扩大院系间的交流与协作。另外,建立跨系合作机制,组织学校不同学院、不同学科的教师一起突破学科壁垒,组成跨学科研究小组和教学小组,探讨并开设全校性的公共跨学科课程。

3 协同创新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举措

广东金融学院是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干,金融学科为特色,经、管、法、工、文、理等学科支撑配套、协调发展,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我校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协同创新,在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3.1依托金融学科的优势与特色,确立信管专业培养目标

依托我校在金融学科的优势,我校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多从事与金融、保险、证券相关的领域的工作。因此,结合我校的实际学科特点,通过深入相关领域进行调研,确立我校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依托,以培养学生现代金融创新理论的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培养具备较宽金融学、经济学理论功底,全面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商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具备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在工商企业、金融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及IT机构从事相关技术工作,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

3.2构建以信管专业为主、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性实验平台

学校建立了金融信息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围绕信息管理和金融两门学科,设置四个实验室,分别是信息安全及网络实验室、电子金融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和金融数据挖掘实验室。形成了以金融信息学科为理论基础,以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网络信息安全和金融数据挖掘为工程实验对象,以金融信息工程软件为实验手段,以物联网、大数据处理和数据挖掘为跟踪方向,通过实验软硬件资源的建设,发展成具备“学科交叉,优势互补,巩固基础,提升技能”特点鲜明的示范性实验中心。实验中心能够支撑金融、经济、管理类学科及计算机、数学等专业跨专业综合仿真实验或实习。这些突出综合性、设计性,在业务流程上相互联系的实验项目,突出知识综合性与复合性,注重学科和专业领域的交叉与融合,大大提升了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复合性与业务能力综合性,最终在实验教学环节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共同提升的高度统一。

3.3依托校企协同,培养并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围绕信管专业人才的培养,我校陆续建立了广州金电图腾软件有限公司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广州普金计算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广州正泰商业数据有限公司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实践教学基地有助于金融信息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培养一支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校内外导师队伍。通过参加校外实践基地实习,或是与校外联合培养单位派驻导师一同进行实验教学及实习指导,将在指导学生成长过程中,彼此交流,相互学习,一方面帮助实验教师了解行业发展,另一方面帮助校外用人单位实务工作者了解最新学科前沿理论与知识。

3.4以职业为导向,构建多个模块组成的课程群集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建设,将现代职业教育与传统学科教育相融合,将职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由职业导向课程、职业综合实验课、案例教学环节三部分构成的职业教育课程群。职业导向课程群集,根据学生毕业后创业或就业发展需求,按照从事的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设置相应的职业岗位理论与实务课程,比如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考证、网络金融等课程。综合职业实验课程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相关课程的知识运用,与企业运营紧密结合,职业导向明确,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项目学时比例较多而单独设置的课程,如ERP、Java Web项目开发、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课程。该类课程由综合职业实验课程由校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外聘教师和政府、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等担任,并采取校企协同开发形式,予以重点建设。同时,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大量采用案例教学,将行业企业现实的鲜活案例素材引入通识教育课堂和学科教育课堂,如面向对象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案例、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等课程。

3.5以就业为导向,探索的“三创”培养模式

除了通过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就业实习的机会,我校还与广州普金计算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正泰商业数据有限公司共同积极探索培养三创(创意、创新、创业)人才的模式。所谓三创教育是指创意、创新、创业教育,是以专业教育为基础,以知识经营为内容,培养能够创新并转化知识为创业活动的教育。是以学生为知识经营的载体,通过创业实现知识商业运用,从而达到将知识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目的的教育。三创(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依托大学生实习基地构建,它既是一个三创教育的平台,也是一个通过项目实践将专业知识与构划商业模型、尝试商业行为相融合的平台,通过专业教学与三创教育的融合,将为金融行业以及IT行业培养出既掌握现代计算机技术又懂金融商业实务的复合型人才,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及岗位思考能力。

3.6探索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的“产学研”结合的教学实践模式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的“产学研”结合的教学实践模式,与东软睿道合作,实施课程置换的订单式教学,构建三方盈利的校企合作模式,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的就业提供新的思路。

4 结语

协同创新为解决信管专业的人才目前存在的困境、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调整提供了思路。协同创新引入了多种参与主体,通过政府、企业等的参与,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内与校外协同,拓展了高校的教育资源,促进了学科融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协同创新的契机下,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协同与合作培养模式,对于确立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等,以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实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有很大帮助。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V Senano,T Fischer.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ubiquitous Systems[J]. International Manufacturing,2007(18):599-615.

[3]王迎军.以构建协同创新机制为契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2(21):33-36.

[4]宋茜.大学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构建探析[J].当代继续教育,2013,6(31):60-63.

[5]李海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建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2(9):51-54.

[6]钱洁,宋萍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面向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7(11):106-109.

[7]刘松.复杂环境下信管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整规划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3(14):64-66.

10.3969/j.issn.1673-0194.2015.17.119

G64;C931.6

A

1673-0194(2015)17-0229-04

2015-05-29

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

猜你喜欢

信管信息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信息系统安全防护
造价信息管理在海外投标中的应用探讨
智能时代下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探索与实践
评《现代物流信息管理与技术》(书评)
基于区块链的通航维护信息系统研究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应用型院校信管专业基于企业驱动的教学改革研究
互联网时代信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探讨
在高速公路信息管理中如何做好QC小组活动
基于SG-I6000的信息系统运检自动化诊断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