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研究
2015-01-03郭佳
郭 佳
(南京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南京 210023)
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研究
郭 佳
(南京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南京 210023)
建国以来,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不同时期,政府与市场关系呈现不同的状况。通过分析建国以来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变进程,以及影响政府与市场关系变迁的因素,对深化我国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有重要意义。
政府;市场;职能;变迁
1 建国以来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历史演变
1.1过渡时期(1949-1952年):政府与市场并存
这一时期是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经济建设方面,党和国家根据我国当时的具体国情出发,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使得计划和市场这两种调节手段共存,各自发挥着相应的作用。在这一时期,由于党和国家对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正确认识,认为各种经济成分分工合作,可共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市场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这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起到了稳定和促进作用。此外,新中国建立初期,由于经受了长期战争的破坏,政府不得不发挥其指令性作用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重点建设上,以保证平稳地渡过经济困难时期,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打下了稳固的物质基础。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政府与市场都在各自作用的范围内发挥着相应的作用。一方面政府有效地发挥调控市场的功能,对稳定物价,改善财政状况,加强政府权威有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市场也有自己的发展空间,除公有制经济外,其他形式的经济也得到一定发展,这对巩固新政权、恢复战后经济有重要意义。政府和市场两种调节机制的并存,保障了战后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状况的改善,又保证了政权的稳定。
1.2计划经济时期(1953-1978年):市场逐渐消失,直至消亡
1953年,我国进行三大改造,政府开始逐渐排斥市场,以期代替市场并在社会各个方面都发挥自己的作用。虽然政府通过三大改造几乎将全部的国民经济都纳入了计划经济体制内,但依旧存在着残余的非计划经济因素。在之后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功中,以及“文革”,残留的非计划经济遭到严重打击,政府计划对市场的排挤到达最高峰。据此,可将这段时期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2.1限制市场到消灭市场:1953-1956年
在这一时期,我国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公有制经济在经济社会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而其他形式的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减少。首先,对农业的改造。土地革命完成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但由于小农经济的生产力低下,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得不到长久发展,因此在党的领导和号召下,在农村成立了各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但由于统购统销政策的出现,使得农民和市场的联系被切断,农民不能在市场上买卖粮食,市场起不到任何作用。其次,对手工业的改造。采取了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走合作化道路的方式。这就把原有的个体经济以合作社经济的形式而纳入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当中,并听从政府的指令进行生产。最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由于其唯利是图的本质,必然对国计民生产生破坏作用。在这种判断下,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对资产阶级采取赎买政策,原有的资本主义企业完全成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在这一时期,企业的生产完全按照政府的计划而进行,市场的配置调节的功能几乎丧失殆尽。
1.2.2彻底的计划经济体系:1957-1978年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计划成为资源配置的唯一手段,市场的调节功能完全丧失。这一时期,由于党和政府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左倾”思想的影响下,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我国国内生产比例失调,除工业生产外,其他所有行业都遭受严重打击,也间接影响我国的工业发展。此外,为了建立完全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企图在短时间内实现全民所有的国有经济,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仅存的包括个体经济在内的私有经济,使得社会经济完全变为纯粹的计划经济,市场完全失去作用。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遵循平均主义原则,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严重的影响我国的农业生产。虽然其后党和政府进行了相应调整,但无法根除其弊端,使之越演越烈,在“文革”期间,原有的经济体制受到严重冲击,所有的经济问题都带有政治色彩,既不重视经济办法,反对运用价值规律,又反对政府进行宏观调控,造成商品生产混乱,经济发展停滞。
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功能逐渐开始强化与扩展、扭曲,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受到政府的干预,通过政府的计划和管理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与此相对的是市场功能也相应的萎缩与畸形。任何计划外的经济活动都被认为是不道德或非法的。虽然在这一时期,市场因素还是微弱存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中,但是受到政府的强大监控,其作用几乎无法发挥出来。
1.3探索时期(1978-1991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国开始对政府与市场关系进行调整以适应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市场开始重新出现在我国社会生活当中,以期刺激当前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
1.3.1计划为主,市场为辅:1978-1983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开始解放思想,破除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错误认识。1979年3月,陈云在《计划与市场问题》中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必须有两种经济:(1)计划经济部分;(2)市场调节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的主要的;第二部分是从属的次要的。但又是必须的。”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在这一阶段,依据当前处理计划与市场关系的原则,政府主动培育和发展市场,加快经济发展。首先,在一定范围了进行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工业消费品和农副产品贸易中心的建立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商品流通渠道,促进了消费品市场的发展。此外,统购统销的购销方式改变了,利用市场对一些商品进行分配调节。其次,政府扩大自主权,激励农民和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在农村成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具有极大的热情进行农业生产。在企业方面,国家重新调整政府和企业的关系,给予企业在生产销售等方面的自主权,提高自身发展能力。最后,培育价格机制,调整原有的价格体系,发挥价格在经济活动中的调节作用,激发企业间的竞争意识,扩大实行价格开放的商品范围。虽然在这一时期,市场对计划经济体制起到一定冲击作用,但是计划机制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政府用指令性计划来指挥与影响市场的作用方式,并不是市场自发主动地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因此,虽然在计划经济体制内引入了市场,但政府功能依旧强大,市场功能相对弱小。
1.3.2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与市场:1984-1991年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这一时期,政府与市场关系取得了重大发展。党和政府进一步地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打破了人们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肯定了商品经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这就把市场与计划结合起来了。十三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新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机制。”在这一时期,市场功能得到充分的培育与发展,成为资源配置的重要力量,而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的增加,采取了不同形式的手段进行调控。从培育市场的角度来说,我国彻底废除了统购统销政策,扩大商品流通,并开发金融、技术、信息等市场,促进生产要素的商品化。此后,我国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国有企业拥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而企业所有权却在政府手中。这就实现了政企分开,使得国有企业也逐渐成为市场主体,受市场的影响。从政府宏观调控的角度来说,我国开始加强对市场的监督和管理。一方面,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处理恶性的市场竞争,保障市场主体行为的合法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利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等方式进行宏观调控,引导市场规范化运行。
在这一时期,市场已成为资源配置的重要力量,与政府宏观调控共同作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虽然政府与市场相互统一,但也会出现摩擦。市场作用的扩大也影响政府行为,腐败行为开始滋生。一些政府官员利用自身权力谋取私利,干预经济项目和企业活动来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
1.4突破发展新时期(1992年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与市场
1992年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后,党和政府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处于良性互动当中,市场和政府这两个部分都是必不可缺的。
1.4.1政府与市场的有机结合:1992-2013年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是和谐、良好的。政府积极培育市场,并且在市场运行出现错误时积极地进行市场调控,纠正错误,规避市场的盲目性、自发性等缺陷。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党和政府对于政府与市场关系有了新的理解,破除了关于“姓资姓社”的思想束缚。而中共十五大进一步提出“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强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性,重视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此后,在一些会议和讲话中都强化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进一步加强了市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在十几年间,我国政府转变、优化自身职能,运用各种调控手段以确保市场运行当中的各种经济活动和行为的合法性和规范性,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此外,初步形成统一有序的市场体系。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和规模性增强。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增加,许多商品和资源都纳入了市场配置当中,并继续呈现增加趋势。在此期间,市场的功能进一步加强,而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也随之增强,政府与市场的结合在某种程度上是和谐的,虽然还是有瑕疵的,如政府越位、错位、缺位现象比较突出,阻碍了市场机制的正常功能的发挥,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并且容易滋生腐败,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政府形象,削弱政府的合法性。
1.4.2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2013年至今
鉴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已建立,但是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问题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的发挥依旧受到束缚。因此,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就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原有的“基础性作用”转变为“决定性作用”,表明党和政府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希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等于市场包揽一切,因为市场机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依然需要政府发挥作用。依据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不断变革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以适应我国当前国情,从而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完善的政府与市场关系。
2 影响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变迁的因素
建国以来,我国政府与市场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而不断调整彼此的关系。这种变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体制、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
2.1生产力水平的发展
政府与市场关系与水平的发展有着极大的联系。市场的发展也是根据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自然经济是在原始生产力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们只能自给自足,而无法形成规模性的市场。资本主义萌芽后,开始了远航贸易、手工业也发展起来,资本主义市场初步形成。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市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此外,当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国家开始形成。从原始社会开始到奴隶制国家,再到封建制国家,再到资本主义国家及社会主义国家。在这种变迁当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而政府作为国家的行政机关,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上也发生变化,以求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总而言之,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影响着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变迁。政府与市场关系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发展,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具体情况来不断调整政府与市场关系,以求保证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
2.2政治体制的改革
政治与经济总是密切相关的。改革开放前,在政治上,虽然初步构建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但是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不够完善等弊端十分严重。这就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尤其表现在对市场的态度上,国家不愿放权给市场使其发挥应有的功能,而是统一调配社会资源,造成“全能政府”形成。因此,在改革开放前,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总体上是政府排斥市场,市场功能弱小,政府功能强大。改革开放后,开始强调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突破了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加快了党政分开、权力下放、法治建设的步伐。相对完善的上层建筑,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两者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论是采用政府计划,排斥市场调节,还是之后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都反映了政治活动与行为影响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改变。
2.3思想文化的影响
思想文化对一个国家的政府与市场关系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长期以来,多数人都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而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把计划与市场彻底划分为对立面。这种思想在中国一直占据主流地位,直到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才解决了这一问题,社会主义也可搞市场经济,极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我国社会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利用优秀的思想文化,打破旧思想文化的禁锢,对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有很大的帮助。
3 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变迁的内在逻辑关系
政府与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两者在此消彼长、相互配合的关系中对我国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3.1两者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政府和市场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单一的采取政府计划还是市场机制都无法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只有两者联系起来,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来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来弥补政府失灵的情况。首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政府与市场所发挥的功能力度和范围是不同的。在我国的计划经济时期,政府计划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主导性功能,而市场功能则非常弱小。通过政府计划安排,集中资源发展经济,构建基本的政治框架,使我国在较短时间内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市场机制所不能做到的。在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开始形成,政府转变职能,在政府管理中注入一些市场因素以缩小非市场缺陷的影响范围,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政府的职能不再具有指令性,为市场经济提供制度安排、法律保障等。此时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政府则辅助作用,帮助处理市场解决不了的事情。其次,政府与市场关系应把握度。长期以来,无论西方国家,还是我国,在选择政府与市场关系上表现出摇摆不定的状况。对于市场,政府干预过度或政府放任不管,都会产生消极作用。因此,如何在政府与市场关系上,根据实际情况,把握政府与市场的平衡点,在市场失灵时加强政府干预,在政府干预过度时减少干预,以促进政府与市场的协调发展。只要两者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取得理想效果。
3.2两者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具有相对独立性
虽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密切相关,但是两者间存在着具体的边界,政府或市场越界都会产生不利后果。我们可发现政府职能是不断变化的,是处在“职能扩大—职能收缩—再扩大”的循环中,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政府职能可能触及到市场调节的领域中,政府管了不该管的事情,所以政府职能开始收缩,退回自己的边界里。因此,政府和市场需要在各自的领域内发挥作用,管好自己该管的事情,就会促进社会经济生活的协调和谐发展。但明确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边界是不容易的,因为现实政治经济社会情况是复杂多变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情况,政府或市场可能需要处理新的领域,因而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应具体处理,政府应灵活地面对新问题、新情况,不能墨守成规,根据现实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在政府干预过度时,需及时解决,交予市场机制进行调节,而不能钻牛角尖。总之,政府与市场有一定的独立性,两者不仅需要相互配合,也需要独立地发挥各自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曹文宏.建国以来政府与市场关系:基于政治和经济的二维解读[J].东南学术,2014(6).
[2]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陈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5]胡鞍钢,王绍光.政府与市场[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6]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013.
[7]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
[8]杜人淮.论政府与市场关系及其作用的边界[J].现代经济探讨,2006(4).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0.145
F123.9;D630
A
1673-0194(2015)20-0187-03
2015-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