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校企合作推进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讨

2015-01-03马新伟

北方经贸 2015年9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企职业

马新伟

(信阳工业学校,河南信阳 465150)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对职业教育而言,就是要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去向有一个准确定位,即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又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的,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学校必须与人才需求主体企业建立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满足学校教学改革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的机会,提高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绝大部分学生实现就业;另一方面也能为企业输送更多更好更符合企业需求的人力资源,最终实现校企双赢。

一、校企合作及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河南省为代表的中西部地区的校企合作的现状来看,校企合作的形式至今还处于浅层次的初级阶段和刚刚开始的中层次的起步阶段,其合作深度与深层次的高级阶段相距甚远。校企合作仍然存在着不对等性、脆弱性、风险性,缺乏体制、机制的保障。究其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还不深入

目前的校企合作,就企业来说大多还停留在实习、聘请兼职教师等层面上,企业等用人部门没有真正参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没有深入到课程开发和教学过程中,不能为学校提供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就学校来说,自身的科研能力还较弱,大多是迫于生存、发展的压力而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对市场发展的信息不够通畅,教师专业知识不能适应技术发展,教材内容滞后于生产实践,从而导致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知识滞后,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深层次开展。

(二)没有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也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行为。企业和学校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在校企合作的价值取向上,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出发,难免产生短期行为。政府在校企合作中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调节、规范和推动,创建良好的校企合作氛围,使校企双方真正成为利益共同体,并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市场对接错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院校学生从生源地进入学校,经过教育加工后,再输送到用人单位。供应链管理思想完全可以引入到高职院校管理中来,改进学校原有供需关系,使之更有效地运行,实现与就业市场的无缝对接,最终达到生源提供方、职业院校和用人单位多赢的局面。职业院校在快速发展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市场对接错位。具体表现为:与就业市场缺乏信息沟通,毕业生就业进程延迟,就业成本加大;在专业设置方面,争相创办所谓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或不对口现象严重,造成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教育与就业市场脱节,学生即使就业也无法很快进入角色,需要企业再培训,增加企业人力成本。

二、加强校企合作,推进实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一)创造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良好政策环境

校企合作从政府层面来看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主要是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出台有关政策,既规定企业有义务承担任务,同时又给予一些优惠政策进行扶持。在日本,职业教育被称为“企业眼中的教育”;在德国,职业教育被称为是“企业手中的教育”。可见,现代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非常注重校企合作的。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在德国,企业给学生的钱不是报酬,而是津贴。只有出卖劳动力的才是报酬,报酬要上税,津贴不上税。所以德国企业要承担学生在3年里所有的津贴,以及所有的保险。这是企业承担了社会责任,企业意识到这是在为国家、社会培养人才。因此,政府要指导行业企业履行强化职工培训,举办、联办职业学校,安排教育培训经费,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等方面的责任。同时,为企业提供政策优惠,对支付实习学生津贴的企业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或与学校合作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企业给予适当的补贴。只有在这样一些政策问题上得到了切实解决,才能真正实现校企全面而深入的合作。

(二)构筑校企合作大平台,组建校企合作联盟

单个学校与单一企业的合作存在诸多问题,如人才培养有周期,而企业发展有高潮有低谷,就是订单培养有时也有不如人意处;单一企业的接纳条件有限,而且学校与一家家企业商谈往往大大增加了成本。如果我们能在行业协会的基础上构筑校企合作平台,组建校企合作联盟,就可以把校企合作推向深化。校企合作联盟可本着自愿平等的原则,由行业协会、工业园区、民营企业和职业教育机构结成非营利性联合体。校企合作联盟可以积极开发职业人力资源,集职业人力资本运作、职业信息沟通、职业教育改革为一体,形成规模优势,实现区域内教育与经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学校和企业适应市场能力,增强各自的总体实力。校企合作联盟一方面为学生就业指导、毕业实习、就业安置、安置后管理提供“一条龙”的全程服务,另一方面为企业实现“招聘代理”、“定向培养”、“实施培训”和“跟踪服务”等重要功能。构筑了这样的平台,可以使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从单一被动到双向互动和多方联动,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真正实现校企双赢和多赢、共同发展的目标。

(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应当适应企业和劳动力市场需求

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对校企合作的效果十分关键,要依据企业发展动态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及时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方向。一是职业院校在确定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时,要从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出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要依照“满足企业用人要求,符合岗位素质标准”的原则,着力在学生的自主能力、创造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上下工夫,精心塑造诚信、敬业、爱岗的实用型人力资源。二是专业设置应当有企业专家参与,并且调整要及时。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整个过程都需要企业专家的参与,要充分听取企业从人才使用的角度所提出的意见,也可以先派专业教师深入用人单位,征求一线专业人员意见,根据所合作企业用人计划确定有关专业的设置和招生数量,从而保证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时刻与市场需求相吻合。三是专业设置要兼顾职业院校自身的特点。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既要紧跟市场需求,又要兼顾地区各类技术人才的需求和学校的专业优势两个方面,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重点建设一批品牌性的专业,办出特色,提高水平,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职业院校的整体水平,从而提高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四)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与课程体系开发要适应企业需求

1.适应社会与企业需求,突出实践性。职业院校要以适应社会与企业需求为目标,以突出教学与课程体系的实践性为主线,把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作为教学核心内容,开发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核心课程和实训教材,并根据产业需求、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组建课程群。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改革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技能的学习,注重对能力的评定和对实践的考核。

2.要与企业进行积极的沟通。在进行课程体系开发时,职业院校可邀请企业资深专家及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共同参与,依据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及基本要求、学生的实际水平等方面,与他们进行积极的沟通,有效整合学校教学资源和企业、行业资源,对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内容进行认真分析,最终共同设置并确定有针对性的课程。

3.要适时对教学和课程进行灵活的调整。由于企业的工作岗位经常会有新的变化和要求,职业院校的课程开发也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因此,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要留有与企业需求对应的接口,适时地进行修订和完善,开发适应岗位变化的教学课程,并及时把与专业相关的新技术、新知识引入课程体系中。

[1]徐小英.校企合作教育对技能型人才创造力的影响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1.

[2]李尤举.突破难点加快推进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J].职业,2011(20).

[3]易 丽.试论我国校企合作的变式——基于技术本科人才培养的思与行[J].职业技术教育,2010(13).

[4]陈玉华.校企合作建设学习生产型校外实训基地[J].中国高等教育,2010(7).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校企职业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职业写作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我爱的职业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