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十三五”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思路探析
2015-01-03杨达
杨 达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昆明 650091)
一、引言
现代产业体系概念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党的十八报告中又一次重点要求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强调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性。进入经济新常态阶段,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迫在眉睫。对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及主要特征进行解析,梳理总结国内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经验,站在国际产业分工演进和产业价值链延伸的高度,能够为红河州“十三五”时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宝贵借鉴。
二、红河州“十三五”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抢抓“一带一路”、“桥头堡”和“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机遇,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主题,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坚持做特做精一产、做强做优二产、做大做活三产,持续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全面促进产业升级换代,突出创新驱动、消费拉动、品牌带动、改革推动、区域联动五大动力,将红河州建设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标杆,实现红河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十三五”时期红河州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主要方向。
(一)产业结构协调化
产业结构协调化的目的是使各种经济要素在各个产业之间进行合理配置,并且能使产业之间具有相互转化能力和互补关系的和谐运动。“十三五”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红河州产业结构的层次性和等级性,以经济要素在产业间的合理配置和充分流转为准则,建立起一套相互依存、相互弥补、相互促进的网状产业结构体系。让红河州产业结构既能发挥各产业的宏观经济拉动作用,又能体现各产业的微观行业协调作用,“以强带弱,以优带次”,全面释放区域内部各经济要素的能动性。
(二)产业布局合理化
由于局部地区过分追求经济增长,红河州在招商引资方面,往往只注重“引进来”,至于怎么“走下去”则容易被搁置。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原有的产业布局结构,实现了短期经济利益,却失去了长期发展的潜力。针对这一现象,红河州有必要更加清晰地定位各产业基地,尽量做到每一个产业基地只生产工艺相近、关联度较高的产品,彻底规避产业杂糅。例如,以三七为重点的生物资源开发基地,可以同步培育三七、烤烟、木本油料、辣椒、蔗糖、红豆杉、苗木花卉、香料、茶叶、水果、畜牧等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
(三)产业培育特色化
“十三五”时期,红河州应该继续培育高原特色产业,实现特色产业向品牌产业的良性过渡,把自主品牌推广到西部其它省市,乃至全国、海外。每个县抓住各自的产业特色,至少保证打响一个产业品牌。如弥勒市围绕畜牧、烤烟、甘蔗、薯类、蔬菜、草果、核桃等产业,抓龙头企业培育、建规模化生产基地,逐步推行基地化订单生产,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建水县充分依托旅游资源优势,把乡村建设和旅游结合起来,不仅满足都市人到农村休闲度假的需要,更有利于农村经济实力的壮大,形成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产业发展集群化
红河州的产业种类相比西部其它州市,总体而言不算太多,利用有限的产业衍伸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俨然成了未来“十三五”产业优化发展的突破口。而产业集群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实现“1+1>2”,即“溢出效应”的,可以让红河州现有的产业经过资源整合与价值链衍伸,弥补产业结构空间层段等问题,并最终创造帕累托改进后的经济附加值。红河州在生态农业方面具有比较突出的资源优势,应以重点生物资源为依托深化加工体系,使产品进一步适应市场多元化,利用第二产业提高农产品的经济附加值。同时,也可以考虑围绕生物资源建立生态旅游体系,发挥第三产业绿色、高效、便捷的优势,实现三产和一产的良性互动。
(五)产业拓展外向化
红河州要牢牢把握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新要求,充分发挥“桥头堡”战略优势,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伙伴合作关系,积极打造利益共同体。对外合作方面,深化与缅甸、云南等东盟国家的合作交流,依托沿边区位优势,着力打造边境经济合作区,让特色产业走出一条国际化道路,推动出口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同时,加强第三产业的外向拓展,“十三五”阶段在旅游、金融等领域与周边邻国加强往来,提升产业竞争力并形成战略突破口。对内合作方面,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泛北部湾、滇桂黔三省五州市,以及滇中城市群、滇东北城市群在经济、文化、旅游、人才、技术、金融等方面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特别是优秀人才的引进以及信息平台的合作交流。
(五)产业技术低碳化
红河州作为传统的老工业生产基地,企业的碳排放总量和其它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是不言而喻的。要把传统工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逐步引导,不妨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改造提升冶金、煤炭、建材等传统产业,加速发展乙炔化工、林产化工、生物化工、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推动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做强做大,努力构建比较优势明显、产业附加值高、创新能力强、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在厂房建设、员工作业、排污考核等细节方面,严格做到标准量化。把环境、资源、市场、物流纳入到统筹范围,全面考虑生态成本和社会成本,在追求GPD的同时更加注重绿色GDP,走出一条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实现产业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
[1]张耀辉,丁 重.服务业创新与现代产业体系构建[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50-57.
[2]胡鞍钢,周绍杰,鲁钰峰,张新,马英钧.“十三五”: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与远景目标 [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2):4-13.
[3]高安梅.红河州工业经济发展研究报告[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3.
[4]陈爱雪.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