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创新探讨
2015-01-03孙丹
孙 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 102206)
我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意识仍十分薄弱,随着行政事业单位规模的扩大,对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只有深刻意识到资产管理重要性,才能促使事业单位发展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
1 事业单位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概述
1.1 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是由国家机关直接举办或利用国有资产的其他相关组织创办的一些社会服务组织。这些服务组织主要负责的是科、教、文、卫方面活动,这些活动都不是以营利为目的。在我国的经济构成中,事业单位的地位不容忽视,是我国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2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
事业单位对于物资财产定义的理解是片面的,并不符合新经济形势下的社会要求。事业单位的资产构成主要是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对外投资几个方面。事业单位往往只重视物质方面的资产管理,忽视其他资产如无形资产的管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想实现事业单位资产最大化有效利用,避免资产流失,就必须创新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促进事业单位工作的顺利运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2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对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事业单位忽视了对资产的日常管理,只重视资产的购置,认为事业单位资产都应该来自于国家,有需要就向国家申请,并没有加强资产管理意识,缺少完善的管理制度。资产购置以后未能及时登记,没有建立合理的台账制度,不能及时进行盘点,不能设置完善的资产领用记录。而一些报废资产,像计算机等设备的更新不能及时进行审批处理,导致单位资产损失严重。
2.2 各部门缺乏监督职能,与资产管理脱节
在管理过程中,有些事业单位的实物管理部门并没有发挥预算的职能,没能对资产利用起到监督作用;而财务部门在资产购置以后,未及时进行登记、办理财务手续,财务部门只起到了核对、付款等单一作用。这两个重要的资产管理部门未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管理工作,未及时进行盘点,甚至上级在超出预算范围或未经审批的情况下调拨资产,导致部分资产于无形中变公有为个人所有,造成资产管理工作困难重重。
2.3 资源利用率不高,资源配置不合理
一些事业单位的资源利用率低,配置不合理,资产分配缺乏统一、合理的标准,资产配置不均衡,缺乏完整的资产流动机制和预算管理体制。由于事业单位没有对采购预算进行细化管理,且事业单位投入的国有资产不计成本,不被纳入业绩考核,使得一些事业单位过分追求高质量的办公条件,不考虑资产使用率,盲目占用。有的单位甚至对于仍能正常办公使用的设备进行高频率的更新,而各个部门之间沟通不畅,也导致设备的重复购置,资产过多闲置,利用率低下,国有资产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2.4 全面预算的管理模式不完善,刚性约束机制不健全
部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随意性强、无计划预支、预算观念较差,同时还存在不同项目资金互相挪用等问题,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不完善。执行效果存在预算反映不真实、编制不完整等问题,起不到真正的管理作用。
3 对创新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提出的若干建议
3.1 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认识
事业单位核心领导要树立大局意识,从国家角度看待单位资产,保证国有资产的完整和安全,明确各部门职能关系,学习和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增强事业单位之间的交流,创新高效管理模式,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和兼顾,最大程度发挥事业单位资产的职能和作用,推动事业单位快速健康发展。
3.2 加强监督,完善内部监督机制
完善内部监督机制,使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形成互相牵制的关系。首先,财务人员对单位资产要从严把关,有效监督;其次,加大审计力度,发挥各部门作用,层层审批,严格审查,内外制衡;同时,要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让其参与到国有资产的监督中来。最后,不断加大执法力度,严惩违法行为,确保国有资产安全。
3.3 加强对财务人员和实物资产管理部门人员的培训
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对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和实物资产管理部门人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资产管理不再是财务人员对数据的简单整理统计、传递资料,更需要实物资产管理部门人员对物资需求等进行合理预算,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对资产用途进行严格预算分析,为资产管理提供参考。要对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和实物资产管理部门员工进行定期考核和培训,形成奖惩制度。不断更新相关部门人员知识结构,学习资产管理知识,在相互配合与监督中,提升业务技能。
3.4 管理手段创新,引入信息化管理
引入创新管理手段,对资产进行信息化管理。建立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全面掌握行业信息,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资产管理科学化和精细化。通过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对事业单位的资产状况进行查询分析以及审批,这种实时的管理手段,不仅能够达到监察的目的,同时提升了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使实物预算部门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对事业单位进行科学的预算分析和管理,对于资产管理的创新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