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产与消费理论的现实意义
2015-01-03朱解放副教授西北大学现代学院财务与经济管理系西安710130
■ 朱解放 副教授(西北大学现代学院财务与经济管理系 西安 710130)
生产是处于支配地位的因素,生产决定着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这就是生产和消费关系的一般规律,也是处理好人民生活和生产发展的理论前提。
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同一性分析
生产是消费,消费是生产。生产是消费,就是说生产同时就是消费,而且是双重的消费。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另一方面,是生产资料的消费,因为生产过程也就是劳动者借助于生产资料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所以,“生产行为本身就它的一切要素来说也就是消费行为”。消费是生产,则是指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消费本身就是生产,即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同时,劳动者的个人消费本身,也就是劳动力的再生产。
生产和消费之间互相依存,互为前提。马克思指出:“生产为消费创造作为外在对象的材料”。所以,“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换言之,消费是指对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消费,而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同时,一定的生产方式直接决定着消费的方式。不仅如此,生产还促进了消费的发展,一种新产品的生产必然会带来人们对这种新产品消费的需要。可见,生产能够“生产出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和消费的动力”。同时,“消费为生产创造作为内在对象、作为目的的需要”。因此,“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也就是说,消费又是生产的目的,没有目的的生产是不可思议的。不仅如此,消费还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又是生产的前提。
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相互转化。马克思指出:“两者的每一方当自己实现时也就创造对方,把自己当作对方创造出来”。也就是说,“消费完成生产的行为”。同时,“生产使消费得以完成”。消费完成生产的行为,即生产出来的产品,如果不被消费,只是可能的产品,还不能变为现实的产品。所以,正是消费的行为才使生产得以最后完成。生产使消费得以完成,即是生产过程也是生产资料的消费过程,而生产过程全部结束,生产资料消费才得以最后完成。同样,劳动力的再生产也正是生活资料的消费过程。
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性分析
(一)前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
在原始社会,每个人以社会成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集体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那时人类虽然“已经取得的劳动生产力很低,但是需要也很低”。所以,在原始社会,生产同消费的矛盾并不特别突出。到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同满足需要的手段一同发展。不仅奴隶主和封建主的需要和需要的满足同生产一同发展,而且劳动人民的需要和需要的满足也随着生产的发展相对发展。但是,需要的满足同满足需要的手段相适应的只是少数剥削阶级,而不是广大劳动人民。剥削阶级为了满足自己的穷奢极欲,残酷地压榨广大劳动人民,从而引起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每一次激化过程都会使全社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遭受严重的破坏,致使社会生产无法按照应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其结果,必然导致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始终处于十分对立的状态之中。
(二)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使生产、资本和管理日益社会化,“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是,工人阶级的消费只是资本家扩大再生产的一种手段,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完全不相适应的。由于资本主义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之上,因而它无法解决资本主义条件下出现的生产无限扩大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进入近代社会以来,资产阶级国家虽然也相继采取了各种干预经济生活、调节生产关系和改善分配制度等措施,不断扩大需求和刺激消费,但是这些做法只是在生产关系允许的范围内,暂时缓和了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并不能从根本制度上解决这一矛盾,相反却加剧了这一矛盾的尖锐对抗性。
(三)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并且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这一目的的实现。由于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新型制度形式,因而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安排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以及它们各自内部的比例关系,从而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这就从根本制度上消除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和消费的对抗性矛盾。但是,这并不等于说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和消费之间就没有矛盾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确立,这是对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最确切的解释。在现阶段条件下,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局限性,整个社会所能够提供的产品数量和质量总是有限的。而由生产引起的消费的需要,总是趋于扩大的无限性。因此,消费同现有生产可能满足的消费之间就始终存在着矛盾。所以,现阶段我国尤其要解决好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矛盾,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矛盾,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的矛盾,长远消费和当前消费的矛盾。
生产和消费理论的现实意义
(一)在安排好人民生活的前提下安排生产建设
安排好人民生活,依然是头等大事,只有这样,人民才会切身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展生产才会有强大的内在动力。为了保证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正常年份不低于往年的起码界限,首先必须保证简单再生产的实现,然后再考虑扩大再生产的规模。社会总产品在维持了简单再生产以后,还能够提供多少余额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并以此来确定扩大再生产的相对界限,这是我们安排国民经济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所以,保证简单再生产的实现,不仅能够保证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而且还可以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一定的物质条件。因为简单再生产中也包含有扩大再生产的因素,即使不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也能够从内含上实现扩大再生产。
(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只能通过发展生产的途径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但需要只是一种观念的东西,它同满足需要的条件之间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内,人民的需要能不能得到满足,并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而是取决于有没有满足需要的物质条件。具体来说,就是取决于国民收入的多少,且直接取决于消费基金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以及人均消费基金的数量。当然,在国民收入已定的情况下,用压缩积累基金从而相对增加消费基金的办法也是可以满足人民需要的。但是,由于积累基金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而当人们的第一次消费周期的需要满足以后,第二次消费周期的需要中新增加的需要的满足就要靠扩大再生产,而且它满足的程度主要受上年度国民收入中消费后余下用作扩大再生产的积累基金可能创造的消费资料所制约。压缩积累基金仅能满足第一次消费周期的需要,而第二次消费周期的需要不仅得不到满足,甚至不能维持原有的水平。可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靠压缩积累基金,只能通过发展生产的途径。否则,就会损害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速度不能快于生产发展的速度
我国经济分配正反两方面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要受到生产发展速度的影响,要同生产发展的速度相适应,不能快于生产发展的速度。原因在于,个人所得是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如果这一部分超过了生产的发展速度,国家所得部分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相对比重就会下降,无法保证国家社会和经济正常的支出规模,最终还会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速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个人分配领域确立了物质利益的分配原则,但在个人分配的认知上,过分强调不断上升的刚性规律,消费需求呈相对膨胀态势,甚至出现个人所得增长同生产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因此,不能把物质利益的分配原则夸大化,对此必须有一个清醒和理智的判断。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其生产发展都不可能直线上升的,总是要受到政治、经济、自然和战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要妥善地处理好人民生活水平增长同生产发展的关系。
(四)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速度不能快于劳动生产力提高的速度
个人收入增加的基础是劳动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只有劳动生产力提高了,从而使少量的劳动能够生产出大量的使用价值,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才有可能提供更多的剩余产品用于改善人民的生活,满足人民的各种需要。如果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速度快于劳动生产力提高的速度,就会使生活资料产品市场的货币购买力超过市场的吸收能力,其结果,或者是个人收入不能实现,结余下去,形成潜在的购买力,增加未来市场的压力;或者发生通货膨胀,引起物价上涨,造成市场的混乱,国家不得不每年拿出大量外汇进口各种生活资料产品。在世界各国竞选活动中有一种教训是应该汲取的。有些国家的竞选者为了在竞争中取胜,总是向选民作出提高福利待遇的种种承诺,而这些承诺往往超出该国的生产力水平,为了兑现承诺,就必须大量举借债务,结果导致国家债台高筑,经济近乎崩溃。
(五)合理确定积累率
国民收入从用途看,最终归结为两大部分,即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在国民收入已定的条件下,如果积累基金占的比重过高,消费基金的比重就会偏低,直接影响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又会影响生产的发展。相反,如果消费基金占的比重过高,积累基金的比重就会偏低,直接影响基本建设和扩大再生产的速度,结果又会阻碍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为了使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分配比例既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又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首要的是确定合理的积累率。我们知道,积累率的确定要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从而会在一定的幅度内变动。同时,影响和制约积累率的各种因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实践中很难准确测定,只能根据具体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确定出一个合理的浮动区。积累率的上限,即在正常的经济条件下,保证原有人口和新增人口的消费水平不降低。积累率的下限,必须保证新吸收劳动力所拥有的生产资料装备量达到上期水平。上限和下限之间就是积累率的浮动区。如果积累率超过上限,人均生活水平就要下降;如果积累率低于下限,新增劳动力就不能充分就业。
(六)合理使用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积累基金包括生产性积累和非生产性积累两部分基金,两部分基金之间以及各自基金内部客观上都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过分重视生产性积累,而忽视非生产性积累,从而导致生产性积累的比例过高,挤占了非生产性积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国民经济的比例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非生产性积累的比重不断上升,从而导致生产性积累的比重不断下降,严重影响了再生产的继续进行。因此,只有重视生产性积累,同时也重视非生产性积累,合理安排好两者之间以及各自基金内部的比例关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积累基金的使用效果,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消费基金包括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两部分基金,两部分基金之间以及各自基金内部客观上都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要增加个人消费基金,而且要增加社会消费基金。因此,在国民收入已定的条件下,要合理安排好两者之间以及各自内部的比例关系,使消费基金能够发挥出更大的效能。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