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市城乡环卫一体化综合管理模式探索
2015-01-02李正道
李正道
(山东省滕州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山东 滕州 277500)
1 滕州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滕州市总面积1500 km2,其中城区面积56 km2,市辖4个街道、17个镇;总人口17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7万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垃圾的产生量逐年递增。2012年生活垃圾产生量15.02万t,其中农村生活垃圾所占比率仅为15%。2014年生活垃圾产生量20.65万t,与2009年相比,增加了179.8%。成分中有机物、无机物、可回收物、可燃物分别占38%、36%、12%和14%[1]。2012年前农村生活垃圾由于没有建立收运体系,收集难、清运难、处理更难,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是利用现有的沙坑或低洼地直接倾倒填埋,这占农村生活垃圾全部处理量的90%以上,其余部分为临时堆放焚烧或是随意倾倒。2012年滕州市确立了有机垃圾发酵堆肥处理和无机垃圾卫生填埋的处理模式。城区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处理流程运行较好,能够达到100%进场,100%无害化处理。2009—2014年滕州市生活垃圾处理情况见表1[2]。
表1 2009—2014年滕州市生活垃圾处理情况
2 滕州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现状
2012年底,滕州市在17个镇新建了27座垃圾压缩中转站,乡镇生活垃圾开始进场处理,至2014年底,累计投资达3.3亿元,全市城乡42座垃圾压缩中转站的生活垃圾全部实现进场卫生填埋处理,实现了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全覆盖。
2.1 有机垃圾处理场
2013年,滕州市建造了6座5000 m3的有机垃圾发酵仓及4个800 m3的三格式化粪池。6座垃圾发酵仓对垃圾进行堆肥处理,使堆肥温度达到55℃以上,蛔虫卵死亡率达95%以上;三格式化粪池能使粪便的寄生虫卵沉降率达95%以上,粪便大肠杆菌值为10-2~10-1。以上工艺具有升温快、污染小、发酵周期短及处理效果好、资金投入少等特点[3]。
2.2 综合垃圾处理场
2009年5月,一期投资9580万元的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场投入使用,从根本上改变了滕州市垃圾处理能力饱和、二次污染严重的现状。其填埋工艺采取厌氧式卫生填埋,分层分单元操作,见图1。
图1 综合垃圾处理场填埋工艺流程
渗沥液处理采用“膜生化反应器+纳滤系统+反渗透系统”工艺,出水水质符合《山东省南水北调沿线水污染综合排放标准》。截至目前,日处理垃圾700余t,垃圾渗沥液处理量120 m3/d。渗沥液处理工艺见图 2[4]。
图2 综合垃圾处理场渗沥液处理工艺流程
3 滕州市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模式
3.1 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模式构建
2009年,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将推进环卫一体化作为重点,坚持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努力使山东省的城乡环境卫生状况发生根本的变化。2012年推动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进一步展开,并在滕州市率先启动。
做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关键是建立完善的收运体系。2013年全市17个镇按照1个乡镇建设1处转运站,每10~15户配备生活垃圾收集容器1个,服务人口的0.2%~0.3%的标准配备保洁员3300余名。并为每名保洁员落实400~600元补贴,其中,市财政按照0.1%的比例为每名保洁员每月补贴200元。逐步建立长效机制。2013年3月7日,随着第1批新的环卫车辆和垃圾中转站、垃圾收集点投入使用,标志着“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机制正式运营。
按照《关于加强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意见》(鲁办发〔2014〕18号)规定,到2014年,完善“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基本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2015年底前,进一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改善。
3.2 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模式特点
3.2.1 突出收运环节,加大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完善各类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在村居,加强垃圾收集点设施建设,优化选址布局,共配套密闭式垃圾收集容器1600余个,设置收集点5.6万个,既方便了群众,又避免了乱倾乱倒现象。在镇街,每个镇确保1座垃圾中转站正常运转,在此基础上,今年8万人以上的10个镇均建成运行第2座垃圾中转站,为镇街新购置小型勾臂车27辆,实现镇域垃圾的就近压缩和转运,进一步提高了垃圾清运能力。市处理方面,用于转运垃圾的大型压缩车达到20辆,统一把生活垃圾运至滕州综合垃圾处理场集中处理;在城区全面推进精细化管理,启动道路机械深度保洁工程,城区建成使用垃圾压缩中转站16座,新购置机械清扫车、高压冲洗车、清污车等作业车辆60余辆,更换新型保洁车300辆,主干道、公共广场等区域机械化保洁率达到70%以上。
3.2.2 突出整治环节,提高镇村环境质量
把城乡环卫一体化与乡村文明行动、美丽乡村建设、森林滕州创建、村级阵地建设结合起来,积极动员镇街、社区、村居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对已通过验收的村居抓巩固、抓提升、抓特色创建;对薄弱村居,按照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的“五化”标准全面进行整治,累计硬化村居道路1.63×107m2,新增绿化面积5.50×106m2,美化粉刷立面1.10×107m2,清理积存垃圾600余t,垃圾围镇、围村、堵路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2015年5月280个村居通过考核验收。目前,80%的村居通过示范村、标准村验收。
3.2.3 突出管理环节,创新市场化运作模式
一是城区理顺了相关部门、各街道环卫管理体制,明确了职责,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把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居民小区3.50×106m2保洁工作全面推向市场。鼓励各镇与有资质的专业运输公司签订清运合同,政企合作,节约高效,解决了镇级一次投入过大的问题。二是因“村”制宜,张汪镇大宗村、大坞镇西鹤楼村等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居,积极推广物业化管理模式,成立专业化的物业公司,夯实目标管理责任,聘请专业化人员参与管理,提升管理水平;滨湖镇南陈庄、级索镇北杨楼等经济条件一般的村居,“两委”负责人带头严抓严管,村民自治参与管理。三是抓好环卫队伍建设,强化镇街环卫所机构设置,配齐环卫管理人员;建立健全镇街保洁员月培训例会制度,保洁员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3.2.4 突出保障环节,构建长效机制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了全社会广泛动员、积极参与的浓厚氛围。二是强化资金投入。将环卫一体化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列支2000万元专项资金;各镇街结合实际配套资金,积极探索多元化融资,保障设施建设、垃圾转运。加大对117个薄弱村居的投入,在市财政拨付每个村4万元帮扶资金的基础上,滕州财政、各镇财政均再按1∶1的比例配套。推行垃圾处理费委托代收,每月每户按1~5元的标准,实行村级保洁收费,形成了工作开展的长效支撑。三是强化督查检查。制定出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考核办法,把环卫一体化工作纳入镇街差异化目标考核,适度提高分值权重。建立定期考核机制,由城管部门联合督查局、住建、环保等单位,制订督查考核细则,搞好周调度、月督查、月暗访、月排名;各镇街按照责任分工,制定考核奖惩细则,加强对村居的考核;各村居设立监督栏,人人参与、人人监督,促进了环卫一体化工作深入开展。
4 结论
构建城乡环卫垃圾管理系统要以垃圾源头减量化、垃圾处理环境影响最小化、垃圾资源利用最大化为根本目的。通过滕州市城乡一体化机制的建立可以看出,坚持高点定位,全面发动,强力推进,是一条相对可行的经验。随着滕州市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不断推进,垃圾产生量明显增加,到2015年6月生活垃圾进场处理量约700 t/d,其中,城区垃圾进场处理量约400 t/d,乡镇垃圾进场处理量约300 t/d,同比增长85%,进入垃圾处理场垃圾最高峰达900 t/d,使得垃圾资源化,减量化,焚烧后填埋,成为一种可能[5]。
[1] 王临清,李枭鸣,朱法华.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发展建议[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5,37(2):106-109.
[2] 张英民,尚晓博,李开明,等.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现状与管理对策[J].生态环境学报,2011,20(2):389-396.
[3] 何刚,胡群.生物淋滤技术处理城市垃圾堆肥中重金属的研究进展[J].安徽化工,2011,20(4):22-26.
[4] 张爽,舒波,张奎.膜分离技术处理城市垃圾渗滤液的研究与应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5):385-415.
[5] 李辉.城市垃圾:现状与出路[J].生态经济,2014,30(4):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