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运动与社会体育专业改革双赢研究
2015-01-02孟祥武
孟祥武
(淮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社会发展对全民健身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国家推出系列举措: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09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将每年的8月8日设定为全国的“全民健身日”、温家宝总理签署国务院第560号令,正式颁布《全民健身条例》,并于2009年10月1日正式实施.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进行扶持,强调向改革要动力,向市场要活力,力争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群众体育健身和消费意识显著增强,人均体育消费支出明显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亿,体育公共服务基本覆盖全民.为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1998年教育部颁布实施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在总结以往办学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社会体育发展的新特点,结合高等教育的实际新增加了社会体育专业,并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课程设置等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目前,每年有大批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被输送到社会,成为全民健身活动的骨干力量,对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与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全民健身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为社会体育专业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完善提供最有益的参考.
1 全民健身运动与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现状
1.1 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现状
1.1.1 全民健身运动的含义
全民健身运动是指政府倡导、全民参与,没有性别、年龄、地位之分,全体人民增强力量,增加耐力、柔韧性,提高身体协调性,以增进身心健康为目的的群众性健身活动.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可以使人民身体素质整体普遍提升,使健身运动普及到社会各阶层之中.[1]
1.1.2 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现状
全民健身运动结出了累累硕果,群众体育组织遍布社会的多个阶层:有超过60%的城市街道成立了社区体育组织,29.0%的街道办事处、乡、镇配备有专职体育干部;79.0%的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配备有兼职体育干部;12.7%的街道办事处、乡、镇聘有体育干部;92.0%的市辖区、县级市、县已经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73.4%街道办事处、乡、镇已经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闲暇时间的增多,现有的健身场所和体育组织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社会化水平有待提高,各地区资源差异明显,资源均衡等问题亟待解决.
1.2 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现状
为了尽快培养出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结合社会体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国内一些体育院校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精神,积极调整系科和专业设置,天津体育学院率先成立了社会体育系,并于1993年招收专科学生,1994年又升格为本科学制;广州体育学院于1996年开始招收社会体育专业学生;1997年后,国内其他一些体育学院和部分普通高校体育院(系)也都在积极筹办社会体育专业.1998年教育部颁布实施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社会体育专业被列为正式专业.从1999年起,高校又连年“扩招”,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社会体育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起来.根据教育部的统计资料,1999年,全国共有社会体育专业点14个;2001年为31个;2003年为68个;截至2004年9月全国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高校达到了106所.[2]目前我国已经有200多家不同院系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社会体育的高速发展为全民健身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但是由于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历程较短,积淀不够深厚,缺少直接的经验为借鉴,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无法满足高速发展的全民健身需求.
2 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对全民健身运动的促进作用
2.1 培养目标和要求对全民健身的指导作用
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学生主要学习社会体育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基本训练,掌握群众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对全民健身运动的良好开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2.2 扩大健身指导队伍,科学指导全民健身运动开展
社会体育专业成立至今,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投身到社会健身指导的工作中去,成为全民健身运动的指导者、组织者、管理者.他们活跃在城市健身健身会所、社区健身苑点、乡镇体育健身指导站等工作岗位上,宣传健身观念及知识传授运动技能、开设运动处方,组织各种体育赛事,为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开展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
2.3 健全体育社会组织,营造良好的全民健身平台
体育社会组织是推动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织,担负着全民健身的重大职责.中国官方认为体育社会组织的内涵包括体育社会团体、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和体育基金会三类社会组织.其中体育社团是公民或法人以从事和发展体育事业为目的,自愿结成的群众性组织;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力量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以开展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民办的中心、院、社、俱乐部、场馆等社会组织;体育基金会是以从事体育事业为目的,按照有关条例的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的社会组织[3].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各种体育社会组织中均起到十分重要的组织与管理功能,通过体育社会组织这样一个良好的全民健身平台能够实现群众的归属感,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有效配置群众体育资源,推动体育文化交流.
3 全民健身运动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
3.1 实践能力强,大型健身活动组织与管理人才短缺
全民健身运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而当前的社会体育毕业生在活动方案策划执行能力、人员物资的调配能力、活动内容的亲传指导能力以及活动收益的预算评估能力等方面尤显不足,这是社会体育专业人员能力必须提高的重要一环.
3.2 热门体育项目指导缺乏
《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力争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群众体育健身和消费意识显著增强,人均体育消费支出明显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亿.要使群众乐于投身到体育锻炼中来必须让群众在锻炼中找到乐趣,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大力开展群众喜欢的一些体育项目,而当前毕业生对于社会上群众喜欢的体育项目的指导能力缺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在全民健身中的现身指导能力.
3.3 专业康复指导与咨询人才短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增高,全民健身参与者老年人占的比重也逐渐增大,他们多需要一些专业人员的指导.同时,一些特殊人群在参与体育健身时也需要专业人员指导,但是,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康复指导与咨询人才严重缺乏,成为制约此类人群体育参与的一大瓶颈.
3.4 体育经营开发人才短缺,制约体育产业发展,阻碍全民健身运动良好开展
随着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民更亲睐到大自然中去陶冶自己.随之出现的拓展运动、自驾游、登山、露营、等户外运动为主体的休闲体育以其自发性强、自由度大等显著特点,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捧,随之而来是的户外装备、服装、路线、保障、图书等相关领域的体育产业飞速发展,与体育产业快速成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专业的休闲体育经营开发人才严重短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产业的发展,进而阻碍了全民健身运动良好开展.
3.5 社会体育科学研究人才短缺
在本科教育中,体育科研是学生在学习了一定的体育知识和掌握了一定体育技能后,通过对体育现象的观察、思考,写作的一个综合过程,这一过程通常在大四完成,但是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许多学生为着找工作漂泊在外,这一环节落实情况不容乐观.而要更好的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就必须使全民健身的指导人员很好的具备科研意识和能力,才能使全民健身运动日臻完善.
4 全民健身运动对社会体育专业改革提出新的要求
4.1 转变人才培养观念
随着社会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时代化、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局面,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特点决定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与社会融合,使毕业生充分认识到社会需求的时代性、专业性,尽早的了解工作环境,便于充分认识人们需求的形式和自身知识能力的缺陷.因此,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要更好的发展,更好的为全民健身服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转变人才培养观念.
4.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知识积累水平及技能的掌握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研究发现,当前从事社会体育专业的专职教师相对缺乏,大部分是从事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现存的多数教师存在知识陈旧,专业知识相对不足,教法单一,尤其在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的实际操作层面上,更显得力不从心.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由于教师知识和技能的欠缺,必然严重影响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质量,从而导致毕业生就业形式不容乐观.因此,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必须全方位、多渠道提高师资队伍,弥补人才培养中知识的欠缺和能力的不足,从而促进社会体育专业的更好发展及全民健身活动的良好开展.
4.3 优化课程内容设置
课程设置是课程培养目标的具体体验,对人才培养的目标的实现程度,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方面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全民健身中存在的问题发现: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在“专业康复指导与咨询”、“体育经营开发”、“热门体育项目指导”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应该课程设置方面加重体育康复指导、体育咨询指导案例、体育经济学、体育市场研发等方面的课程,提高学生知识底蕴并扩展知识面.同时,社会上常见的一些健身项目和高校社会体育开设的项目有很大的偏差,影响毕业生的亲身指导能力,高校应充分考虑这一点,在技能的传授方面,应当充分关注社会发展热点,预知并引领一些体育项目的良好开展,如在传统健身项目的挖掘方面,新兴户外健身项目的开发方面应认真思考,充分优化课程的设置,使学生不仅掌握一些健身的基础知识和传统的技能,并能具备一种或几种热门健身项目的亲身指导能力,利于毕业后与现实接轨,更好地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4.4 增大专业实习课时比重,实现“实习常态化”,多渠道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4.4.1 “实习常态化”必要性
专业实习是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了解社会所需,发现自身不足,很好锻炼自己,提高能力的重要一环.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多数院校校存在着实践课程课时偏少、实践质量不高、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脱节现象.传统的实习模式的不足已日渐凸显、短暂的实习时间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固定的实习时间不利于信息反馈后的再充电及再检验.王树宏对陕西三所高校即将毕业的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61.2%的学生对毕业实习不满意,49.3%学生对其他课外活动不满意.[4]
4.4.2 “实习常态化”的设计
高校在具体的“实习常态化”操作过程中做到几点:一、科学合理的延长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实习时间.二、合理的分配专业实习在大学四年的节点.三、巩固已有的实习基地,在校内外不断开发新的实习基地.四、不断丰富实习内容,强化师资队伍,提高实习质量.五、学校放下架子,争取政策,方便学生实习.
5 结语
全民健身运动既符合当前人民群众发展的实际需要,又符合时代发展的政策要求,近年来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总结了一定的经验,但与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社会体育专业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成立的新专业,在全民健身运动的浪潮中已展现出重要作用,但由于成立时间短、社会需求发展变化等因素,目前还存在众多问题,应在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内容设置、增大专业实习课时比重,实现“实习常态化”,多渠道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不断完善自身建设,从而更好地为全民健身运动贡献力量.
〔1〕崔自璞.高校体育教育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途径探讨[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4):114-115.
〔2〕刘红存.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与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互动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2):65-67.
〔3〕赵子江.我国体育民间组织概念及分类[EB/OL].http://www.hnshx.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5692&ArticlePage=1.
〔4〕王树宏,李金龙.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3):13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