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清洁生产的评价与激励路径研究
2015-01-02张秀英
张秀英,贾 博
(1.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吉林长春130117;2.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130024)
当前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为了应对人类所面临的巨大生存环境压力,清洁生产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已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与采用。清洁生产能够在源头上减少有毒有害物质进入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达到人类生产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状态。
一、清洁生产的概念
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1989年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概念:清洁生产是一种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的创造性思想[1]。
从清洁生产的定义可以看出,实施清洁生产主要体现了四个原则:(1)减量化原则。在生产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污染物产生及废弃物排放。(2)资源化原则。把物质返回到生产端,重新融入新的产品之中。(3)再利用原则。再利用的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4)无害化原则。设计产品时,优先选择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材料,最大限度减少有害原料的使用以及有毒有害物质的产生与排放[2]。
二、吉林省清洁生产现状
清洁生产评价是量化清洁生产发展水平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研究其实施状况与现存问题的有效途径。对吉林省清洁生产进行评价研究,可以为清洁生产的有效推进、激励机制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将依据清洁生产相关理论,结合国家相关评价体系、吉林省现实状况及企业实地调研情况,设计合理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以对吉林省清洁生产总体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
(一)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1.整体性和科学性
整体性是指将吉林省清洁生产作为评价对象,在研究过程中作为一个研究整体,在全面了解低级层次信息的基础上,全面考查、整体排序、系统分析、抓住重点、兼顾一般。科学性是指选取在吉林省区域层面上与清洁生产密切相关的单项指标,单项指标能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反映吉林省清洁生产的实施情况。
2.层次性和系统性
吉林省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所涉及的范围广、评价因子多,需要综合考虑有关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实施效果、环境保护情况、公众意识等多方面子体系的情况,以及反映相对应子系统指标的现实意义。因此,必须运用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思路来设计指标体系,进行分层次设计与研究。
3.与实际相结合
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建立在吉林省实施清洁生产工作的现实情况基础上,经过对行业、企业及政策法规等不同层面的大量调查研究,依据吉林省环境状况、环境保护工作的具体执行情况以及企业施行清洁生产的水平,有针对性、代表性地选择评价指标,从而客观地评价吉林省清洁生产水平。
4.内涵明确性和可操作性
由于指标涉及面很广,为避免追求全面性而导致的相似指标的重复表述,在选择与设计指标过程中,评价指标遵循内涵明确、描述简明确定和现实意义鲜明的原则,完备地反映吉林省清洁生产的主要方面。指标设计充分考虑到指标的可获得性、量化的可操作性和计算方法的明确性。
(二)指标体系构成及其解释
吉林省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综合系统,涉及区域内环境、清洁生产工艺、公众意识等多方面内容。根据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与吉林省清洁生产的实际情况,本文将吉林省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
1.工业污染物排放
工业污染物排放是反映环境污染状况的指标性描述。实施清洁生产是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工业污染物排放指标能够反映实施清洁生产企业的工艺水平与清洁生产管理水平。因此,该子系统反映了清洁生产工作的实施水平。清洁生产工作推行得越深入,污染物排放水平越低,二者呈反向关系。该子系统选取的指标是有代表性的主要污染物控制指标。
2.清洁生产先进工艺和技术
工艺和技术是反映吉林省开展清洁生产工作企业的总体工艺与技术设备水平的指标性描述。企业采用清洁生产先进工艺与技术,必然带来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单位产值的能耗、电耗、水耗等指标能够直接反映企业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进而反映吉林省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工艺与技术总体水平与实施力度。
3.清洁生产执行情况
清洁生产执行情况是反映吉林省清洁生产执行力度的指标性描述。吉林省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数量直接影响着清洁生产的执行情况;通过对水、气、固体废弃物等三方面达标率的评判,能够直观反映政府管理部门推行清洁生产的强度与深度。
4.环境保护建设情况
环境保护建设状况是反映整体环境保护建设现状的指标性描述。环境保护建设活动是减少区域内生产、生活活动对环境造成影响与破坏的有力保障,而清洁生产是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手段。在环境保护建设中,污染治理设施是否完善也影响着清洁生产能否顺利开展,二者相辅相成。因此,环境保护建设情况能够反映清洁生产的水平。
5.清洁生产公民意识水平
清洁生产关系到生活在该环境中的每一位公民,而不能仅仅依靠政府与企业推行实施。只有公民、企业和政府三个主体联动,才能使清洁生产全面彻底地实施。该子体系反映了吉林省公民对清洁生产的认知、认同及参与的程度。
(三)吉林省清洁生产评价方法
1.评价方法的确定
熵值法就是根据系统中的指标所包含的原始数据信息量来客观地对指标权重进行赋值的方法。在评价过程中,指标值的变化幅度越大,说明它对整个系统以及其他指标的影响程度越大,其权重也就越大[3]。运用熵值法对系统中指标的权重进行赋值,能够克服主观赋权法存在的主观性过强、原始数据信息丢失等问题[4]。
2.熵值法原理介绍
(1)指标的标准化
将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以除去数据在单位与数量级上的影响。本文采用“极差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设标准化后的矩阵为Y,则:
逆向指标取其倒数使之正向化,进而标准化处理。由此得到标准化矩阵:Y={yij}m×n
(2)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ej值:
(3)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性系数:
(4)计算第j项指标的权重:
(5)计算第i个样本的综合得分:
(四)指标权重的确定及其评价
本文选取2003—2012年间吉林省清洁生产发展状况为样本,对吉林省清洁生产情况进行测算与评价。通过数据调查及参考统计资料获取数据。参考统计资料包括《吉林省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及《吉林省环境状况公报》。权重由以上基础数据计算得出(计算过程略):工业污染物排放(0.253),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0.240),清洁生产执行情况(0.223),环境保护建设情况(0.198),清洁生产公民意识水平(0.086)。利用各个层次各项指标的权重,计算得出2003—2012年吉林省清洁生产各个系统的得分和综合得分(见表1和图1)。
表1 吉林省清洁生产评价综合得分情况
2003—2012年吉林省清洁生产综合得分分别为:7.93、8.68、8.36、8.92、9.67、9.93、10.34、11.64、11.44、13.09。从总体上看,吉林省清洁生产综合得分呈逐年上升趋势,2012年清洁生产综合得分为2003年的1.65倍。由此可以看出吉林省清洁生产总体水平持续提升。
图1 吉林省清洁生产综合得分
在2003—2012年这段时期内,2005年与2011年综合得分与前一年相比分别出现小幅下降。综合评判各个子系统可以看出,这两年的工业污染物排放综合得分与环境保护建设情况综合得分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2005年吉林省清洁生产尚处起步阶段,环境持续恶化趋势初见遏制成效,局部生态环境质量虽然有所恢复,但生态破坏情况依然严重:松花江干流水质较前一年相比下降,东辽河、西辽河检测水质呈现出重度污染现象,单位产出所排放的大气与水体污染物与前一年相比均有所增加。
污染物排放子系统综合得分增长率偏低,仅为6.94%,滞后于清洁生产工艺与技术,反映出吉林省清洁生产工作还有待深入。技术与工艺的改进并不能够完全代表污染物排放的减少,还需加强清洁生产管理水平,更加科学合理地安排生产各个环节。
清洁生产工艺与技术、清洁生产执行情况、清洁生产公民意识水平综合得分年均增长率提升幅度较大,分别为7.68%、8.10%和8.02%,说明近十年来吉林省清洁生产实施不断深入,开展的范围不断扩大。但是从每年的情况来看,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综合得分在2005—2010年总体上处于缓慢上升阶段,在2004、2009、2012年快速增长,在十年间波动剧烈(见图2)。
图2 清洁生产技术与工艺综合得分增长率
尽管2003—2012年期间吉林省清洁生产综合得分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内部子系统发展并不协调,有的甚至是不足的。因此,吉林省清洁生产需要全面的发展,以达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吉林省清洁生产的激励路径
(一)政府补贴激励机制与清洁生产的结果挂钩
对开展清洁生产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政府担保贷款或税收优惠,对新建清洁生产项目给予土地上的优惠政策。由于政府与企业间信息不对称,应减少对企业固定补贴的比例,尽可能地以实施清洁生产措施后的产出成果为依据,补贴额度应与实施清洁生产所带来的环境与经济效益挂钩。同时,政府的补贴机制还应考虑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补贴的数量应随着外部宏观条件的变化而进行实时调整。由此,可促进企业自觉提高自身的努力程度,以提升实施清洁生产所带来的社会整体利益的效果。
(二)建立完善的排污权分配及交易制度
排污权实施有偿出售以及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建立,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产生了积极的激励作用。可以促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节约购买排污许可证费用,并能够在排污许可有剩余的情况下将其出售,从而带来额外收入。吉林省排污权交易制度建立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1)对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确保环境质量得到保障;(2)实行排污许可证有偿出售;(3)设定完备的市场规则,如交易种类、数量的界定等;(4)企业间交易行为在市场中进行,应根据市场的供求情况,通过协商确定交易价格;(5)消除不同地区间交易壁垒,实现省内污染物排放权可跨地区自由交易。
(三)建立企业内部有效的清洁生产激励制度
随着清洁生产工作的逐步推进,清洁生产不仅需要外部的激励措施,还需要企业自身加强管理制度、激励制度来提高内部的清洁生产的运行效率[5]。内部激励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激励与惩罚相结合,不能片面地把激励看作是对实施清洁的相关员工的奖励,而缺乏对其行为及业绩的约束;(2)保证薪酬的公平性,但要适当拉开差距,奖励要与清洁生产业绩挂钩;(3)建立科学的清洁生产业绩的评估与审核制度,提高效率和公平性;(4)对于开展清洁生产企业的员工,在进行物质奖励的同时应注重精神上的激励,对他们的劳动成果与创新成果给予相应的支持与肯定,以激发员工实施清洁生产的热情。
(四)全社会清洁生产意识的加强
建立清洁生产培训长效机制,增强企业管理者的清洁生产管理能力与技术能力。组织企业普通员工学习清洁生产知识,增强他们对清洁生产的认同感与责任感。培养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习惯,加强对清洁生产的宣传力度。从国外经验来看,经过大力的宣传,普通消费者能够了解绿色产品并具有浓厚的购买兴趣,可以让公众更加青睐清洁生产企业生产的产品,激励企业主动开展清洁生产工作。
[1]UNEP.Cleaner Production Assessment in Meat Processing[M].UNEP/Earthprint,2000:5-7.
[2]曲向荣.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7-10.
[3]邱蔻华.管理决策与应用熵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19.
[4]韩增林.东北地区经济综合发展能力时空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2010(5):716-722.
[5]Porter,L W Awler.Managerial Attitudes & Performance[M].Homewood,Illinois:Dorsey Press,196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