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愿市场视角下城市居民森林碳汇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347位成都市民的调查
2015-01-02赵仕通曾维忠
杨 帆,赵仕通,曾维忠,2*
(1.四川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611130;2.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611130)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大量排放以二氧化碳为主体的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引发一系列生态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其固定在植被与土壤中,以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这就是森林碳汇[1]。由于森林碳汇具有比其他减排方式更高效、更经济的特点,故在《京都议定书》中森林碳汇已经成为二氧化碳减排的主要替代方式[2]。积极发展林业,是降低温室气体浓度,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积极培育发展森林碳汇市场,推进林业生态效益的市场化,有助于促进林业生产性融资,增加造林营林主体收益,实现我国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认知不足、理性经济人抉择等因素的影响与干扰,目前我国森林碳汇市场发育还很不完善,突出表现在需求不足上[3]。目前我国森林碳汇市场主要还是集中在以企业为主体的义务市场,公众参与的自愿市场发育相当缓慢。除了企业的生产过程,自然人个体的生活也是一个排碳过程,因此,公众不应对低碳减排等闲视之,理应承担起作为公民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森林碳汇的购买与交易,为低碳减排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个体生活毕竟不是气候暖化的主要因素,因此,公众参与的森林碳汇市场只能是自愿市场,而有别于企业参加的义务市场。只有通过对影响公众购买森林碳汇的因素展开分析,找出主要因素因势利导,才能提高其购买森林碳汇的积极性,成功培育我国的森林碳汇服务自愿交易市场。
目前国内关于森林碳汇市场的研究主要采取定性方法,研究内容包括国外理论与经验借鉴[4-5]、我国森林碳汇市场现状分析[6-7]、森林碳汇市场运行模式与 机 制[3,8-9]、森 林 碳 汇 市 场 的 配 套 法 律 与 政策[10-11]、市场交易客体森林碳汇的储量测量与经济价值评估[12-14]以及发展森林碳汇经济对林农的生计影响[15]等方面。总体来看,从作为个体购买者的公众这一微观视角出发进行定量研究的文献较少。因此,对成都市的市民开展了关于森林碳汇认知及其购买意愿的调查,采用SPSS软件,利用二值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公众购买森林碳汇意愿的因素进行分析,并采用条件支付意愿法,对公众的森林碳汇购买支付意愿水平进行预测,以期为刺激我国森林碳汇市场需求,完善我国森林碳汇市场供求机制提供对策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城市居民森林碳汇购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城市居民森林碳汇购买意愿决定其购买行为,对购买意愿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购买行为和森林碳汇市场的发展问题。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而言,解释和预测人类行为的理论主要有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16]。后者在前者基础上修正提出,能对人类行为做出更具合理性的预测和解释。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人类行为的产生直接取决于其执行某种特定行为的行为意向。个体行为意向和实际行为之间被证明存在高度相关性,若行为意向越强,则采取行动的可能性越大,反之亦然。行为意向是由个体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控制认识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行为态度方面,城市居民是否具有森林碳汇购买意愿,取决于其对森林碳汇消费积极或消极的评价,受消费行为的预期结果影响。而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性质等的差异将会导致城市居民对森林碳汇消费做出积极或消极的差异化评价。此外,若投资预期收益更大,则市民的购买意愿将更加强烈;反之亦然。
在主观规范方面,城市居民是否具有森林碳汇购买意愿,取决于其所处的环境,其中既有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安排的影响,也有传统习俗等非正式制度安排的影响。正式制度安排方面,目前最为关键的是交易平台的构建,消费者只有清楚知道在哪儿购买,其消费行为才能得以实现。非正式制度安排方面,则包含对温室效应及其成因、森林固碳作用、个体排碳行为以及个体减排责任等的认知和文化心理上的认可。城市居民对温室效应及其成因、森林固碳作用、个体排碳行为的认知程度越高,则其购买森林碳汇的意愿就越强烈;反之亦然。城市居民对个体减排责任在文化心理上的认可程度越高,则其购买森林碳汇的意愿越强烈;反之亦然。
控制认知方面,城市居民对森林碳汇消费的感知取决于信息、资源和能力等因素,即市民是否具备足够的信息、资源和能力等进行消费决策。研究表明,碳汇价格是市民在森林碳汇购买实践中最为敏感的一个因素,而市民的预期价格又受到收入的影响。收入越高,则购买意愿越强烈;反之亦然。
1.2 数据来源与样本统计特征描述
1.2.1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2013年11-12月间,笔者在成都市区对347位成都市民的随机问卷调查。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与个别典型案例深度访谈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共发放问卷360份,回收360份,经过仔细甄别,确认有效问卷为347份,回收有效率96.39%。
1.2.2 样本统计特征描述
1.2.2.1 个体基本特征 本次调查选取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平均月收入、工作单位性质5个变量来描述个体的基本特征。男女比例基本持平,男性略微居多,占53.03%;年龄集中在19~35岁和36~45岁2个区间内,分别占38.62%和34.87%;受教育程度以大学本科为主,其次是高中;平均月收入有41.79%在1 000~3 000元之间;所在单位性质以企业为主,占40.35%。
1.2.2.2 对环境与森林碳汇的认知情况 被调查样本对温室效应及其成因的认知程度较高,知道二氧化碳是主要温室气体的达到85.30%;75.79%的被调查者认为个体具有排碳行为;83.00%的被调查者知道森林具有固碳作用;82.13%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应该承担减排义务与责任,这其中有76.84%的被调查者愿意为自己的排碳行为付费;但是对森林碳汇市场与交易的了解却较低,知道森林碳汇交易渠道与平台的仅占21.90%。
1.2.2.3 对森林碳汇的购买意愿 在调查中,有34.87%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购买森林碳汇的意愿,原因主要是经济收入较低没有购买能力,其次是认为减排责任应该重点由政府和企业承担。而愿意购买的原因,一是能够体现公民的责任与义务,二是多元化地投资可以降低资产风险获得投资收益。从购买方式来看,自愿购买是首选,占44.09%,体现出自愿购买市场的特点;而购买渠道以国家管理机构和环保公益组织为主,分别占40.06%和29.97%;从购买频次来看,49.28%的调查对象认为1a购买1次比较合适。通过调查和访谈获知,目前阻碍市民购买森林碳汇的障碍主要是对其收益的不确定性以及不知道购买方式和渠道,而且购买资金是否真正用于森林碳汇事业其用途透明度不够,影响了公众的消费积极性。
1.2.3 市民对森林碳汇购买支付意愿水平预测 条件支付意愿法是环境经济学中关于公共物品支付意愿的常用分析方法。本文利用Spike模型[17],对城市居民森林碳汇购买意愿水平进行预测。首先,在调查过程中由被调查者给出自己能够接受的最大支付意愿;然后,根据数据进行分区间统计整理,具体分为零支付意愿、1~10、11~50、51~100元/月·户和100以上元/月·户;最后根据各区间的投标值与比例,计算支付意愿水平。
1.3 模型选择与变量说明
1.3.1 模型选择 基于因变量城市居民对森林碳汇的购买意愿(愿意购买=1;不愿意购买=0)为二分类变量,所以适用二值Logistic回归模型对成都市民的森林碳汇购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模型的形式如下:
根据Logist变换定义
式中:p为市民愿意购买森林碳汇发生的概率;xi(i=1,2,…,n)为自变量,即市民森林碳汇购买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β0为常数项;βi(i=1,2,…,n)为待估系数;Exp(βi)为发生比率,解释变量每变化一个单位,市民森林碳汇购买意愿发生与不发生的概率之比是变化前的比值的倍数。
1.3.2 变量定义 基于前文理论分析,并结合分类的明晰性,本文自变量分为3类:城市居民的个体特征、对环境与森林碳汇的认知特征、对森林碳汇购买意愿特征(表1)。
2 结果与分析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被调查的成都市民森林碳汇购买意愿参数进行估计和检验,运用向后逐步剔除法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最大偏似然比统计量的概率值决定变量的剔除与进入。剔除的标准是0.10,进入的标准是0.05。经过优化调整的Logistic回归结果详见表2。表2显示,极大似然比为-63.08,卡方统计量为65.25,p值为0.005,检验通过,说明模型的总体拟合优度较好。
回归结果表明,性别、受教育程度、平均月收入、是否知道温室效应及成因、是否知道森林具有固碳作用、是否认为个体有减排责任、是否知道森林碳汇的交易渠道、是否认为购买森林碳汇能够获得投资收益、愿意购买的频次等因素与城市居民是否愿意购买森林碳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2.1 个体特征对森林碳汇购买意愿的影响
性别、受教育程度、平均月收入在5%的水平上与城市居民森林碳汇购买意愿呈显著正影响,符合预期假设。这表明,在性别方面,男性较女性更具有森林碳汇购买意愿,可能的原因是男性较女性更加关注时事,对气候变化和国家的林业政策更加了解;受教育程度方面,受教育程度越高,对森林碳汇的购买意愿越强烈,解释了教育在环保宣传和公民责任意识树立方面的作用;平均月收入方面,平均月收入越高,对森林碳汇的购买意愿越强烈,影响系数在个体特征中处于最高,为1.172,同时,发生比为1.637,表明成都市民愿意购买森林碳汇和不愿意购买森林碳汇发生概率的比值,随着平均月收入每增加一个单位而发生1.637倍的变化,充分显示出收入在森林碳汇购买中的基础性影响。
表1 变量定义与说明Table 1 Variable definitions and settings
表2 Logistic模型回归结果Table 2 Logistic regression results
2.2 对环境与森林碳汇的认知特征对森林碳汇购买意愿的影响
是否知道温室效应及成因、是否知道森林具有固碳作用、是否认为个体有减排责任3个因子与森林碳汇购买意愿成显著正相关关系。市民越是认识到温室效应及成因,越是知道森林具有固碳作用,越是认为个体自身也具有减排责任与义务,其对森林碳汇的购买意愿也就越强烈。具体来看,是否知道温室效应及成因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市民通过学习、宣传以及切身感受,对温室效应及成因的了解程度显著决定了他们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行为选择;是否知道森林具有固碳作用在10%的水平上显著,该因素解释了购买主体与购买客体之间的关系,购买主体对购买客体的认知程度决定了其购买行为,认知程度越高,购买行为的选择比率也就越高;是否认为个体有减排责任在1%的水平上显著,影响系数1.426,发生比3.422,说明责任意识的内在驱动功能,只有意识到自身应该承担的责任,才会在实际行动中履行责任。
2.3 购买意愿特征对森林碳汇购买意愿的影响
愿意购买的频次、是否知道森林碳汇的交易渠道、是否认为能够取得投资收益与森林碳汇购买意愿成显著正相关关系。愿意购买的频次在5%的水平上显著,市民愿意购买的频次越高,说明其越是认识到气候变化问题的严重性与节能减排的必要性,以及森林碳汇的环境功能,越愿意为此付费;是否知道森林碳汇的交易渠道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交易平台建设在森林碳汇购买意愿中的重要性,公众对交易平台越熟悉越了解,购买意愿越强烈;是否认为能够取得投资收益在10%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市民对森林碳汇的投资预期更能激发其对森林碳汇的购买行为,表明利益机制是森林碳汇市场建立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基于347位成都市民的调查数据,分析城市居民森林碳汇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首先运用条件支付意愿法预测了成都市民对森林碳汇的最高购买意愿为310.08元/(户·a);其次利用二值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市民森林碳汇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得出性别、受教育程度、平均月收入、是否知道温室效应及成因、是否知道森林具有固碳作用、是否认为个体有减排责任、是否知道森林碳汇的交易渠道、是否认为购买森林碳汇能够获得投资收益、愿意购买的频次等因素与城市居民是否愿意购买森林碳汇呈现显著正影响。
3.2 讨论
加强宣传、教育与引导,提高公众对森林碳汇市场的认知程度。目前,森林碳汇概念与功能不为公众所熟知,森林碳汇市场作为新兴市场也不为公众所了解。因此,政府、学者、环保组织等机构与个体,有必要通过学校、社区、公益活动、媒体等渠道与平台,加强对公众森林碳汇知识的普及教育,宣传森林碳汇的功能与意义、国外的先进经验与案例以及国家的林业发展政策,提高公众对森林碳汇和森林碳汇市场的认知程度,树立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
构建多元化的交易平台,拓宽森林碳汇市场的交易渠道。目前阻碍公众购买森林碳汇的障碍,主要是交易平台与渠道狭窄,交易方式单一,交易保障机制不健全,影响了公众的购买积极性。因此,可以通过基金、债券、彩票等途径拓宽交易平台;同时完善交易定价,增加交易方式,构建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让森林碳汇购买为公众带来理想的投资收益,增加公众对森林碳汇的购买需求。
通过典型案例,形成示范效应。通过成功的典型案例、知名人士示范交易等,使市民认识到森林碳汇购买既体现了保护环境的公民责任,又可以获得投资收益,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同时,政府可以通过荣誉褒奖等方式激励公众积极参与森林碳汇的购买。
加强资金监管,增强森林碳汇事业资金使用的公开透明度。建立系统化、网络化的森林碳汇事业资金监管模式,实现关口前移,使监督重点由事后督查向全过程监督转变,使森林碳汇事业资金监管贯穿于管理、审批、分配、拨付全过程。并定期及时向公众发布森林碳汇事业资金的审计情况,增强公众的消费信心。
[1] 黄萍.黑龙江省森林碳汇交易市场构建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2.
[2] 徐高福.基于森林碳汇的千岛湖区森林可持续经营探析[J].中国林业经济,2012(4):44-46.XU G F.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forest sustainable management in Thousand-isle Lake area based on the forest carbon sink[J].China Forestry Economics,2012(4):44-46.(in Chinese)
[3] 李淑霞,周志国.森林碳汇市场的运行机制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8-93.LI S X,ZHOU Z G.Operating mechanism of forest carbon sequestration market[J].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2010(2):88-93.(in Chinese)
[4] 徐珺.美国森林碳汇交易机制、实践及启示[J].华北金融,2010(9):19-21.
[5] 肖艳,李晓雪.新西兰碳排放交易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62-68.XIAO Y,LI X X.Carbon emission trading system of New Zealand and its enlightenment for China[J].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2012(3):62-68.(in Chinese)
[6] 何英,张小全,刘云仙.中国森林碳汇交易市场现状与潜力[J].林业科学,2007,43(7):106-111.HE Y,ZHANG X Q,LIU Y X.Present status and potentiality of forest carbon trade market in China[J].Scientia Silvae Sinicae,2007,43(7):106-111.(in Chinese)
[7] 王清,李青,李静,等.森林碳汇市场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J].山东林业科技,2006(6):88-90.
[8] 殷维,谭志雄.基于森林碳汇的中国碳交易市场模式构建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1(4):96-99.
[9] 黄彦.低碳经济时代下的森林碳汇问题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3):260-268.HUANG Y.Forest carbon sink towards low carbon economy[J].Journal of Nor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2012(3):260-268.(in Chinese)
[10] 荆珍.森林碳汇市场改革的法律思考——以气候融资为视角[J].特区经济,2011(4):152-154.JING Z.Forest carbon exchange market reform’s legal thinking——take climate financing as angle[J].Special Zone Economy,2011(4):152-154.(in Chinese)
[11] 周燕.发展我国森林碳汇的公共政策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1.
[12] 赵林,殷鸣放,陈晓非,等.森林碳汇研究的计量方法及研究现状综述[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23(1):59-63.ZHAO L,YIN M F,CHEN X F,et al.Summary of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forest carbon sink accounting[J].Journal of Nor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2008,23(1):59-63.(in Chinese)
[13] 王磊,丁晶晶,季永华,等.江苏省森林碳储量动态变化及其经济价值评价[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1-5.WANG L,DING J J,JI Y H,et al.The dynamic carbon storage and economic value assessment of forest in Jiangsu Province[J].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t.Sci.Edi.,2010(2):1-5.(in Chinese)
[14] 冷清波,周早弘.东江源区森林系统碳汇计量[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3,28(5):254-258.LENG Q B,ZHOU Z H.Forest carbon sink measurement in Dongjiang Riverhead[J].Journal of Nor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2013,28(5):254-258.(in Chinese)
[15] 简盖元,冯亮明,王文烂,等.森林碳汇价值与农户林业收入增长的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10(4):304-308.JIAN G Y,FENG L M,WANG W L,et al.The analysis of forest carbon sequestration value and peasant household forestry income growth[J].Issues of Forestry Economics,2010(4):304-308.(in Chinese)
[16] 谢屹,李小勇,温亚利.农户集体林权流转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辽宁、浙江、陕西、重庆四省(市)的调研[J].广东社会科学,2014(1):13-19.
[17] KRITROM B.Spike model in contingent valua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1,79(4):1013-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