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可行能力不平等的测算
2015-01-02康锋莉
康锋莉,区 蕾,赖 磊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a.国际经济贸易学院;b.工商管理学院,广州 510006)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收入不平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基尼系数已经从1988年0.382上升2007年的0.48,2008年后有所回落,2012年达0.474,早已突破国际警戒线。伴随收入差距扩大的是居民接受教育、获取医疗途径的不平等。随着市场化的改革,城乡医疗可及性的不平等有所加剧,从1985~1998年,每千人拥有的医院床位数量从1.46下降到1.11,居民看病自负费用占整个医疗卫生支出的比重从1980年的16%增加到1988年的38%,又增加到1998年的76%(张晓波,2007)。2012年发布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显示,2000年到2010年,在我国农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几乎每过1小时,就要消失4所农村学校。伴随撤点并校的是儿童辍学率的大幅度攀升,2008年辍学生63.3万人,辍学率5.99‰,到2011年辍学生已经达到88.3万人,辍学率8.8‰,与1997年、1998年、1999年的辍学水平大体相当,而辍学儿童的主体是农村儿童。不难判断,城乡居民享受教育资源的不平等程度有所加剧。一方面,教育、健康的不平等反过来又扩大了收入的不平等;另一方面,教育、健康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方面以及过人类有价值生活的实质内容,其不平等反映了居民可行能力的不平等。可行能力最早由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在1979年的唐纳演讲中提出,是指一个人过诸如避免饥饿、营养不良、可避免的疾病、过早死亡,也包括能够识字算数、享受政治参与、过体面生活等的能力。从一个人、一个家庭来看,可行能力决定的是这个人或这个家庭的生活水准;而对于一个国家,可行能力反映的是这个国家的发展质量以及人们的福祉水平。本文首次基于微观数据测算当前中国居民的可行能力不平等程度,这对于完善中国的公共服务体系具有实际的政策参考价值。
1 可行能力不平等的含义与测算方法
1.1 可行能力的维度选择
可行能力理论的创始人阿玛蒂亚·森没有给出具体的可行能力衡量指标,他坚持认为不同社会、不同时期应该通过公共讨论形成具体的可行能力维度。但是后来的学者进行可行能力研究时都给出了具体的可行能力指标集,比较著名的是Nussbaum的可行能力集合:寿命、身体健康、身体完整性、感觉、想象与思维、情绪、现实理性、与他人相处的相容性、与自然相处的和谐性、娱乐的能力、控制环境的能力。
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本文认为在我国当前,影响一个人可行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健康、教育以及生活条件,因此构建表1的可行能力指标体系。
表1 可行能力的维度与衡量指标
1.2 可行能力不平等的含义与测算方法
关于不平等的测算有很多方法,如极差、相对平均离差、方差和变差系数、对数标准差、基尼系数和相对平均差异、泰尔熵指数、道尔顿方法、阿特金森指数等。其中,极差和相对平均离差都不是十分理想的方法,变差系数对收入水平的敏感性较强,对数标准差违背了庇古—道尔顿条件。考虑到不同的不平等指标都暗含一个厌恶不平等的参数(万广华,2008),本文分别使用基尼系数和泰尔熵指数来测度经济不平等程度。
(1)基尼系数
本文使用SEN(1973)定义的基尼系数计算公式
其中,G为基尼系数,X为样本值,n为样本容量,μ为样本均值。
(2)泰尔熵(Theil Entropy)
泰尔从信息论中借鉴熵的概念来计算收入不平等,熵最早是用来表示任何一种能量在空间中分布的均匀程度,能量分布得越均匀,熵就越大。具体公式为,
其中,n为总人数、yp是第i个人的收入,μy是平均收入。
1.3 变量与样本数据说明
(1)健康指标数据的计算。本文衡量个人身体健康状况使用Kaplan和Anderson(1988)等发展起来的生活质量指标(Quality of Wellbeing Scale,QWB)。除Sickles and Yazbeck(1998)外,国内学者基于CHNS使用QWB衡量了中国城镇居民的健康需求或健康不平等情况。QWB是在经济学、心理学、医学和公共卫生学的专业知识基础上构建的,分3步来构造。
把日常活动按照功能划分为3类:行动(MOB)、身体活动(PAC)和社会活动(SAC)。然后根据相关研究,尤其是医学方面的研究,把每一类划分为不同的等级。行动和身体活动分为三个等级,社会活动分为5个等级。
构造一个反映健康状况主观判断的指标(症状P情况指标,CPX),这个指标的依据是个人对症状的主观陈述,分为21个等级。
把i中的三个客观指标和ii的主观指标统一为一个测量健康的单一指标,其公式为W=1+(MOBwt)+(PACwt)+(SACwt)+(CPXwt),MOBwt、PACwt、SACwt、CPXwt分别为各类功能所对应等级的权重,权重由一个866人的随机样本调查决定。
关于健康的具体指标及相对应等级的确定以及权重分配详见Kaplan和Anderson(1988)。其他相关指标的度量标准见表2。
(2)样本数据。本文所有变量的数据,均来自北卡罗来纳大学和中国疾病控制与防治中心联合进行的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涉及的变量为家庭收入、城乡类型、地区、年龄、性别、饮用水来源、教育程度、健康状况。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自1989年开始,每大约三、四年调查一次,至今形成的数据包括1989年、1991年、1993年、1997年、2000年、20004年、2006年、2009年。该调查主要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样本覆盖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包括广西、贵州、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辽宁、江苏和山东9个省,每个省随机抽取4个县。该数据调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并包含了比较完整的个人健康信息。本文考察的年份为2009年。鉴于本文考察的重点,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健康等变量决定因素的差异,我们把年龄限定为18周岁以上的,并删除数据缺失的记录,共获得样本点2307个。
表2 指标选取与变量定义
2 中国居民家庭收入与可行能力不平等的实证分析
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3 各可行能力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由表3可知,样本数据中,居民的总体受教育程度较低,平均为初中毕业,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生活条件总体水平较高,但医疗可及性普遍水平不佳,家庭收入平均水平较高,而家庭财产平均水平较低,并与家庭收入一同显示出较大的偏离度。
2.2 基于基尼系数计算的中国居民家庭收入与可行能力不平等程度
由表4可以看出,分性别来看,男性除了比女性有较小的教育可行能力的不平等外,其他方面的可行能力不平等程度与女性基本相当;年龄分层结果显示,21~35岁之间居民的受教育水平最不公平,表明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仍然有很多年轻人缺少基本教育,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居民享有的医疗可及性最不平等,36~45岁之间居民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差异较大,表明这个阶段的居民在承担更大的心理压力的同时,身体健康也随之弱化,而46~55岁之间居民在生活条件,家庭收入和家庭资产方面的可行能力也最不平等。
表4 按性别和年龄分层计算的可行能力不平等程度:基尼系数
表5 按地区计算的可行能力不平等程度:基尼系数
分城乡来看,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家庭收入和家庭资产等可行能力的不平等程度比城市居民更大,这意味着农村的贫富差距更大,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更为集中,体现了农村高素质劳动力的匮乏,医疗可及性不平等程度相对较小表示农村居民获取医疗资源的单一性,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的不平等程度也明显小于城镇居民,这或许能表明农村有相对更好的生活环境,但是农村居民的心理健康的不平等程度却更大,可能是伴随着贫富差距的扩大,农村弱势群体存在更大的生存压力。东中西部分解结果显示,生活条件各地区差异并不明显,西部地区的家庭资产分布最不平等,同时医疗可及性差距也最大,受教育程度东部地区不平等程度最大,表明东部地区在吸纳高层次人才的同时,也有大量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者,中部地区的居民身体健康最集中,但家庭收入和西部地区的不平等程度较大并相当,同时,中部地区居民心理健康差异更大,这表明以家庭为单位衡量的中部地区的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并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
2.3 基于泰尔熵计算的中国居民家庭收入与可行能力不平等
分性别来看,男性居民和女性居民在身体健康生活条件、家庭收入和资产方面的可行能力差距并不大,女性受教育的不平等程度明显大于男性,但是心理健康不平等程度显著较小;从年龄层来看,18~35岁之间的居民受教育程度、医疗可及性最不公平,而36~45岁之间的居民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差异最大,但家庭收入和家庭资产不平等程度最小,这一群体的综合可行能力不平等程度也最小,46~55岁之间的居民生活条件、家庭资产差异最大,而66岁以上的老人家庭收入最不平等。
表6 按性别和年龄分层计算的可行能力不平等程度:泰尔熵
表7 按地区计算的可行能力不平等程度:泰尔熵
城乡分解结果表明,除教育外,农村居民在其他所有的指标都比城市居民有更严重的不平等;分地区来看,三个地区的生活条件差异并不明显,东部地区的教育程度最不平等,中西部地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最不平等,西部地区家庭收入、家庭资产最不平等,同时也产生了医疗可及性的较大差异以及更不平等的心理健康。显而易见地,西部地区居民的综合可行能力也最不平等。
3 结论与政策建议
总体来看,除生活条件外,大部分指标用基尼系数和泰尔熵进行的测算结果都一致,本文的测算基于微观数据,得到一些启示及相应的政策含义:(1)家庭之间的收入、资产的差距很大,其中家庭收入之间的差距已经超过以往文献测算的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表明在未来的经济增长中,缩小家庭收入分配的差距,让“大家共同富裕起来”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家庭收入与财产的不平等需要个人所得税政策从个人到家庭、从分类到综合的调整。(2)我们还发现,家庭收入、家庭资产最不平等分配的地区,居民的医疗可及性差距也很明显,这显示更为富裕的人其获取医疗资源的途径以及多样性都比更贫穷的人更丰富,同时,反映出政府的政策效果并不理想,距公共医疗服务均等化水平仍然有一定的差距。越是收入不平等的地区,居民的心理健康不平等程度也最大,这表明收入的不平等后果已经超出了其本身的危害,进而影响到人们获取医疗资源以及心理健康,收入从而成为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未来的政策方向上,政府在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同时,应注重对居民医疗可及性与健康公平的关注,避免收入以外的可行能力成为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绊脚石。(3)无论是城镇还是东中西部地区的分解都表明,东部、城镇是吸收高素质劳动者的主要地区,这暗示了未来农村地区的发展、城乡差异的缩小离不开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而新型城镇化是消除农村二元经济的重要阶段,因此,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不仅需要农村人口的转移,更重要的是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政府应通过教育服务均等化提升农村的教育质量。(4)18-35岁的劳动者是未来几十年经济增长的推动者,但是从年龄分层来看,18-35岁阶段的居民教育不平等程度最严重,这显示出过去一段时间这个年龄阶段居民所接受的教育质量并不理想,教育的公共服务均等化还有待继续深化,政府应注重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方面提升这个年龄段居民的受教育程度。
[1]Grossman M.On The Concept of Health Capital and The Demand for Health[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2,80(2).
[2]Bojer H.The Capability Approach to Economic Inequality,Http://folk.uio.no/hbojer/,2005.
[3]Iversen-Dr V.Intrahousehold Inequality-A Challenge For the Capability Approach?[J].Feminist Economics,2003,9(2-3).
[4]Bourguignon F.,Decomposable Income Inequality Measures[J].Econometrica,1979,47(4).
[5]费菊瑛,王裕华.民工人力资本、可行能力与生活满意度[J].财贸经济,2010,(8).
[6]高进云,乔荣锋,张安录.农地城市流转前后农户福利变化的模糊评价——基于森的可行能力理论[J].管理世界,2007,(6).
[7]吕文慧,方福前.中国城镇居民功能不平等计量分析——基于阿马蒂亚·森的能力方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6).
[8]吴愈晓.中国城乡居民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及其演变(1978~2008)[J].中国社会科学,2013,(3).
[9]张晓波.中国教育和医疗卫生中的不平等问题[J].经济学(季刊),2007,(1).
[10]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1]解垩.与收入相关的健康及医疗服务利用不平等研究[J].经济研究,2009,(2).
[12]陈雷,张陆伟,孙国玉.可行能力视角下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以淄博市为例[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