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低碳发展公众参与的特征分析

2015-01-02唐丽春副教授副教授通讯作者仇泸毅尚纹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北京00070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00083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30期
关键词:公众经济研究

■ 唐丽春 副教授 刘 丽 副教授 通讯作者 仇泸毅 尚纹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 北京 00070、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00083)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积极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2012年以来我国陆续提出了低碳发展的战略目标,意味着低碳从能源经济方面上升到全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公共事务,关系到公众的切身利益,公众有义务也有权利参与。这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也是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势下的重点发展战略。可是,单单依靠政府来实现“低碳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不够的,更需要发动社会公众力量来共同积极参与。龚洋冉、仇泸毅、刘丽(2014)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将“低碳发展公众参与”作为整体概念提出,他们认为在实现低碳发展的战略目标过程中,公众参与至关重要。仇泸毅、龚洋冉、孙宁宁、刘丽(2014)提出低碳发展公众参与中公众是指与特定的公共主体(如政府)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的总和。

本文从对我国公众对于低碳发展认知和参与行为进行分析,试图探讨我国城乡公众对于低碳发展认知和行为的现状,针对不同类型的人群提出促进整体公众实现主动式参与低碳发展公众参与的策略。

中国低碳发展参与主体状况

本文首先采用“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了发表于2003-2014年之间“任意字段”含有“低碳经济”、“低碳发展”、“低碳发展公众参与”的文献,对各领域展开研究按照时间序列进行统计(见图1)。由图1可以看出,6个领域的文献数量,从2003-2014经历了由少到多再减少的发展过程,由4个时期:萌芽期、启动期、加速期、回落期组成一个完整的历程轨迹。而在2014年之后出现了另外一个新的历程启动期轨迹,这个轨迹是以“低碳发展公众参与”的文献为主。

(一)萌芽期——参与主体:学者

2003-2007年是萌芽期,这个时期文章数量少,仅23篇,而且波动很小,显然是没有受到政府的相关政策影响的表现。“低碳经济”于2003年出现在英国能源《白皮书》中,同年我国学者李文虎、靳志勇对英国的绿色能源战略和英国实行低碳经济能源政策进行了介绍。之后到2005年才出现了地方政府以组织论坛的方式参与,方亮(2005 )对“上海论坛”提出“低碳经济模式”进行了介绍,这表明以学者为主进行低碳发展相关研究,是主动而积极进行的。这个时期是以国内少数学者为主的对国际低碳政策进行了接受和引进,文章基本上是关于低碳知识的介绍和引入。这段时间政府(北京)并没有制定以低碳经济进行低碳发展的政策,并且这个阶段缺乏以具体企业为研究对象或是来自企业人员对相关内容研究的文献,也没有关于居民参与低碳相关活动的报道。

(二)启动期——参与主体:政府、学者、企业

2008-2009年是启动时期,文章数量比较少,达到了260篇,曲线略有起伏现象。2008年以低碳经济为主的研究,从之前的单一领域经济扩展到了工程技术等各个领域(见图1),并且经济领域和工程技术领域的文章增长比较大。学者们的研究从思想引进、知识的介绍升华到了发展模式乃至于文明模式的高度。鲍健强等(2008)指出低碳经济不仅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更是人类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重要途径。我国人大、中央政府和各部委相继制定、修订、出台了一系列与低碳相关的法律法规:如2008年相继出台了《循环经济促进法》、《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等。辛章平、张银太(2008)、付允等(2008)提出以城市为单位实现低碳经济是现有最佳途径——“低碳城市”。低碳城市的基础是低碳社区,国家相关政策的相继出台产生了引导作用,从图1看出,工程技术的文献显著增多,如低碳城市、低碳旅游。低碳城市的建设是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国务院把开展低碳社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措施,支持低碳社区的试点推广,使得低碳生活理念的广泛传播,一些地方开始建立低碳城市和低碳社区以引导企业和公众参与到低碳经济行列里面来。其次各个领域相继加入了低碳经济的行列,显示了这些领域的追赶性和适应性。启动期政府和学者在低碳研究方面表现出主动性和创新性,企业开始成为新的参与主体,具体表现为节能技术的应用生产。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各国达成了“责任共担”的共识:即不论发达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各国家、民族、企业和个人的广泛参与,预示着参与主体将要进一步增加。

(三)加速期——参与主体:政府、学者、企业、公众

2010年是加速期,短短一年,文献数量是2009年的6倍,曲线产生跃升突变,波幅巨大,低碳相关研究在我国达到高峰,2010年低碳经济进入中国经济研究热点前十。说明受到政府方面的号召和政策所致。如政府加速基于国情的低碳政策的落实,国家发改委于2010年和2012年分别确定了两批在全国开始进行低碳试点城市,我国已确定了6个省区低碳试点,36个低碳试点城市,低碳试点已经基本在全国全面铺开。各省市结合本地优势,逐渐探索出符合当地发展的低碳道路,学者提出了综合性低碳发展概念,典型的有刘文玲、王灿(2010)、付允等(2010)对发展低碳城市的必要性、治理模式、理论模型、规划策略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研究,反映了“低碳经济”的认识开始管理学化,从学术本质讲低碳城市是一种低碳综合发展模式,需要全面的人员参与,需要企业由节能生产的技术层面上升到淘汰落后产能参与、需要培育新兴战略产业的产业结构改变。低碳城市提出意味着低碳发展开始转向公众参与方面。

表1 低碳发展公众参与认知、意愿、参与调查表

表2 低碳发展公众参与行动指标

图1 各领域关于低碳相关的文献研究

图2 2003-2014年有关“低碳经济”“低碳发展”的研究文献

图3 低碳发展公众参与认知、意愿与行动对比图

(四)回落期——参与主体:政府、学者

从2011年开始,曲线开始快速下降,2012年政府进一步提出了“低碳发展”的战略,“低碳发展”的研究方兴未艾,其领域相关文献发表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由此可以推断,2008年由“低碳经济”发展而来的“低碳发展”概念,开始替代前者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同时也代表着“低碳”一词从单纯的经济问题开始向国家、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渗透和覆盖,社会关注加大,“发展”成为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这一问题在2009年付蓉就提出过:低碳城市建设中需要公众参与,国务院在《“十二五”》经过几年的低碳社区在全国试点推广,这进一步说明低碳发展从研究层面开始向行动方面进行,开始从专家参与到普通公众的参与行动,也说明低碳发展与公众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因此提出低碳发展公众参与的发展战略显得愈发重要和迫切。2013年,论述低碳发展与低碳经济的文章几乎回到同一点,这或许意味着人们对低碳发展问题的理性回归,即低碳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低碳(见图2)。

而有关低碳发展公众参与的文献不多见,主要是适应气候变化的公众参与,低碳城市/社区建设的公众参与等方面。低碳发展公众参与研究出现在2014年,龚洋冉、仇泸毅、刘丽(2014)通过梳理低碳相关内容文献,结合低碳有关报道,提出目前围绕低碳已经形成从减碳、低碳、低碳经济、低碳发展到低碳发展公众参与演变的一组概念族,并总结出低碳概念族演变过程及特征,提出应将低碳发展公众参与作为整体进行研究;仇泸毅、刘丽、孙宁宁、龚洋冉(2014)以居民能源消费为例对低碳发展公众参与的家庭能源消费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仇泸毅、龚洋冉、孙宁宁、刘丽(2014)在全国范围的问卷调研基础上,通过对我国公众在意识层和行动层参与低碳发展具体行动进行分析,总结出目前我国低碳发展公众参与呈现出以引导式参与为主,主动式参与和被动引导式参与有所体现的“纺锤形”分布现状;进一步的,仇泸毅、谢建华、何有缘、龚洋冉、刘丽(2014)在调研数据基础上对中国城市和农村公众低碳发展的认知和行为进行分析,发现城乡公众在低碳发展公众参与过程中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现象反映了学术界对于低碳发展公众参与的积极态度。这与低碳经济、低碳发展的规律一样,学者是领先的积极参与者,也是主动参与者。

中国低碳发展公众参与的状况与类型

本文对全国19个省、4个直辖市、4个自治区进行了问卷调查,获得1140份成人问卷和862份中小学生问卷,分析目前我国低碳发展公众参与的现状。同时作者还对相关从业者进行访谈,以辅助论证我们研究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根据Ajzen(1991)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认为个体对某事物的态度会产生参与意愿最终导致参与行为的发生(何允等,2008),结合调研和统计分析中发现:公众只有在了解低碳相关内容后,才可能产生相关意愿。公众只有具有低碳意愿后,才能参与低碳发展。然而有意愿不一定参加低碳发展活动。

对表1的数据进行统计得出:85.88%公众知道低碳概念,58.67%的被调查者表示“当您了解了低碳的理念后,是否会积极参与低碳生活”时,表示一定主动参加,不会参加的只有1.06%,其余的被调查者表示可能参加。同时本文选取了具有主动性参与性质的10项行动作为判断公众参与低碳发展的行为指标(见表2)。对这10类指标的分析,从而确定目前我国低碳发展公众参与的主要方式。用Likert Scale 五点积分法对各指标的选项赋值,将十个指标加总取值范围为:0-50分,分值越高,则这10项行动参与的就越多,而这些行动是要有一定的主动性才能够参与的,因此把分值划分为三个范围:0-20分,21-30分,31-50分。积极主动参与为:31-50分,这部分公众往往低碳环保意愿、行为是自驱动的。被动适应式参与为:0-20分,实际调查中也反映出这些公众很少参与或对以上行为主动表现出消极态度。引导式参与为:21-30分,介于主动与被动适应两者之间,而这类公众往往是在一些社区组织活动或有奖励活动的引导下参与的,则其参与低碳发展的类型为引导式参与。统计表明,我国低碳发展公众参与三种参与类型的比例为:引导式参与类型占64.81%;公众主动参与类型占20.86%;被动适应性参与类型占14.33%,引导式参与类型低碳发展为我国公众参与的主流。因而要采取引导公众参与的方式,培育我国公众参与低碳发展进入普遍自愿自发参与阶段是我国低碳发展公众参与的战略重点。

进一步将认知、意愿与参与方式进行比较(见图3)。数据表明:知道低碳概念公众比例高于有参与意愿的公众,而有参与意愿的公众比例高于参与的公众比例。这说明知道低碳概念和有意愿参与的公众是不一定都参加低碳发展活动的。

结论

(一)低碳发展不同时期参与主体不同且作用不同

在不同时期参与的主体数量不同,类型不同。萌芽期多以学者为主的主动参加,主动向外介绍相关国际动态;启动期学者和政府起主导作用,专家学者主动研究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发展路径以指导各主体科学地参与低碳发展;企业是响应号召或者完成任务参加;加速期是政府、学者、企业、公众共同出现参与,以政府主导企业和公众响应,政府、学者、企业、个体等不同社会主体已经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低碳发展的理念,并且采取了一定行动,如低碳社区的建立引导公众参与到低碳生活中去,但是没有大量公众主动参与。政府和学者在此阶段是重要的参与主体,政府通过颁布各项法律法规,政策方案以引导和保障其他主体参与低碳发展,与此同时,企业、地方政府以及个体公众通过主动式参与、引导式参与和被动适应式参与等不同的参与方式参与低碳发展;减速回落期是低碳经济为主的低碳浪潮结束,低碳发展替代了低碳经济成为新的开始。这时期参与主体已经减少,政府与学者已经转向低碳发展,前期参与行动的公众则等待新的引导。

(二)低碳发展公众参与不同时期参与主体

随着研究时期的深化,参与公众的行动也随之深化。萌芽期,公众对低碳是没有意识的;启动期,公众基本上是在政府和企业引导下实践性参与行动;加速期,形成固定的低碳生活习惯,公众普遍性主动参与行动。回落期,公众维持已经形成的低碳习惯。而查阅“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有关“低碳发展公众参与”的公开发表研究成果发现,将低碳发展公众参与作为整体概念研究在2014年刚刚开始出现,2014年之前的研究只是从公众参与低碳发展的必要性,居民如何参与低碳发展,亦或是低碳城市和低碳社区的探索等某一个方面展开研究。文章内容已经是研究类型而非介绍引进类的,跳过了萌芽期,直接从启动时期开始,鉴于此目前中国低碳发展公众参与行动亦处在启动期政府还需要进一步结合中国实际国情背景下低碳发展公众参与的现状,从而制定相应政策方针以推动低碳发展公众参与的实施。

(三)低碳发展公众参与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但低碳发展参与度不高

目前我国普通公众对于低碳发展有了一定的认知和了解,并且对于低碳发展持支持态度,具有参与其中的良好意愿。公众已经在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开始不同程度的参与低碳发展,但是并非是有意愿的公众都参与低碳发展活动的。

(四)低碳发展公众参与以引导式参与为主和主动式参与和被动适应式参与为辅

引导式参与是目前我国公众参与的主要类型(见图3),引导式参与占据主要地位,与引导式参与的公众比例相近。有意愿的公众需要引导参与,需要氛围,需要相关法律法规制定。

图3表明经常反思日常生活中碳排放影响,并已经参与低碳发展的公众是积极主动参与类型的公众为主,说明经常反思的公众是把低碳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内化为参与低碳发展的驱动力。这类公众是具有自制力和影响作用的,低碳发展公众参与活动需要这类公众的支持和促进。

建议

加快培育低碳环境,构建全社会的低碳氛围,建立低碳发展的宣传体系,使得有意愿参与低碳发展活动的公众受到低碳氛围影响,引导他们参与低碳发展。开展培养低碳环保的意识和行为的活动,树立低碳发展公众参与的先进榜样,让主动参与的公众起带领作用,促使引导型公众转化为主动参与性公众。给予专家学者更大的支持力度,开展低碳发展公众参与的实施研究。

1.龚洋冉,仇泸毅,刘丽.我国低碳发展公众参与现状研究(一)—低碳概念族的演变和发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4(1)

2.仇泸毅,龚洋冉,孙宁宁,刘丽.我国低碳发展公众参与现状研究(二)—公众参与类型调研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4(3)

3.李文虎.英国的绿色能源战略[J].中外科技信息,2003(9)

4.靳志勇.英国实行低碳经济能源政策[J].全球科技经济 望,2003(10)

5.方亮.“上海论坛”提出“低碳经济模式”[J].河北国土资源,2005(7)

6.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

7.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4(98)

8.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5)

9.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6)

10.蔡萌,汪宇明.低碳经济,低碳旅游与旅游发展新方式[J].中国城市研究,2009(12)

11.刘文玲,王灿.低碳城市发展实践与发展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4)

12.付允,刘怡君,汪云林.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与支撑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

13.仇泸毅,刘丽,孙宁宁等.低碳发展公众参与现状调查分析—以居民能源消费为例[J].科技促进发展,2014(3)

14.仇泸毅,谢建华,何有缘等.中国低碳发展公众参与现状研究—城乡公众参与差异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4(32)

15.Ajzen L.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1,50(2)

猜你喜欢

公众经济研究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