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一体化研究综述

2015-01-02刘虎

当代经济 2015年1期
关键词:城乡理论农村

○刘虎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28)

城乡一体化研究综述

○刘虎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28)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十六届三中全会又一次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

城乡一体化 城乡差距

城乡一体化发展就是要把城市与农村、农业与工业、农民与市民作为一个整体,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规划中去考虑,把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加以解决,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的协调发展。

一、国外研究动态

国外学者对二元结构的研究多以发展中国家为蓝本,对我国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借鉴意义。这些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平衡发展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和二元结构理论等。

著名的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Arthur Lewis)是最早分析二元结构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发展经济学家。他在1954年出版的《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出,二元经济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情况,在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社会里,由于传统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低收入的劳动力,所以劳动力供给具有完全的弹性,工业部门可以获得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而只支付在农业部门维持生存所需的工资,这就促使农业劳动力源源不断地从农村流向城市,直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城市完全吸收、农村工资和城市工资趋向一致、城乡差别逐步消失、国民经济实现现代化为止。

G.拉尼斯和J.费(G.Ranis and J.Fei)在《经济发展理论》中对Lew is模型进行了补充,强调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市工业部门扩张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刘易斯—拉尼斯—费(Lew is-Ranis-Fei)”模型。拉尼斯和费在《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理论与政策》中又进一步把城乡协调发展过程分为农业经济、二元结构经济和成熟经济三个阶段,强调二元经济中农业部门必须依靠技术进步以提高生产率,保持农业和工业的均衡发展。但是,“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型难以解释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与城市失业率持续并存的现象。

恩格斯是最早提出“城乡融合”概念的人。1847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全体成员得到全面的发展。”恩格斯指出实现城乡融合的两个标志是:工人和农民之间阶级差别的消失和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的消失。他还指出,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消灭,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立也将消失,从事农业和工业的将是同一些人,而不再是两个不同的阶级。而消除工农差别、城乡差别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得到全面发展。

在城市学和城市规划学界,最早提出城乡一体化思想的首推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1850—1928)。他于1898年出版了《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该书1902年再版时改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在书中他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提出在工业化条件下实现城乡结合的发展道路。他倡导“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他在序言中说:“城市和乡村都各有其优点和相应缺点,而‘城市—乡村’则避免了二者的缺点……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迸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始终坚持城市外围要有相当面积的永久性绿地,相对空想社会主义者而言,他不仅提出自己的设想,用图解的形式描述了田园城市结构,而且把城市的发展从城乡协调的角度重新阐释,把城市与外围乡村当作一个整体来分析,并对资金来源、土地分配、城市财政收支和田园城市的经营管理、人口密度、城市绿化带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后人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此外,从社会学角度,城乡关系理论研究分城乡二分法、城乡连续体说和城乡共同体理论三个阶段。前者往往只是把农村单纯地理解为城市的边缘,将其看做是土地、劳动和资本的供应地,反过来农村这一方把城市看做是对农村进行剥夺的据点以及人性和文化上的腐败之地,两者之间是相互冲突和充满矛盾的;而后者则认为城市与农村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功能,主张两者应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和完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共同体理论逐步为大家所共识,成为主流,不断发展,并为西方国家政府所采纳。城乡关系研究的主体也由以城市为中心而不忽视农村,发展到把农村放到与城市对等的地位,进而将农村置于优先位置。如霍华德和佛立丘提出田园城市理论,试图解决欧洲产业革命以后,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和城市平民窟大量出现等社会问题;克里斯塔勒、迪特里奇提出着眼于解决大城市拥挤问题的城市分散配置理论;巴纳明确从振兴农村的角度论述城乡关系,提出地域构造改善政策理论,该政策的要点在于,把散布于经济力量薄弱的农村地区的中小城市确立为重点发展地区,政府对基础设施进行资金补助,对所在地区内企业进行补助或租税减免,同时创造尽可能多的工商业就业机会;而收入直接补偿理论则强调在重视城乡关系和城市间关系的基础上,政府应重视农村地域内部的差别并加以弥补,体现了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以及对农业和农村多种功能的注目。

无论研究主体如何,上述理论都强调政府应在推进城乡一体中进行必要的干预。从经济学角度看,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主要有:佛郎索尼·佩鲁提出的增长极理论、郝希曼为代表的不平衡发展理论、源于费农的梯度转移理论、谬尔达尔的累积因果理论等。这些理论普遍认为,经济增长的过程总是一个不平衡增长的过程,总是一个从不平衡增长到平衡增长、又从平衡增长到新的不平衡增长的过程。但在市场机制自发作用下,经济增长的极化效应往往大于扩散效应,最终导致区域间差距扩大,因而,经济社会要达到均衡增长,最好的办法是加大国家干预,改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二、国内研究动态

我国研究者对于城乡一体化的内涵还未达成共识,许多关于城乡一体化的研究都是围绕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乡村城市化以及城市化发展进行的。在近两年的新形势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探讨与研究仍然是理论界的一个热点

宁维(2011)认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适应形势需要、坚持科学发展、从政治和全局高度提出的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思路、大战略。就是要按照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在协调、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扭转城乡二元结构,并逐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赵先超、周跃云、杨英(2012)认为,由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相关学者对其内涵仍然没有达成共识,评价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指标体系也没有形成统一标准,研究地域较少深入拓展到地级市层面,而地级市一般都是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未来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增长级之一,也是未来中国城市群发展的主体支撑单元。

陈柳钦(2011)认为,当前,城乡一体化是社会效率与社会公平的集结点,是统领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内在主线,是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得以建成的根本保障。而田园城市思想,给我们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可以作为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想价值的参考目标。

刘丽红(2012)认为,实施城镇化战略,可以带动公共服务设施发展,推动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通过发挥沟通城乡之间的小城镇的桥梁作用,从而引发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善,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逐步得到满足。城镇化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就是提高群众幸福感的进程,绝对不能以牺牲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代价。要有科学的远景规划,切忌冒进。城镇化建设也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推进城镇化要理论联系实际,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

张毅、王宇(2011)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的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经济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城乡一体化、农村问题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它是我国现阶段和将来的一件重要大事,必须努力解决好,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富强,实现城乡人民的共同富裕。

陈鸿彬(2007)认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构建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时注重以发展为核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在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同时,也应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更快地发展。要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城乡的产业发展、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资金投入、规划建设等。把城乡作为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对城乡生态环境统一规划、建设,对污染同步治理。

侯曼霞、罗光强(2011)认为,产业发展是指在科技进步和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传统产业不断分化和综合,将产业产前、产中、产后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在组织上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经营的发展过程。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县域经济中增长速度下降、产业趋同、产业单一、资源短缺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突现。如不采取有效的控制或规避措施,将最终影响县域经济的稳定增长。

三、述评

国际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城乡关系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但我们不能照抄照搬发达国家的理论方案和现成经验。我们在研究中应注重城乡发展的时代性、特殊性、阶段性,注重中国的国情和自身发展中的创新,创造性地解决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1]W.Arthur Lewis: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Supplies of Labor[J].Manchester School,Vol.22,1954.

[2]费景汉、拉尼斯著,王月、甘杏娣等译:劳力剩余经济的发展:理论和政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3]Gunnar Myrdal.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Regions[M].London:Duckworth,195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5]Ebenezer Howard.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M].London:Duckworth,1898.

[6]Eales,J.S.:A Further Look at Flexibilities and Elasticities:Comment American[J].Journal of Agricult ural Economics,1996.

[7]Harvard.:American Agricultur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

[8]Alexander Berk:Agriculture Issues&Policies[M].Noa Science Publishers,Inc,2002.

[9]宁维:成渝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区域经济,2011(12).

[10]赵先超、周跃云、杨英:传统工业型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实证分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2(1).

[11]郦锋:广州市城乡差异中的城乡一体化现状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5).

[12]杨梅、郝华勇:湖北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困境与战略思考[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2(3).

[13]王雪珍:湖南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6).

[14]范具才、汪萌、范敏:南京市城乡一体化实证研究[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2(5).

[15]石惠春、刘鹿、刘伟:山西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效率的DE A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4).

[16]陈柳钦:田园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想城市形态[J].现代城市,2011(4).

[17]刘丽红: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J].经济导刊,2012(2).

张琼芳)

猜你喜欢

城乡理论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坚持理论创新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