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农民养老保障研究综述

2015-01-02杜俊平

当代经济 2015年1期
关键词:养老保险养老农民

○杜俊平

(河套学院 内蒙古 临河 015000)

中国农民养老保障研究综述

○杜俊平

(河套学院 内蒙古 临河 015000)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人口老龄化加剧,农民的养老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它关系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学术界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从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社会养老模式、综合养老模式等养老保障模式、实物土地换保障观点、农民社会养老保障水平、农民社会养老保障的政府责任等方面对学者专家们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和观点进行了归纳梳理,并指出了现有文献研究的不足和尚待研究的领域。

养老保障 适度水平 养老保障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民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妥善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是实现和谐社会和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之一,许多学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就部分文献进行了梳理,并指出了目前文献研究的局限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一、我国农民养老保障模式研究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农民的养老保障模式进行了大量研究,概括出我国农民的养老模式主要有家庭养老保障模式、社会养老保障模式、综合养老模式。还有部分学者提出土地换保障、实物换保障观点。不过,目前就我国该采取哪种养老模式或者是综合运用哪几种养老模式仍存在分歧。

1、家庭养老模式

尽管学术界对家庭养老的观点各异,但鉴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传统的家庭养老在农民养老保障中依然发挥重要作用,采用这种方式养老的农民人数还很庞大。如周浩认为尽管家庭养老面临着许多挑战,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实现养老功能的转移、替代与扩展是必然的趋势,但“家庭养老”这种方式将在中国长期存在。杨复兴认为中国的家庭养老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使然,不仅在过去,而且在今后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家庭养老模式在我国具有漫长的历史,作为最传统的养老方式仍有很大的市场,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正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不会成为唯一的养老模式。

2、社会养老模式

有的学者认为社会养老取代家庭养老是农民养老未来的发展方向。徐勤通过分析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的种种问题,认为只有发展社会养老才是解决家庭养老问题的根本途径。进入21世纪后,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我国建立农民社会养老保障的条件已经具备。并且随着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家庭养老模式的不足进一步凸显,社会养老模式在某些方面补充了家庭养老的弊端,受到农民不同程度的欢迎。如乐章通过研究发现,尽管家庭保障、土地保障仍然是农民规避老年风险的主要方式,但他们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需求非常迫切,且其养老保险参与意向受到个人、家庭、社区等多层面因素的影响。

3、综合养老模式

上面所说的两种养老模式在现实的操作过程中又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因此,一部分学者又开始探索新的养老模式,提出了综合养老模式。综合养老模式是集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商业养老为一体的分层次、有差别、多元化的养老保障体系。如杨翠迎认为,面对庞大的农村人口群体,单纯地依靠哪一种养老方式都难以担此重任,只有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保险、社区养老三种主流养老保障方式的合力作用,方能解决目前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现实需要。杨燕绥等认为我国农村应形成“养老金+家庭供养(社区服务)+国家最低保障”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万克德认为稳步的推行“家庭—社会”养老双轨机制,才是我国农村养老的现实选择。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养老模式应该是坚持以家庭养老为主,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综合养老形式。

4、实物、土地换保障观点

实物换保障观点是卢海元提出的。所谓的“实物换保障”是根据不同的对象,以特定方式将其拥有的农产品、土地和股权等实物转换为保险费,分别设计现实可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方案。年轻农民实行“产品换保障”,老年农民和被征地农民实行“土地换保障”,进城农民工实行“产品换保障”+“土地换保障”的“双轨制”,乡镇企业职工实行“股权换保障”+“产品换保障”+“土地换保障”。以房养老方面,李迎生认为现阶段农民的养老还可通过住房抵押的方式来实现。这也是一种自我养老的实现形式。土地换保障方面,陈颐指出“以土地换保障”对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征地中的社会问题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并设计了四种“以土地换保障”的方案。

不过,也有一些学者对土地换保障和实物换保障观点提出质疑。如夏敏等人认为人均耕地面积过小,规模效应无法形成,土地养老保障难以为继。丁乡认为“以房养老”即使可行,也只能在大城市里才行,在农村根本行不通。在我国,农村住宅既不能买卖,也不能抵押贷款。因为,房屋必须依附在土地上才能完整存在。

二、农民社会养老保障水平

随着我国养老保障的不断推进,选择适当的养老保障水平是养老政策的重要内容,更有利于推进农村现代化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1997年,辽宁大学穆怀中教授提出社会保障水平适度论。张海川等建立了农村养老保障适度水平的精算模型,应用2001—2009年数据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实际水平和适度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尽管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实际水平呈逐渐增长的趋势,从2001年的0.00011提高到2009年0.00022,然而由于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日趋加剧,农村养老保障适度水平也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并且后者增长速度比前者更快,这使得农村养老保障实际水平与适度水平之间的差额还在逐年增加,从2001年的0.03800增加到2009年的0.04957。王德忠认为我国农民养老水平过低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提高老年农民养老保障水平,是推动城乡一体化,推进特困区脱贫进程,确保农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

三、农民社会养老保障的政府责任

学者一致认为,政府应为农民社会养老保障提供制度设计、财政支持、监督管理责任。如陆解芬认为政府必须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和运营中起主导作用。卢海元认为国家可以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免税,让利,给予投资回报,将部分国有资产变现收入、国有企业利润用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加大国民收入分配向农民、农业和农村倾斜的力度,当基金出现支付危机时由财政承担等方式承担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义务。汪柱旺认为财政责任是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第一责任,国家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投入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是养老保险的一部分运行成本,其二是建立结付金补充机制,承担给付养老金的不足部分。陈妓娥提出政府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承担法律责任、制度设计和规范责任、则政责任和监管责任,推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四、结语

本文仅从农民养老保障模式、农民养老保障水平、农民社会养老保障中的政府责任三个方面进行了述评,但通过阅读农民养老保障研究的文献也不难看出,农村养老保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值得研究的领域。

一是对农民养老保障水平的研究文献较少。目前我国农民养老保障水平仍然偏低,直接影响老年农民的生活质量。但过高的养老保障水平将会给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如国家财政负担加重、财政赤字扩大、失业率增加等。严重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适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民养老保障水平,有助于保障国家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提升农民效用。而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文献不多。

二是对农民养老保障中的精神保障研究不足。农民养老保障应该包含物质保障和精神保障两部分,经济保障是养老保障的重要内容,但也不可忽视精神保障的重要性。目前的文献更多地关注于经济福利等方面的物质保障研究,而对老年农民心灵的关怀较少。他们内心的孤独感、需要与人沟通等精神保障的研究关注不够,影响到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

三是对农民养老保障与其相关领域的互动关系的研究不够深入。如农民的养老保障与生育观念二者之间相互关联的研究。近些年,我国农民养老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人口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但随着农民养老保障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养老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否会对农民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产生影响,而对这一问题的深入调查研究则有利于制定合理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和计划生育政策,促进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和人口总量的合理增长,优化人口结构。再如农村养老保障与农民消费关系的探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健全与否影响农民的储蓄倾向和消费倾向,进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也是与农村养老保障紧密相关的问题之一。

[1]周皓:谈家庭养老存在的长期性[J].人口学刊,1998(4).

[2]杨复兴:中国农村家庭养老保障的历史分期及前景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7(9).

[3]徐勤:农村的家庭养老能走多远[J].人口研究,1997(6).

[4]乐章:现行制度安排下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参与意向[J].中国人口科学,2004(10).

[5]杨翠迎:中国农村养老保障何去何从[J].商业研究,2005(8).

[6]杨燕绥等:建立农村养老保障的战略意义[J].战略与管理,2004(63).

[7]万克德:世纪之交的中国农村养老问题透析[J].人口学刊,2001(1).

[8]卢海元:实物换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之路[J].湖湘论坛,2003(1).

[9]李迎生:农村养老保障改革的“过渡模式”设计[J].理论前沿,2006(3).

[10] 陈颐:以土地换保障[J].学海,2000(3).

[11]夏敏、韩旭峰、韩建民:当前农村养老保障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0(5).

[12]丁乡:以房养老找不到坚挺的理由[J].新经济杂志,2006(3).

[13]张海川、郑军:我国农村养老保障适度水平研究[J].保险研究,2011(7).

[14]王德忠:提高老年农民养老保障水平的新思路[J].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15]陆解芬:论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险体系建设中的任用[J].理论探讨,2004(3).

[16]卢海元: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条件分析[J].经济学家,2003(5).

[17]汪柱旺:农村养老保险中的政府职责分析[J].农村经济,2006(6).

[18]陈效娥:论政府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的责任[J].兰州学刊,2006(2).

(注:基金项目:内蒙古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村居民养老保障与生育观念的关系研究”(NJSY14321)的阶段性成果。)

刘冰冰)

猜你喜欢

养老保险养老农民
养老生活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养老保险精算的分析与风险管理的研究
养老保险精算的分析与风险管理的研究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缴纳两份社保可同时享受两份养老金吗
退休后可以从职工养老保险转为居民养老保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