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国有建筑企业如何应对新常态战略

2015-01-02郑文

当代经济 2015年6期
关键词:建筑业常态人才

○郑文

(福建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 福建 泉州 362000)

论国有建筑企业如何应对新常态战略

○郑文

(福建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 福建 泉州 362000)

何谓“新常态”?有论者认为,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作为市场经济的细胞,企业的“新常态”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础,同样,国有建筑企业也不例外。新形势下,国有建筑企业如何转变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成为“新常态”的重要特征,这也将是今后国有建筑企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国有建筑企业 新常态 战略应对

今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表明中国经济进入GDP增长速度中速化、通货膨胀率相对较高化、资产价格上行压力弱化的新阶段。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阶段性特征,国有建筑企业如何应因形势,转变方式、转型升级、人才管理、科技兴企、创新驱动、提质增效促发展,做好企业发展战略层面上的应对,推动做大做强做优企业目标实现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因应形势,做好企业中高速增长的心理准备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11.2%,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6%,建筑业增长率高出宏观经济增长率的15个百分点。“十二五”以来,建筑业增长率在逐年下降,而且高于经济增长率的幅度已经持续收窄,降到了10个百分点以下。建筑业是靠投资拉动的,在新常态下,投资对经济的贡献率已从过去的52%降到现在的48%,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2013年8月的20.3%连续11个月下降,今年1—8月降到了16.5%,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8个百分点。建筑业尝到了前期刺激政策的甜头,享受了高增长,但现在到了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固定资产投资减少的影响,建筑业势必首当其冲。1—8月份,在建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只有12.4%,增速比1—7月份回落0.7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也只有14.9%,建筑业也将告别20%以上的高增长,保持中高速增长。因此,建筑企业必须彻底摆脱“速度情结”,从对国家出台刺激政策、放松房地产调控、加大固定资产投资的期待中走出来,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的大背景下,尤其是新一届政府规定各级地方政府停禁新建楼堂馆所项目建设,以及房地产不景气的环境等因素,国有建筑企业应认真研究应对大气候、大环境市场的方向,以受不了、等不起、慢不得的心态,将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大胆地调整经营结构,寻找能够进入的新施工领域,拓展建筑业主业的生存空间,同时积极探索多元化经营模式,为保持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坚定的基础。

二、转变方式,发展混合所有制,助推国有建筑企业转型升级目标实现

进入新常态,建筑企业也进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打造企业经济、项目升级版,就要爬坡过坎,从粗放型到集约型,从低端到高端,结构调整的任务更加艰巨。由此可见,国有建筑企业如何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推动新一轮国企改革。一是要努力加快产权多元化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放大国有资本的活力和带动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要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发挥主导作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根本目的是增强而不是削弱国有经济的影响力、控制力和竞争力。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可以增强国有建筑企业的自主决策水平,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二是建立健全现代化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去行政化步伐,着力规范企业运行机制,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化和管理的有效性。三是面对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是建筑业提质换挡、降速运行的新阶段,在新的政策下,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是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制度。项目管理如何谱写新篇章,为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和建筑产业现代化贡献力量,思考已经迫在眉睫。

三、创新驱动,让科技成为企业发展的第一引擎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过去依靠要素成本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必须把发展动力转换到科技创新上来,以劳力消失为例,建筑业已经饱受人工费持续增长的煎熬,人工费亏损成为行业盈利的第一杀手。可以预测,在新生代农民工纷纷逃避建筑业、农民工老化的大背景下,建筑人工费上涨

仍将持续。新型建筑工业化既是施工企业被劳务公司绑架或者倒逼的无奈选择,也是行业的大势所趋,是我国房屋建筑工程的发展方向。据相关数据显示,工业化建筑施工工期比传统工期短35%,混凝土损耗量、钢材损耗量、施工用水,以及现场技术人员比传统管理减少(降低)一定的比例,能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如今,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绿色施工技术,超高层施工等等已成风起云涌之势。可以预期,建筑业的技术革命已经开始,今后一个时期,科技才是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筑企业必须提高科学技术研发能力,向建筑科技产业化转型发展才是一条光明大道,争取在建筑工业化方面实现新突破,改变从追求增长的速度逐渐向重视发展的质量转变。

四、深化改革,走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之路

新一届政府用“微刺激”取代了大规模投资的刺激政策,而且更加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建筑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也在积极响应政府改革。一方面要告别粗放经营,尝试进入低成本、高效率,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另一方面加强自身内部市场改革,完善内控机制,增强企业市场灵活性,以建立适应新时代特征的经营机制和模式。国有建筑企业必须从企业规模快速扩张的喜悦中走出来,痛下决心,走向深化改革、转型升级的探索之路,彻底摆脱企业长期面临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工程款清欠、结算工作滞后,资金运行不畅通,资产运行质量不高等问题。为使企业实现由量到质的统一。一方面要把经济效益的提升作为工作重心,通过提升产品层次,扩大优势及前沿品牌的比重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另一方面推进市场化改革,完善创新内控机制和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效率和水平,施展国企的市场灵活性,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企业大发展。

五、“三个注重”,做好企业人才管理工作

企业人才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人才竞争机制,做好人才管理工作,是企业长久发展的“王道”。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是做好人才管理的必要手段,在企业人才管理中,真正建立健全与此相适应的竞争激励机制,就要做到“三个注重”。首先,要注重人才的实绩。实绩,是人才在企业发展中施展自己的本领所取得的战绩。在企业管理工作中,无论实行哪种管理制度,都要贯彻和体现注重实绩的原则,都必须引入竞争机制;实绩是人才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竞争择优的主要标准,只有通过实绩选拔干部,才能准确地把握德才兼备的标准,才能革除论资排辈的陈腐观念,调动各类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其次要注重考核评价。真正使人才做到能上能下,薪酬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要实现人才能上能下,除了加强思想教育,根本的方法就是实行严格的考核评价措施,把履行职责的实绩,作为考核评价的基本依据,要按照人才管理权限,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坚持领导与职工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平时与定期相结合,根据考核评价结果,确定人才的“上”或“下”,同时要建立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考核评价制度,形成长效机制。第三要注重民主监督。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在人才管理中,充分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注重民主监督,做到评价和选拔人才都在民主监督、公开监督下进行,尊重民意,体现民意,依靠职工的智慧,广泛发现人才、使真正优秀的人才得到合理使用,以树立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

六、“三方联动”,为国有建筑企业的“新常态”创造良好的环境

国有建筑企业在做强自身的基础上,需要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为企业创造有利于发展的良好环境,是建筑企业跨越的保障。一是政府、企业、银行要三方共同努力,良性互动,加强沟通,提升信心,鼓舞士气,才能帮助建筑施工企业通过考验;二是政府要帮助企业解决融资成本过高的问题。现阶段,融资成本侵蚀着企业的平均利润,一个主要原因在于银行基准利率过高,又有银行运用霸王条款,将实体经济微薄的利润转变为银行的利润,这种状况不变,会使得实体经济企业在“新常态”下难有作为;三要松懈贷款担保条件,释放企业积极性。当前,银行对于贷款担保条件的设置越来越严苛,甚至把企业的有限责任扩大为无限责任,极大影响了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因此,政府有责任强化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银行间的信任关系;四是政府要尽快出台适当“新常态”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高税收已经成为企业的沉重负担,税收的减负才能提高建筑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

总之,新常态作为一种战略态势,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由此带来的影响总体上是正面、积极的。守成没有出路,创新才是正道。新形势下,随着经济转向创新驱动,国有建筑企业要有高瞻远瞩的视野,也需有高屋建瓴的计划,更需要有贴切的措施和行动,智谋为先,审时度势,在战略与战术上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作谋划,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不久将来,国有建筑企业经济发展必将频现新亮点、新风景、新画卷。

[1]田国良:建筑企业必须做好新常态的战略应对[EB/OL].http:// www.zgjzy.org/NewsShow.aspx?id=6045,2014-12-08.

[2]唐任伍:中国企业如何适应“新常态”[N].企业观察报,2014-09-15.

(责任编辑:徐悦)

猜你喜欢

建筑业常态人才
人才云
动物“跨界”建筑业
甘肃建筑业将采用清洁能源降低碳排放
毕赛端 “从事建筑业,我乐在其中”
营改增对建筑业工程造价的影响分析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适应新常态,创新促发展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