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若干思考

2015-01-02季东

当代经济 2015年6期
关键词:体系评价企业

○季东

(沈阳工程学院财务处辽宁沈阳110136)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若干思考

○季东

(沈阳工程学院财务处辽宁沈阳110136)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是提高经营水平,维护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经营成果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企业预防风险的重要手段。目前,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已经成了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任务。本文将着眼于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原则与内容,分析了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最后,针对我国内部控制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

内部控制 评价 问题 建议

一、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原则与目标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基本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出发点,内部环境在企业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第二,风险评估,是预防、分析和及时识别各种不确定因素并采取解决措施的过程。第三,控制手段。根绝风险评估的结果和风险系数,采取适当的方法得以实现。第四,收集信息与传递沟通。快速准确的收集信息,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在企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之间进行传递。第五,监督管理。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定期检查与监督。企业内部控制评价要定期根据评价结果,根据内部控制的五个评价内容进行设计,结合外部的内控结果,揭露内部控制的评价过程、执行缺陷等方面,进而做出更为合理有效的评价报告。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合

法性原则,评价体系应当对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所有人员有所约束,任何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会计控制的特权。二是科学性原则,评价体系应当通过科学的内控方法,通过合理的内部控制程序,确保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三是系统性原则,评价体系应当从各个方面反应内部控制评价的要素,全面客观地对企业整体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四是有效性原则,评价体系应当准确反应各个系统的关联关系,对内部控制的相关人员进行系统有效的约束。

企业内部控制具有不同方面的需求,决定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不同目标。内部控制评价主要满足以下几个需求:法律需求、审计需求以及经营管理者的自身需求。需求不同,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主体、课题以及评价目标都各不相同。为了满足法律法规的要求,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与法律的具体规定或者潜在的要求相符合,其结果有利于达到法案对企业内控方面的具体要求。最终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市场的监管与规范,避免财务丑闻的出现,保障市场高效有序地发展。为了满足审计方面的需求,企业内部控制主要评价那些可能影响财务报告可靠性的内部控制,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领域,制定合理的审计程序,预防审计风险,保证审计的质量。为了满足经营管理者自身的需求,内部控制对企业整个系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进而促进经营管理者目标的实现。综上所述,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既是维持企业自身发展与生存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企业前进的强大动力。因此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目标的直接需求则来源于法律法规,其根本在于为企业的经营提供长远的发展需求。

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作用

内部控制评价是企业完善与运行的重要手段,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与披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可以让企业更好更快地适应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竞争愈发的激烈,风险也愈来愈大。企业要想健康发展,规避风险,必须适当地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适当的评价,规范企业对内部控制的建立,保证企业持续有效的经营,进而规避风险。第二,企业对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的评价,有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促进企业规范内控制度。第三,企业对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的评价,加强财务报告的披露,提高企业的会计管理。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可以强化企业的管理,维持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企业内部控制评价贯穿了企业网的全部生产经营和管理,实现了对企业的全方位的监督,有利于提高管理者和经营者的素质,促进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通过企业对财务报告的披露,不仅满足了政府以及行业监管的需要,更进一步反应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以及风险管理水平、企业的运营状况,公司的发展战略以及竞争优势,从而能够体现诚信度、透明公开以及高度负责的社会形象及使命感,从而对于股东社会大众、相关利益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

目前,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方法主要有风险基础评价法和详细评价法。

1、风险基础评价法

风险基础评价法首先是识别出相关目标对应的风险,然后针对这些风险,收集内控制度运行有效性的证据,考察企业是否充分建立了相应的防范措施,对内部控制整个体系是否存在缺陷与漏洞做出评估,由此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这种方法主要是从风险作为出发点,然后是控制。从公司层面的控制,再到活动层面的控制,充分体现了风险基础观,使内控制度评价有的放矢,避免了简单的局限于内部控制框架。通过对风险的关注,也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评价效益,但是这种方法也对评价主题有了更严格的要求,需要其具备较高的职业判断素养与能力。

2、详细评价法

详细评价法就是依据国际上认可的企业内部控制框架标准,对内部控制要素的存在性与合理性进行考察,再通过一定的程序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测试,识别缺陷与风险,综合测评后得出总体的评价结论。这种方法比较直接容易找出差距与不足,缺点是模式固定,易导致评价结果的不准确性。为了弥补其不足,美国的理论界与实物界又提出了风险基础评价法。

四、我国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相关评价主体与责任主体不明确

企业想要达到内部管理与战略目标相一致,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跟不上步伐。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很多上市公司虽然设立了专门的内部审部门,但是主体尚不明确,有些还是附属于一些部门,有些还局限在总经理的权限范围之内,在一定程度上内部审计的职能还很难是实现。我国上市公司仅仅在内部控制的监督上强调由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来执行,在治理原则尚没有明确内部控制的具体执行人,导致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不明确。

2、内部控制评价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目前,财政部,审计署对于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提出了不少规范标准,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依据。但是,对于一个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还没有明确规定,这就导致企业内控评价标准具有可选性,进而使企业内控评价结果具有主观性,不利于企业之间的比较,更进

一步地,有些企业还有可能利用这一可选性进行财务舞弊。

3、内部控制评价目的性不明确

目前,由于企业内部控制的现存现象,导致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审计报告为基础,进而对报表数据的公平性和真实性进行评价与检验。企业没有系统的将内部控制的评价内容用于有关公司治理和公司长远战略规划的动力方面,进而使评价主体发生偏差。

4、内部控制评价过于单一

现阶段,我国内部控制评价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局限性。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主要是针对财务报表相关的内控制度进行评价,其它内容的评价做得不够重视,尤其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这种做法会使企业管理和内部控制评价目标不相一致,会导致内部控制评价在整体上是不全面的,严重的话会导致企业的不健康发展。

五、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建议

1、明确相关人员内部控制法律责任

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在构建过程中,企业应当根据其自身性质和特点,制定一个不仅符合实际要求而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评价体系,使其具有统一性。对管理者的责任清晰划分,权责明确,可以对管理层的法律责任界定明确。首先,借鉴西方国家经验,明确规定企业的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财务总监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负有不可推卸的直接的责任。管理者应该评价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和执行是否符合企业未来发展方向。除此之外,还要细化相关法律,明确企业管理者的具体内控职责。如果没有对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的执行,要能够依法明确具体责任人,依照规定严格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2、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体系

目前,在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时,多采用“是与否”的模式进行评价。在这种模式下,一旦企业在某一项控制上存在缺陷,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结果就只能是“否”,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导致企业披露其控制缺陷的积极性,具有片面性。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时,要突破传统简单的“是与否”的选择模式。如果某项单一的控制缺陷被披露出来,企业在其它部分内部控制评价都是有效的,那么在对该企业进行评价时就不能单纯的依据“是或者否”来进行评价。企业在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过程中,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要不断学习先进的内控制度和国外先进的评价方法与技术。同时,一定要注意,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不要盲目,要具有可操控性,符合我国企业的发展现状,进而来进行有效性的控制和评价。

3、要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监督

首先,要加强监督环节,就必须熟悉企业内控制度,在此基础上评价企业内控制度是否完整且有效。其次,监督企业的内部控制机构与人员是否配备健全,企业处理日常业务的程序是否按照制度来执行。从经济源头进行追查,监督企业的控制评价是否健全,进而对整个企业进行全面的监督评价。最后,在企业经营运转过程中,采取抽样的调查方式,根据抽查样本,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的真实情况,进而综合判定企业控制评价得出的结论是否真实准确。如果所有方面都显示出正常,则可以推断控制评价系统是比较完善的,值得信赖的;如果个别方面显示出异常,需要进一步加大抽样样本,进行大量的调查,发现问题后,再及时解决。

4、全员参与内部评价过程

COSO报告认为内部控制是覆盖了整个企业经济实体的一个系统,包括企业控制环境、控制活动、控制风险、信息的沟通以及监督,所有人员对内部控制都负有责任。倡导全员参与,明确内控思想,提升员工对于风险的重视和内控意识的提升,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更加彻底的评价企业风险以及程序的完善,进而更加有效的对企业进行评价。

六、结语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建立,一项极具重要性的工作。完善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可以促进企业内控制度更好的落实,进而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本文详细阐述了内部控制基本内容,评价方法评价问题,以及相应的合理建议。只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系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管理不当以及财务舞弊等问题。加强内部控制评价,使企业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能够处于不败之地。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控制评价的重要性,严格管理,建立科学的经营目标,注重企业的长远利益,引进数据分析方法,做到内部控制评价的量化与细化。

[1]秦梦洁:浅谈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建立[J].现代经济信息,2013(12).

[2]戴文涛、王茜: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概念框架构建[J].财经问题研究,2013(2).

[3]魏汉泽、许群:现代企业内部控制量化评价体系初探[J].会计之友,2012(8).

[4]蔡俊杰、刘春志: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问题与对策[J].财会月刊,2012(29).

[5]潘乐、张绪娥: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探讨[J].财会通讯,2012(19).

[6]王宏: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及内容[J].江西社会科学,2012(3).

(责任编辑:张瑶瑶)

猜你喜欢

体系评价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