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视野下的文化软实力研究
2015-01-02杨槐
杨 槐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哈尔滨150028)
在追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今天,“文化软实力”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广泛关切。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多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夯实国内文化建设根基,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从思想道德抓起,从社会风气抓起,从每一个人抓起。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1]
一、文化软实力与核心价值观
“软实力”概念是约瑟夫·奈(Joseph·S·Nye)在他的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一书中首次提出。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2]我们今天所强调的文化软实力,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提出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下,世界各国综合实力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由经济水平、科技发展、军事实力、领土或地域扩张等所构成的硬实力竞争愈演愈烈,而由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感召力、文化感染力、国际形象影响力、社会发展模式吸引力等所构成的软实力竞争又风起云涌,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激荡、相互促进,使各国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格局和形式。一个国家的崛起,从根本上说,在于它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一部分。党的十七大把提高文化软实力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是党总结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党对当今国际社会竞争局势的敏锐洞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深思熟虑,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瞻远瞩。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居于指导和统率地位,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核。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提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目标的实现,对其的文化认同是关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理想目标、思想依托和行为外化相对应的基础导向力、价值取向力、精神推动力和行为规范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认同的力量来源。通过分析四种力的来源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构建并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文化认同动力模型,能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效性。
如果说民族国家的核心实力从根本上表现为文化软实力,那么,民族凝聚力就是文化软实力的一般表征,而民族凝聚力在很大程度上又来自于一国居民对本国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内含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幵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国家加快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价值目标,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保证。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或者说,提升和建设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言之,文化软实力与社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存在着高度的互动和正比关系,于是,一方的建设成功必然意味着他方建设成就的取得,他方建设成就的取得也必然意味着己方建设成就的提高。既然文化软实力建设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成效,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二、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路径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创新和改善宣传教育工作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人们的精神信仰和现实行为追求。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不可能自发形成,必须借助外部条件和力量的引导、灌输。因此,宣传教育工作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尤为重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宣传教育工作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注重研究当前人们的实际需要和心理特点,创新宣传教育的内容、形式,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一种生活化的理论取向,它不仅强调对现实功利的关注,而且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想目标的表述更加注重了对现实的兼容性。”[1]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中,也应该从这种现实出发,丰富和创新宣传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诸如,突出对民生问题和大众生活的关注,在具体的事实分析和问题解释中,渗透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内容的教育,避免空洞枯燥的理论说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能回避现实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应当积极介入,善于解释与分析,消释疑惑,增强公众的认同。
(二)创造实践养成的条件和机制,增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体验和认同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是实践的产物,是实践的理论提炼和升华,其目的也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服务,离开了人的实践和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能沦为空谈。相对于理论宣传和教育,实践教育有着鲜活生动的情景氛围,与人们的生活世界密切相关,具有自然性、直观性、渗透性的特点,因而更容易激发人们的情感体验和学习主动性。因此,人民群众的亲身实践和体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然环节,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造实践养成的条件和机制,引导人们在实践参与和社会生活中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将其转化为价值追求和精神动力。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培育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品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健全群众利益保障的机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一个社会价值体系的生成和建设,都是基于现实利益的需要。利益是价值体系生成的动力,也是价值体系建设的目标。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
当然,这里的利益不仅是指经济利益,也包括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领域的集中反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终目的也是维护、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这种建设是一项多领域的、系统的社会工程,绝不能仅仅局限在思想和意识形态领域。离开了利益的主题和本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失去方向,抓不住根本。当前我国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民生问题凸显,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深刻变化,如何引领多样的社会思潮,如何提高人们的民族自信心、社会责任感,如何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些问题都需要从权益保障的角度来深化认识,进行深层次解决。对此,应做到:第一,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特别是建立国家与个人、劳动与资本利益共享的分配模式。第二,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破除“GDP崇拜”观念,更加重视社会建设,加大对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事业的投入,制订并落实国家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形成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发展模式。第三,建立健全利益表达机制,满足各阶层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诉求,引导社会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避免非理性的政治参与影响社会稳定。为此,需要不断开发、完善既有的制度资源,同时创设新的政治参与渠道,以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权益,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政治认同。
三、找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入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宏伟目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关键;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实践规范。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
文化软实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孪生关系决定了在文化软实力视野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任务。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引领和传播先进文化,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力,通过先进文化的传播,不仅能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而且能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吸收传统文化,夯实民族文化的基础,通过吸收传统文化精华,不仅能有效传播传统文化,而且能巩固传统文化传播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借鉴西方文化,彰显民族文化的包容性,通过借鉴西方文化的优秀因子,不仅能提高对西方文化的辨识力,而且能说明“北京共识”的包容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防控落后文化,争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分,通过落后文化批判与防控,不仅能界别优秀文化与落后文化的界限,而且能消除落后文化的影响,从而使民族文化的优秀内容得到彰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现,需要在文化软实力视野下处理好若干关系,并把握好几个关键。通过处理硬实力与软实力建设、研究与建设、国家理性与人民理性的关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平衡中获得水平的提升。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应把握关键,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正确的轨道上顺利前进。
[1][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钱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2] 贾英健.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N].光明日报,201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