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转型期我国经济发达城市贫困问题分析

2015-01-02程晶蓉

当代经济 2015年34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经济

○程晶蓉

(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134)

经济转型期我国经济发达城市贫困问题分析

○程晶蓉

(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134)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市场经济的提出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腾飞,人均收入显著提升,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经济转型时期,经济体制、产业结构、收入分配制度的急剧转变,城市两级分化日益严重,在经济发达城市尤为突出,贫困问题已成为其向新型城市化转变的严重阻碍。针对此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经济发达城市贫困问题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了产生贫困问题的资源、收入、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并就其原因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

经济转型贫困问题产业结构

贫困问题,于全球范围而言,都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它也是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现象。正如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曼昆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所说,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效率和公平是矛盾的。这在经济发达城市体现得尤为突出。我国的经济发达城市,几乎都是在改革开放后国家制定的优先发展经济特区、沿海城市的经济政策中发展起来的,这就必然造成一种现象,这些经济发达城市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也造成了失业人口,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收入、无法定赡养人和扶养人的三无人员以及退休较早又仅靠退休金生活的老年人增多,贫困问题越来越严重。而贫困问题的产生,除个人原因之外,更多的是社会原因造成的。

一、经济转型期我国经济发达城市贫困人口现状

对于贫困的界定,有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两种标准。低于绝对贫困线,就是绝对贫困。国务院在其公开发布的文件中指出,每个城市制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可以看作是绝对贫困线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指,对于没有劳动能力,或者无法仅靠自己的收入满足食物、衣物等基本物质资源的社会成员,有权要求政府的帮助以达到最低生活水平。与其他人的生活水平相对比确定的相对贫困线,就是相对贫困标准。在确定经济发达城市的贫困标准时,基本采取的是综合的方法,也就是说,不但要考虑到有没有收入来源,也要考虑到市场价格的状况,家里有没有奢侈品等。这与在计划经济时期的贫困标准是有差别的,计划经济时期的贫困,多指绝对贫困,就是无法满足基本的食物等生存需要,经过几十年经济发展后,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城市,再采用这一标准显然是不合适的。

目前,经济发达城市的贫困人口,主要由以下类型组成:一是在岗人员。他们通常文化水平不高,多从事劳动密集型职业,缺乏技能,有的肢体或其他身体部位有缺陷而没有完全劳动能力,收入低,家庭经济困难。二是因为疾病致贫的人员。现在的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不少城市都是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增长,从而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再加上某些职业,本身就对健康有危害,如化工厂的一线职位,这就造成了现在的疾病越来越多,患病的人口也在不断增加,而我国的医疗保障体制还不甚健全,很多人患了重病又没有保险,收入又低,为了治病甚至会倾家荡产。经济发达城市是最先实行工业化的,而医疗保障体制又与工业化进程不匹配。因病致贫,因病失去劳动能力致病的人员占经济发达城市贫困人口的很大比例。三是临时性劳务人员。这部分人因为没有与单位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收入不稳定,而且福利待遇较差,也大多没有医疗保障等基本保障。一旦他们年龄大了,就不得不面对各种问题,如基本的生活保障、医疗等。四是没有养老金或养老金太低的老年人口。以天津为例,在所有的退休人员中,就有20%~25%的人没有养老金,而且由于职业、通货膨胀等原因,有些人员的养老金不足以应付基本生活所需。

二、我国经济发达城市贫困人口的基本特征

1、转型期的贫困特征

发达国家的城市贫困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贫困有着明显的不同,导致发达国家城市贫困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制度、经济制度以及社会文化的长期影响,贫困更有持续性、固定性特征。而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主要是由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的,在这个过程中,农村的劳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由此产生了城市基础设施不足、资源紧张和体制不健全,这也是造成我国经济发达城市贫困问题的原因之一,再加上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都在转型,因此我国经济发达城市贫困问题又有着自身的特点。总体而言,贫困问题的产生,不是因为贫困人口没有劳动能力,而是因为社会上没有给这些人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包括他们自身的就业权丧失。经济发达城市的贫困问题呈现出明显的社会、经济转型期特征。

2、贫困群体特征

通常而言,贫困人口都分布在社会的不同人群中,但是我国的经济发达城市的贫困人口却有着群体性的特征,这主要是因为在我国经济转型期,产业结构、经济体制等都进行了调整,社会、时代大背景相同,导致了这些贫困人口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经历。比如,国企的改革使大量的职工失业,制造业渐进饱和,利润下滑导致了工资降低或失业等等,甚至还有着某些经济连带关系。他们在城市中的分布是比较集中的,居住在某一个片区或某一个集中地,经济条件都不太好,物质资源相对匮乏,而且教育程度也普遍不高,对自身的认识也够清晰,出于自身利益的要求和心理的需要,他们的从众心理很强,彼此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也往往有着共同的意识和行为,群体性特征较为明显。

3、边缘化特征

我国经济发达城市的贫困人口,因为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被社会排斥和歧视,更加无法融入到主流社会中,被迫边缘化,这是这个群体共同的特征。无论是在经济发达国家还是经济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都是不太被社会关注的群体,也是无法被主流社会正常接纳的群体。所以,这种边缘化,不只是经济,而且包括心理。长期以来,人们只是关注贫困人口的经济问题,实际上,由于经济问题带来的心理需求长期无法得到满足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贫困人口因为物质匮乏,社交也较为狭窄,通常都只局限于和同样的人群交往,心理、文化、政治上的参与都长期被隔绝,他们离主流社会太远,久而久之,他们的政治、社会权利几乎形同虚设,而无论社会保障体制多么健全,经济援助多么到位,都不可能让他们充分享受到这些权利。所以,经济发达城市的贫困人口是独立于主流社会之外的边缘人群,他们长期受到排斥,被社会孤立。

三、导致经济发达城市贫困问题的原因

南开大学教授关信平认为,我国城市的贫困问题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均收入的提高是并存的。因而,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达城市贫困问题,不是经济不发展带来的贫困,而是经济高速发展之后产生的贫困。经济高速发展中的贫困,在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普遍存在,这在经济发达城市表现尤为突出。城市的高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劳动人员的涌入,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就业机会不足、底层劳动者收入微薄、住房和公积金紧张等,而造成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也较落后,以采掘业、加工业、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但到九十年代以后,我国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商业、金融业、服务业、信息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国产业结构的比例显著上升,我国的传统产业遭受到国际竞争与乡镇企业竞争的双重压力。从国际竞争上来说,要求企业必须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资金实力才能够在国际竞争中不被淘汰,后者则要求更加廉价的劳动力、土地资源。以加工、制造业来说,一方面,我国很多企业还固守着以低价取胜的传统市场战略,企业的产品无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国内竞争力都不足,企业经营每况愈下,生存困难、利润微薄,企业员工的收入就可想而知了,而物价在这些年上升的速度也很快,收入与物价相比,使他们陷入了贫困。另一方面,从国际形势上来说,这些产业已经逐渐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我国也同样如此,这就必然导致劳动力剩余,无数人竞争同一岗位时,只需要简单技能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必然会降低每个劳动者的工资;这些劳动者只掌握了简单的技能,在其他行业就业的机会很少,也不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技能需求。

2、经济体制的变迁

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国家不再对企业统包统揽,企业也不向员工实行平均分配、统包就业制度,企业、劳动者都被推向了市场,成为市场的竞争者,在竞争中失败的那些人就成了贫困者。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就业率非常高,城市中长期实行充分就业政策,职工不担心失业,工资差距也不大,贫困问题不突出。实行市场经济政策后,很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就出现了经营问题,不得不进行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很多国有企业进行了市场化改革、裁员,造成了大量的下岗人员、失业人员。而且,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企业的终身雇佣制发生了变化,下岗、失业就成了常见的现象,企业不再为员工提供终身的保障,企业内部给员工的福利,比如说住房分配等也几乎已经消失,这些都减少了企业职工的总体收入,他们的风险抵御能力也因此降低,也更容易陷入到贫困中。

3、收入分配不均衡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后,打破了原先的平均分配制度,以发展经济为第一要务,提出了“让一部分人首先富起来”的口号,诚然,这给一部分人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同时,也拉大了企业内部、不同企业间收入的差距,而且这个差距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仍在不断的扩大。城市中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一边是千万、亿万的富裕阶层,另一边则是贫困阶层。因此,城市特定的分配格局是造成相对贫困的主要因素。从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的角度来说,造成收入分配不均衡最主要的原因是初次分配不公,其中,有合理的因素,如个人努力的程度不同、要素的占有状况不同,也有一些不合理的因素,如某些行业的市场垄断等。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教育投入覆盖不够全面等再分配手段调节不力也是造成收入分配不均衡的原因。

4、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经济发达城市的社会保障体制不甚健全和完善,对于贫困人口照顾得不够。首先,大多数城市实行的都是人户不分离的低保政策,也就是说,只有当地户籍才能申请低保,外来务工人员是没有申请资格的,但是城市的快速发展又吸引了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其次,低保政策落实不到位,该被社会救助的人员没有领到低保,而出现了很多骗取低保的现象,尽管前段时间对其实行了整治,但是依然无法彻底杜绝。再次,低保、医疗等社会保障政策,针对的人群有重复现象,导致很多人重复被社会救助,而这些人通过救助渠道获取的救助金达到的生活水平,甚至远远超过自己的就业所得,如果他们就业,就失去了获得低保的资格,因此,他们一般也懒于就业、不想就业。

四、解决贫困问题的对策

1、在经济发展中促进就业

经济的发展和贫困问题是负相关关系,刺激经济的快速增长,让社会各阶层人员都得因此获利;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就业,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因为我国经济转型期的经济发达城市的失业是结构性失业,并非需求性失业,针对此问题,可以从下列方面展开工作:首先,增加就业岗位。着力发展第三产业、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等新的就业增长点,这些产业、企业能够容纳更多的劳动力,安置更多的就业岗位。其次,拓宽就业渠道,发展多种就业形式,例如,非正规部门就业、非全日制工作、弹性就业等。再次,创造就业机会。这就要求在制定任何经济政策时,都要充分考虑到就业问题,需要一个合理的经济结构,一套能增加就业机会的产业政策、贸易政策、投资政策。

2、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

目前,在经济发达城市,收入差距有逐步拉大的趋势,因此,有必要缩小收入分配上的差距。根据造成收入差距的不同因素,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合理的差距要进行保护,对于一些因行业垄断、生产要素壁垒等原因产生的收入差距,要尽可能地缩小。再者,还可以采取税收政策来调节收入分配,建立一个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利息税等为辅助的完整的税收体制。收入分配不平衡,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有必要强化政府在收入分配领域的调节作用,构建公平、稳定的收入分配格局。

3、加强教育培训力度

造成贫困问题的原因,收入低是显见的,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能力的问题。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的差异,归根结底,就是教育的差异。无论是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是对于经济政策的转变来说,都需要以人力资源为本,增加劳动者的技能和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是关键。因此,有必要对贫困人员加强教育投入力度,对他们开展职业培训,同时,转变他们的就业观念,而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对于贫困问题,只治标,不治本。贫困问题,如果不能从能力提高的角度彻底改善,必然会有续代性,导致贫困现象的扩大,因此,对于贫困家庭,不仅要对正在壮年的劳力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还要增加他们的子女受教育的机会,尽可能让教育资源分配更公平。

4、完善社会保障体制

在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方面,首先,应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使弱势群体都能在社会保障体制中获益。严格区分各类社会保障制度受惠的人群,既要保护弱势群体,又不能让其中的部分成员因双重甚至几重受益而失去参加工作的积极性。其次,政府应根据当地的物价等情况,适当提高低保标准,只有这样,才能让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在物价上升时期也得到满足。再次,可以参考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体制,在对家庭实行补贴前,详细了解该家庭的收入情况,登记且联网,让社会资源能够用在刀刃上的同时,也能让该受到社会救助的弱势群体真正受益,再者,将社会救助与就业结合起来,严格规定申请低保的资格,让有劳动能力、或有有限劳动能力的人在申请低保时,必需同意参加就业培训和相关部门提供的就业机会,让贫困人口在政府、社会的帮助下,能够自立,以此减轻社会负担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注: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资助项目,TJJL10-276。)

[1]曼昆:经济学原理(第5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祝建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评估与重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关信平:经济—社会转型、全球化与中国城市贫困问题[C].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学术研讨会.

[4]袁媛:中国城市贫困的空间分异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胡婉君)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隐形贫困人口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分享经济是个啥
拥抱新经济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