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我国职业教育和企业发展相衔接的途径

2015-01-02周晓皎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年23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企实训

周晓皎

(东北财经大学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职业教育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带动我国人才培养的层次化、多样化,职业教育培养大批职业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高尖端技术人才、学术型人才等知识密集型人才,从人才储备的完整性、系统性的角度而言,社会的发展更需要有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一个社会人才的密集程度,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同我国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一样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最突出的特征是它更强调技能性、实践的操作性。这就从根本上要求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与企业相结合,职业教育的内容要和企业发展的步伐相一致。这才能真正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两者脱节的话,学生走入工作岗位后,仍需重新学习培训,学校所学和社会所需的技能不能衔接。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企业的技术操作水平已经发生了更新换代,而学生所学的内容仍然停留在更新换代前的水平,无论从时间上抑或是资金上,这就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导致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职业教育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因此探讨职业教育和企业发展相衔接的途径对我国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2 我国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现状不能有效衔接的主要原因

2.1 职业教育教材的内容尤其是实践技能方面的内容老化

职业教育教材知识的内容与企业真正的发展现状、实际操作是存在一定的脱节的。仍有许多教材是沿用普通本科高等教育教材的编写体系,以理论知识体系设计整体教材,在教材的出版发行上,由于出版发行的门槛很低,由于缺少严格的教材编写与出版标准,教材的质量良莠不齐,很难找到精品的教材。从教材的出版时间上,一本教材从编写到出版,需要一定的时间,少则大半年,多则一年甚至更长,而在信息化的时代,技术、知识、信息、政策的变化是更替的很快的,这就往往造成当一本书出版后,尤其是针对发展变化比较快的行业,教材所写的实践操作内容已经不能反映实际的发展现状了,由于存在这样的时间的时滞,学生学到的内容已经是落伍的,淘汰的,不能与企业发展现状同步的知识了。而一些职业院校教材的使用往往几年不更换,学生所学更是不能反映社会真正的发展状况,这严重制约了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2.2 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不够

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构成是关系到职业教育办学很重要的核心部分。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是高于普通全日制的教育的,它要求教师要具备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操作上,在理论上要具备一定的高度驾驭实际操作能力。因此职业教育教师的招聘与考核不能仅仅从某一方面确定其标准。我国目前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仍然以学历的高低作为进入职业教育领域门槛的标准。教师真正来自于企业的具有实践操作经验的比例很少,而依据学历的高低作为考核招聘教师的教师队伍的往往具备过硬理论知识体系,但实践操作能力比较薄弱。职业教育的教师要在具备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才能突出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

另一方面由于职业教育突出职业性的特点,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训对职业教育发展也是非常必要的,职业教师队伍应该进行不间断的职业体系的培训,才能真正强化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职业性素养,职业教师队伍实践知识体系的不断更新,才能使职业教育发展真正和企业的实际发展现状相对接,但从我国目前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体系上看,培训的力度不够,培训的形式以讲座、参观为主,没有更深入、细微的了解企业的变化动态,仍然是泛泛的了解这种浅层次的培训。教师在实践技能体系环节的知识储存不足,直接导致学生培养的状况不理想,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2.3 职业教育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不能真正实现与企业发展相衔接

为了突出职业院校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职业院校纷纷建立了学校实训基地。从目前整体建设情况看,实训基地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许多学校对实训基地的建设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校内实验室,第二层面是校外实训基地,在校内实验室的层面上,学校购买计算机硬件,利用软件的操作,来完成学生的实践操作课程,学生按照软件的操作流程完成整个实验操作。校外实训基地是进行校企结合,带领学生到企业实习、参观。这样的实训基地的建设照比以往停留在理论教学的职业教育,在实践教学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从整个实施的效果看,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学生只是从表面上熟悉了整个操作流程,缺乏更深一层次的实践操作。从校内实验室所使用的硬件、软件上,由于学校的一次投入较大,因此当企业实际操作发生变化时,校内实验室所使用的软件不能及时的更新。而校外实训基地有许多学校形同虚设,真正能走入企业的职业院校很少,而且即便走入企业,在实践时间上分配的比较少,实践环节的内容上也很有限,对于职业院校来讲,让学生进入企业课堂是十分必要的,如何实现与企业的实践环节相对接,真正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很大问题。尽管在近十几年来,职业教育的改革一直强调要校企合作,但从目前职业院校的发展来看,校企合作更多的是停留在比较浅层次的合作上,比较松散的结合方式。这直接导致的结果培养的人才并不能凸显其操作技能的能力。学生毕业后,到了工作岗位,仍需要重新回炉接收培训,这也造成了资源无论从时间上,资金上的极大浪费。

3 国外职业教育实践技能与企业发展能相衔接的启示

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各国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上相应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办法。一些发达的国家职业教育已经发展日趋成熟与完善。其中德国的双元制与澳大利亚的“TAFE”尤为突出,这些国家的职业教育的实施办法和体系值得引起我们去借鉴。

3.1 德国的双元制能更好地与企业的发展相对接

德国“双元制”的双元主要是指学校、企业。这种培养人才的模式的优点在于与企业的发展现状能够更深入的融合,“双元制”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技能培训,理论和实践教学之比约为3∶7或2∶8。学生的学制一般是三年,第一学年是以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为主,一周五天,学校学习四天,再到企业培训一天;到了第二年和第三年,基本是以企业培训为主,换成了一周五天,企业培训四天,再到学校学习一天。学生在完成三年的学习任务后需要参加结业考试,考试内容全国统一,考试要求极为严格,有立法保证,考试委员会的委员包括劳工部或者其他官方代表、培训师傅代表、职业学校教师代表和各行业专家代表,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合格者颁发毕业证书。理论教学非常注重实用性,实训教学需要什么理论就学习什么理论。而企业的培训基地、培训场所都设有工作岗位、实训工场和跨企业的训练工场。实训工场的主要任务是把那些在劳动岗位上无法讲解或训练的技能以及相应的理论和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培养模式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具有针对性,适度性。更好地区分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对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的要求。在时间分配上更倾向于企业的实践技能的培训,而且实践技能培训直接放置在企业,能够使学生充分、深入地学习实践技能,真正实现了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相对接。

3.2 澳大利亚的TAFE突出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

澳大利亚的TAFE是一种国家框架体系下、以产业为推动力,政府、行业、学校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的、灵活办学的、与中学和大学进行有效衔接的、相对独立的、多层次的、综合性的人才培养方式。“TAFE”注重能力本位教育,推行统一的国家职业能力资格证书制度,它是根据受训者实际所获能力评定技术能力等级。“TAFE”采取了国际上先进的案例结合情景的开放式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具有完善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融为一体。老师进行讲解,学生可以及时练习。“TAFE”的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大致为2∶8。学生的实训操作教学都在实习车间进行,在企业实训有企业专门指定的指导师傅,学生一般第一年主要由师傅带,第二年和师傅一起做,第三年自己在师傅指导下独立做,第四年为全职岗位工作。四年取得相应证书后是否续签合同并正式在该企业就业,由学生、企业相互协商确定。学生在企业实习由企业支付报酬,并按年递增。澳大利亚规定,没有经过“TAFE”培训取得上岗证书的是不能就业的。“TAFE”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评价具有客观性和权威性,考核标准统一,并且执行严格。在这种职业教育模式下,学生通过学习以及严格的考核,能够满足市场上对这一层次人才的需求,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4 促进我国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相互衔接的途径

4.1 政府加大投入,从政策上引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承担社会责任

从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看,主要问题集中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很有限的。有一些企业愿意接受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实习,是出于希望获得廉价的劳动力,从而降低生产成本的角度出发,并没有系统地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出发进行规划进行实训,而更多的企业在没有这种经济利益驱动下,仅仅是在职业院校挂名或者是进行参观的场所。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是要获得利润的最大化,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然而,接受职业院校的学生实习、实训,必然要消耗企业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没有任何社会补偿或者仅仅有限补偿的情况下,要求企业承担这种社会责任很显然是不现实的,实施下去也必然会造成只做表面功夫,和预期理想结果相差很远。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在财政支出、税收、补贴上给予重要的扶持,这是非常重要的。近几年来,我国也颁布了很多相应政策,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职业院校集团化办学参与率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企业参与集团化办学达到一定比例,初步建成300个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骨干职业教育集团,建设一批中央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的职业教育集团,基本形成教育链与产业链融合的局面。要健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利益链”为纽带,促进校企双赢发展。这种改革举措无疑将推动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打破目前职业教育的瓶颈。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从规划到落实,从政策到措施,还必须找到有效的切入点。还需借助于政府强大的推动力,确定各个主体的利益边界。多渠道引入职业教育的投入资本,实施股份制,进行实体合作,让企业的投入资本进入到职业院校,实现校企更紧密的结合方式,使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达到有效相衔接。同时,政府加大投入,统一调配,避免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实习基地的重复建设,使资源能够合理的配置,对积极参与投入资本到职业院校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扶持,税收上的减免,推动更多的企业关注与参与职业院校的发展,促进职业学校与企业的良性运转。

4.2 企业全方位参与职业院校的管理与建设

校企的有效结合,需要企业更深入、全方位的参与职业院校的管理与建设,企业选派一些人员参与职业学校的管理工作,同时,选拔一些技术工程师、有经验的操作人员,进行师范教育培训后,作为职业院校的实习实训老师。这些技术工程师、操作人员担负着双重职责,既在企业履行原职责,又承担着职业学校的管理、教学任务。校企这种更深入融合的方式,对双方来讲是共赢。对企业而言,投入资金到职业院校,参与职业院校的管理与建设从中既可以获得收益,与此同时,可以利用职业院校的平台,作为企业员工的培训基地。弘扬企业文化,扩大企业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同时职业院校由于企业的参与,学校输送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降低了企业为选择所需人才而产生的交易成本。对职业院校而言,企业的参与,解决了职业院校实践实习匮乏的问题,从根本上,使职业教育真正突出职业性的特点,从而达到培养社会所需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4.2.1 校企共同制定职业院校的培养计划

校企共同制定职业院校的培养计划,对于职业院校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培养计划决定着学生的培养方向,从短期考虑,学校培养方向能否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相一致,这会关系到学生在毕业后的就业率,就业率的高低又也会影响到职业院校的未来招生情况,而职业院校的培养计划由于有企业的共同参与,能够进一步将职业院校培养的职业技能型人才的方向贴近市场的需求。校企共同制订的培养计划中,主要涵盖了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其必须根据职业院校自身培养条件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并具有应用针对性的弹性培养计划,校企双方在制定联合培养计划过程中,必须详细考察专业的教育教学资源条件和生源状况,人才在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的知识、能力及个人素养等是校企双方着重培养的关键突破口,因此,校企双方在联合制订培养计划时,应当从用人单位的角度考虑,更具市场规律,规定人才应该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专业素质。企业在参与制订培养计划的过程中必须站在市场主体的角度,要求人才在市场经济不断变化的前提下,能够充分运用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确保合作办学培养计划有极强的市场针对性。

4.2.2 校企共同进行职业院校教学体系设计

职业院校选取什么样的课程,整体课程的结构设计,课程的时间安排,都应该有企业的全程参与。职业院校整个课程体系的设计的最根本的原则是这个体系的设计能够使学生学到满足于市场需求的知识。理论知识体系本着够用,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的层次需要这样理念,借鉴于国外的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把学生的实践实训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在课程科目以及时间分配的设计上,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应该向实践课程倾斜,并且根据不同的年级,设定学生的实践课程的上课地点,低年级以在学校实训实验室为主,高年级则直接走入企业进行实习。让学生在实践操作环节充分地、有序地、深入地学习,从而使学生毕业后即能与工作岗位的工作实现顺利的对接。对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尤其是针对涉及实验实训的课程,企业选派的教师更具有发言权,企业有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经过一定的师范教育培训,他们具有讲授课程的能力,并且他们所传授的知识技能是真正在实际项目中实践过的,因此,企业教师应该是课程内容的主要制定者,最后经学校组成的评审组通过即可执行。

4.2.3 校企共同制定合作办学章程,制定合作办学的具体实施办法

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还必须做到在合作过程中,有制度可循,有章程可依,因此,校企合作的深入进行要制定合作办学的章程,制定合作办学的具体实施方法。校企合作应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办学委员会,应当由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指派专人组成。全方位指导和统辖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的各项事务,由校企合作办学委员会制订内容详细、科学合理的合作章程,校企参与合作的各部门在详尽的规章细则指导下,各尽其责、各司其职、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确保合作工作顺利开展。

4.3 建立职业教育合理的教师选拔机制

我国职业教育教师的选拔一直以来以学历学位为基准的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的选拔用人机制,以这种方式选拔的教师往往有过硬理论知识体系,但实际操作能力薄弱的特点。由于职业教育教师实践技能的缺乏,导致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指导实践实训的能力较差,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所以我国职业教育面临重新设置合理的职业教育教师的选拔机制。

4.3.1 严格选拔,注重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与经历

我国职业教育在用人机制上应尽快出台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特点的职业教育任职资格要求,建立职业教育教师用人的新标准制度,把教师的实践经验与经历作为硬性的规定写在标准里。在德国、澳大利亚等职业教育发展前沿的国家,入职教师基本上需要经过严格的技能的培养并且必须具备在企业的工作经历,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分为企业教师和专任教师,入职前,在主体中学学习9年,毕业后接受2~3.5年国家认可教育职业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企业教师到企业工作3~5年获得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后,再到全日制2年获在职4年的师傅学校或专科学校学校,参加“企业教师资格考试”并取得相应证书,从而具备企业教师资格;专任教师是在完全中学学习12年毕业后,到大学学习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到企业至少实习1年,通过国家考试者,再到职业学校和教师进修学院进行为期2年的预备见习,成为实习老师,再次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者,才能有资格成为职业学校的老师。德国教师的入职选拔是非常严格而且规范性很强,借鉴德国经验,我国在选拔职业院校教师时,也应该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在教师的岗位设置上,设置企业老师与职业专任老师,在制定职业教师的选拔标准上,应该严格确定实践经历的时间,在招聘教师选择范围上,更倾向于招收工作经验较多的企业人士。随着校企合作的紧密程度加深,企业中有许多有经验的工程师,经过一定的师范培训后,就可以成为职业院校的企业实习实训老师。

4.3.2 职业院校的老师应定期接受到企业的实践培训

因为国家政策、技术、社会环境等发生不断的变化,因此企业的经营是在不断在动态地发生变化中的,新的事物不断形成,要求职业院校老师要不断更新固有的知识体系和内容,与社会的发展变化相同步,因此,职业院校的老师定期的社会培训是非常必要的。这需要三个方面相互配合,首先,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更多的企业接受职业院校老师的实践实习。不管是2006年的 《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还是《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都提到要推进加强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但这些促进企业支持职业院校教师实践的政策法规还不够健全,没有强制约束力,没有明确企业的责任,操作性不强,这使得企业支持教师实践缺乏政策法律保障。因此,从政府的层面上,制定明确、详细地政策法规,使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接受教师的培训是解决目前职业教师实践环节薄弱的有力保障。第二个层面,职业院校应该支持学校的教师参加脱产与半脱产的培训,在脱产期间不改变教师的工作待遇,同时,对于培训优异者给予相应的奖励。第三个层面,接受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企业应按照规定,认真对待学校教师的培训任务,不能只是流于形式,为职业院校教师安排工作岗位,选取企业有经验的一线操作者,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对职业院校教师以企业工作实习员工的身份在岗位上工作进行辅导、讲解。在教师实践学习期间,和企业其他员工一样,参加企业员工考核。

4.4 建立职业教育发展体系下教材的编写模式

职业院校的教材应该具备自身的特点,因此在设计职业院校的教材时应本着几点原则:首先教材要把职业道德素质的教育放在首位,作为高技能人才首先要有职业道德,培养学生树立社会的责任感,具有职业道德素养是教材编写的首要原则。其次教材的编写要重实践,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根据实践操作所需设定。再次,教材的编写者来源不能单一,教材的编写要求有实际经验的企业专家参与。最后,教材的形式多样化,除了教材本身,还应包括其他多样化的数字资源例如多媒体资料、实践指导、实训教材等。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材的编写与出版的极不规范的,因此从政府的角度而言,应尽快地出台职业教育教材编写与出版发行的要求与标准,规范职业教育教材市场,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课程的不同特点规定编写者的要求。比如对于操作性强的专业课程,明确规定教材参与者的来源,教材的组织编写者既要有很深地理论基础,又要有多年的实践经验。教材的参与者来源渠道也要求多元化,既要有一线职业教师、有企业有经验的操作人员又要有研究职业教育的专家。最后,职业教育的主管部门应该组织专门的职业教育的研究员、企业专家来审核教材。职业教育教材内容要以职业活动、工作过程、岗位技能为导向,充分考虑教材的实用性。从生产实际和教学实际出发,构建有利于知识传授、能力形成的教材结构框架,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积极探索适应基于职业活动导向、工作过程分析、任务驱动、项目学习、案例教学等不同学习方式的教材。此外,职业教育教材的编写应该与职业资格证书紧密结合起来,教材的内容要融入职业技能证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与劳动保障部门的技能鉴定标准衔接。

4.5 建立职业院校学生考核的新模式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考核仍然以校内考核为主,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以所学学科各项成绩的权重来确定,理论知识成绩占的比重比较大,实验实训成绩占的比例相对较小。这种考核模式不能凸显职业教育对人才考核的要求,因此,建立职业院校学生考核的新模式是很有必要的。

4.5.1 将职业院校的学生在企业的实践学习列入考核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职业技能型人才更应凸显其职业的技能水平的高低,因此,职业院校需要重新建立职业技能考核标准,组成由行业专家、企业有经验的技能操作人员、职业教育专家构成的小组制定统一的职业院校考核标准。职业院校考核的重心应放置在职业技能的考核上,职业院校应该把学生的校内实训、校外企业实训列为考核的重点,这一部分的考核占较大比重,理论知识体系仍作为考核的一部分,但所占比例占较小的权重,考核的形式应该体现多样化,理论知识体系以试卷、分析报告的形式,实践实训以上机操作、在工作岗位上完成考核任务以及通过实习一段时间后实际的工作绩效来综合确定学生的考核成绩,这样设置考核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在统一考核标准下,严格考核学生的实践技能,有利于我国对技能型人才水平的认定。

4.5.2 将职业院校学生的考核内容与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衔接在一起

职业资格证书是对各专业领域人才具备水平的认定,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在校学习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是分离的,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学生在临近毕业或毕业后,会到社会组织的学习班中学习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职业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内容与在社会参加培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内容存在不一致或者只是一部分内容有所交叉,因此,学生往往需要重新再学习,然后进行职业资格考试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这实质上又是资源的浪费。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所涵盖的知识内容应体现在职业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内容中,学生在校学习的内容就应满足于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这样学生在掌握了所学内容后,直接可以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此外,职业院校也应根据学生在校期间达到的实践技能水平,由学校颁发不同种类与级别的资格证书,学生在校参加实践技能考核后,相应根据他们所学的专业以及按照考核标准评定的不同水平进行归档,颁发其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种类和级别,企业在招聘人才时,根据学生在校的实践技能水平的证书、综合成绩评定以及在社会上获得的其他各种专业资格证书,就可以认定学生所具备的实际水平,这很大地降低了企业在招聘人才时产生的选择成本,从而实现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有效衔接。

[1]季敏.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的国别比较与启示[J].职教通讯,2014(26).

[2]华平,常玉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借鉴[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

[3]于秀娜.浅谈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特点[J].科技创业,2014(11).

[4]吴晓.职业教育教材设计与编写策略探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3(10).

[5]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EB/OL].(2015-07-02).http://www.moe.edu.cn /srcsite/A07 /s3059/201507 /t20 150714_193833.html.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校企实训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校企合作五反思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