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约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5-12-31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年23期
关键词:融合信息化企业

刘 雷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7)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历史性交汇的时期,科技和创新将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材料技术都已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就涵盖了诸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和应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是个较广泛的领域,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生着各种交融。两化融合的研究和实践工作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冷静下来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其中也逐渐显现出一些现象和问题,需要加以总结分析研究。只有通过认真研究探索两化融合发展规律,深入分析当前问题的原因,着力推动问题解决,才能不断提升两化融合发展水平。

1 近两年两化融合工作的成绩

1.1 工业通信业运行平稳

新型智能终端等热点产品、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信息消费得到了积极引导和创新发展。全国各地通过重大项目带动、供需产销衔接、强化企业服务、要素协调保障、激发民企活力等措施,实现了工业通信业的平稳运行。2014年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2%,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用水量分别降至7%和5.8%,电信业、软件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行业收入分别增长4%、20%和50%。

1.2 两化深度融合深入推进

工信部主导扎实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企业管理体系标准认定和推广全面展开,装备、石化、汽车、轻工等重点领域智能化改造积极推进,中小型企业的两化融合能力得以稳步提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制造业融合创新广泛开展,一批工业云服务平台产业联盟成立并运行,企业行业区域综合集成应用典型不断涌现。实施了宽带中国专项行动,三网融合深入推进,网络升级和行业转型成效显著。

1.3 互联网管理得到加强

积极适应管理体制变化,以互联网为核心加强行业管理和网络信息安全保障,重点在基础资源、网站备案、电话用户实名登记、个人信息保护、移动智能终端、手机应用商店等方面,依法加强监管,健全了部省联动机制,市场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网络运行安全管理和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2 两化深度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1 概念过多,媒体宣传过度,社会各界关注度过高

任何时代都要重视和把握“发展”这一主题和趋势,毫无疑问,在2010年中国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后,国内外都开始重视未来的发展,关注如何在未来占据竞争制高点。德国出现了工业4.0战略计划,美国提出再工业化,和我国的两化深度融合在内容上异曲同工。我们政府2015年初又提出“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力争用3个1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的转变。

发展的过程中伴随而来的就是各种新事物、新概念、新现象和新问题,诸如工业4.0、智能制造、工业(产业)互联网,互联网+,两化深度融合等,就是在经信、科技等领域每天都能接触到的概念和热词,很多工作也都是围绕这些内容在开展。在实际调研过程中,很多一线的企业以及部分政府主管部门人员对两化融合的理解就是企业信息化,这也就说明当下概念过多、聚焦不够造成了认识和理解上的不全面深入。只有不断学习、讨论、实践、总结,才能加深对这些内容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对实际工作有所帮助。

以百度搜索该领域相关概念和关键词为例,得到的相关网页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相关网页百度搜索结果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媒体这一属性得到了革新发展,信息的发布和传播得到了无限的扩展,眼球经济中注意力成为了稀缺资源,只有不断追踪报道热门新事物,才能抓住受众的眼球,引起注意,这一点在工业信息化和两化融合领域同样得到了验证,政府、产业界、研究机构等对其关注度极高。

2.2 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

两化融合是个复杂性较高的系统工作,需要的是一大批符合中国两化融合发展需要,具有中国特色、专业的创新人才队伍开展工作,主要包括:开发和运用信息技术能力强、具备专业工业领域生产的知识、既懂信息化又懂相关领域工业化的复合型领军人才;以计算机技术专家、软件专家为代表的学术创新型人才;以工程技术专家、工程师和技术开发人才为主要代表的工程技术型人才;能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相关领域的工业应用型人才;具有组织协调、产业发展与经营管理能力的管理型人才;有国际沟通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

不管是在企业还是在政府部门,网络信息化人才缺口都很大。比如企业的一线业务现场需要了解和掌握信息化技术的员工,才能真正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过程用信息技术手段操作实践,实现信息化的应用,即信息化和业务的融合。学校的信息化专业教育是主要力量,专业人才在向企业输送中,仍缺乏一个过渡的培训环节,目前有条件的企业能承担这个培养培训功能,但多数企业很难自己培养人才。但对于宏观整体来说,专门的两化融合方面的培训平台和人才培养体系目前不够完善,仍远不能满足企业和产业的需求。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平台培养两化融合专业人才,如沈阳创新设计服务中心在沈阳工业大学的支持下,构建工程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建设面向社会的技术培训平台,深入推进两化融合人才建设。

2.3 市场机制创新驱动发展动力不足

政府通过产业规划或政策来推进结构调整的努力正面临挑战:两化融合的提出方是政府,企业主体作为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当事人,在这一进程中扮演的是经济行为主体的角色,对信息化应用于自身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及市场销售等现实需求有自己的判断,在外部环境变化的过程中,主动适应并把握利用好政策极为关键,但是这一过程中市场机制导向的内在驱动力很难激发和体现。尤其是当前我国的技术创新体系中,企业主要依赖补贴等政策,创新动力不足,技术进步效果不佳。

2.4 小微企业参与两化融合的程度不高

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因规模小、受到资金、技术和经验的制约,人才储备能力低,聘用人员基础薄弱,经验积累、知识储备更新的能力也与大型企业有较大差距。因此对中小企业员工的后期培训是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促进企业发展的关键,也是推进中小微企业两化深度融合工作的有效途径。两化融合工作对这一类企业来说只能是其中的某一个环节或很少方面,如仅通过电商渠道开展了采购和销售业务。

3 原因分析

3.1 价值观不同

所有行为主体都受现实利益驱动,价值观的统一是有难度的,立场的角度不同,对工作的开展会有不同的影响。新常态下所有工作的目标是达成一致,实现共赢。两化深化融合工作更需要下大力气、创新思路去推进。

3.2 工作主体缺乏换位思考

体制机制创新不足,政绩导向,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体现有所作为、出成绩,会从自身的角度去开展工作,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配合度不高,应付工作心态。

3.3 市场主体缺乏积极性

两化融合的企业主体积极性不高、驱动力不足。表现在:1.认识不足,认为两化融合工作是面子工程,跟自己关系不大;2.发展阶段需求决定自身在不同阶段没紧迫的动力需求;3.直接受益面小和获得支持的概率低;4.为了增强竞争力,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如若处理不好对政府产业规划的依赖则会造成不适应,带来风险。

4 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的几点对策

4.1 引导企业开展两化融合人才培养培训业务

高端专业人才适当引进,高精专领域的关键人才要付出大代价引进或紧密合作,为企业通过关键支撑。中坚力量内部培养,是企业两化发展的核心骨干,忠诚度高,与企业实际吻合度好。低端操作人员数量减少,被自动化智能化机器设备所替代。

在系统化推进两化融合的工作过程中,要从战略高度重视人才问题,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开展两化融合人才的培养培训业务,为企业自身和所在产业链提供支撑,增强自身竞争力。

4.2 搭建两化融合供需资源对接平台

政府部门通过搭建两化融合平台,提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典型案例分享、企业信息化优秀解决方案演示、两化深度融合供需洽谈等,组织以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过程自动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市场营销网络化为主要内容的展示,为有信息化需求的工业企业和提供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的公司搭建沟通交流的桥梁,引导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做强做大,推动传统工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4.3 创新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服务

政府应立足企业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提升,着眼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共性难题,变“输血”为“造血”,从传统的点对点为单个企业提供项目资金支持,逐步转为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整合社会资源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创新型公共服务方式。?提供金融、投资、培训、管理、技术、人才、咨询等各种市场化服务,服务提供方由平台管理统一组织,有门槛、有条件,让被服务对象来评价,探索两化融合服务平台担保服务模式。

4.4 向研究机构和个人开放共享资源

培养两化融合相关公共信息资源机构的开放意识,引入数据资源市场化机制,通过开放共享公共信息资源来获取一定的利益,结合社会舆论的倒逼机制,全面推动公共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政府以及相关机构部门在信息公开、数据共享和数据开放几个方面有不同的理解。

4.5 分类推进工业企业信息化应用,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水平

(1)对信息化基础较弱的小微企业,着重引导企业利用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信息化基础应用。鼓励企业运用第三方信息化服务平台和外包服务促进基础应用和集成应用。鼓励企业利用互联网逐步开展网上客户服务和网上贸易洽谈等商务活动,通过电子商务创新业务模式。借助“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中小微企业信息化推进联盟作用,集成软件开发商、设备供应商和电信运营商的技术服务优势,分门别类制定一揽子企业信息化服务解决方案,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生产性服务,为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2)对处于信息技术应用阶段的中型企业,着重推进信息技术由单项应用向综合集成发展。在普及企业信息化单项应用的同时,深化企业资源计划、制造执行系统、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应用,加强企业信息系统整合与业务协同,提高生产过程自动控制水平,逐步实现业务集成、应用集成。

(3)对处于集成应用阶段的大型企业,着重推进信息技术向协同创新发展。支持全省制造业百强企业建设统一集成的管理信息平台,通过中间件集成技术、企业服务总线(ESB),整合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及上下游合作企业信息系统,消除“信息孤岛”,增强企业资源共享和业务整合能力。

(4)对处于协同创新阶段的龙头企业,着重推进产业链信息协同和共享。鼓励企业实现产品、价值链、企业管理协同创新,建立基于互联网和标准化的信息开放系统,实现产业链的信息流通和共享,带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和产业整体信息化。支持建设重点行业骨干企业跨国运营平台,建立全球协同的供应链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等系统,推进企业跨国运营平台建设,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尤其是在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要转变思维,灵活应对,借助新技术、新工具、积极开展新应用,融入后信息时代万物互联的高级阶段。

[1]苗圩.2014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报告[R].2014.

[2]张曙.中国制造企业如何迈向工业4.0[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14(12).

[3]魏亮.2012年中国通信产业十大关键词点评文章(七):网络与信息安全[J].数据通讯,2013(3).

[4]徐晓飞,王宽全,童志祥.为两化融合分类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15):40-46.

[5]黄海平.中国工业企业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J].通讯世界,2014(6).

猜你喜欢

融合信息化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融合》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