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推进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

2015-01-02宋梦华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年23期
关键词:工学顶岗课程体系

王 英,宋梦华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天津 300350)

“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然而,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形式基本上处于浅层次,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和解决。高职院校要实现深度的工学结合,就必须从人才培养模式上深入研究。

1 目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状况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形式,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调研,许多职业院校和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但基本都处于一种较浅的层次上的合作,并没有真正的实现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普遍存在以下的问题:

1.1 企业积极性不高、认识不到位

高职院校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组织者、策划者和主要的实施者,受益者主要是学校和学生,作为企业一方可能还需要投入大量教学成本,到最后企业作为受益方往往得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是企业在工学结合中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1.2 缺乏有效的工学结合的保障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都大力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但总体上讲,对企业的约束并不大,企业不愿为人才培养支付成本,表现 为学校“热”,企业“凉”,这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在推行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难题。

1.3 学校自身的问题

多数院校执行的人才培养方案虽然有所改进但还没有真正的实现与企业共同制定,实训基地建设条件和工学结合的教学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教学模式仍以理论课堂教学和教师为中心,但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已经无法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

2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高职院校软件人才情况的调查和研究,发现目前的工学结合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教育观念上存在偏差

企业以获得盈利为目的,大部分企业认为教育是学校自身的问题,因此造成了单方面的教育,往往培养的人才不适合企业的岗位需求。

2.2 工学之间相互脱节

学校的教育多以传统的教育为主,在教育的形式虽然有所改进开始注重实践性,但还是与企业实际的需要脱节。

2.3 教改不配套,管理不完善,工学结合难落实

教育改革首先是课程体系的建设,课程体系的具体实施涉及到方方面面,没有良好的管理制度和配套设置,使得工学结合没有落到实处。

2.4 实训管理不到位

教育改革要突出实践能力,需要搞好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建设,但往往面临的问题是大部分学校建设好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后,却没有适当的管理,以至于工学结合的效果不明显。

3 高职院校深度工学结合的解决新方法

面对着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存在的问题,在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中工学结合的新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校企专业合作,开辟促进专业教师成长的新途径

通过校企合作,教师深入企业一线,企业一线的工程师进入校园指导学生的实践,从而提高师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中与企业人员一起商定,针对课程设置及课程的设计,共同开发适合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教案,促进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

3.2 学校与企业零对接,促进学生社会化成长

让企业参与教学,同时也要将企业的文化和管理模式引入到学校教学的实训中,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工学结合的最佳成效,让学生在不出校门就接收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的熏陶,促进学生社会化的成长,实现与企业的零对接。

3.3 开启工学结合的新模式,真正实现校企双赢

学校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企业以获得盈利为目的,让这两点结合就必须以双赢为原则,才能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因此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商定,制定一个适合工学结合新模式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

3.4 加强工学结合实习过程的管理,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学生的顶岗实习,需要学生进入企业深入岗位,将学校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岗位中,同时企业也需要为学生的顶岗实习提供必要的实习环境以达到培养的目标。为了对学生进行更好的管理,学生需要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和考核。学校和企业之间也需要建立有效的互相监督机制,更有助于校企双方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

4 深度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通过天津海运职业学院与长虹立川(天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津中环电子计算机公司等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了工学结合软件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4.1 建立任务驱动型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关键是课程体系的建设。我院开设的软件技术共同就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应的企业岗位技能需求,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探讨,经多次的商定后确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的设置上将需要达到的岗位技能需求划分成若干个任务,再将任务所需的知识对应课程,采用这种任务驱动的理念建立专业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实践教学是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为了充分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将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总结,在每个学期安排集中的1~4周的综合实训。

一个专业确定了课程体系后,实施的效果还需要关注对于每门专业课程进行有效的设计。在专业课程的设计上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式组织教学内容。在专业课程的改革中,课程内容以实用技能为核心,基本上专业课程均完成了以项目为导向,按照项目的完成的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内容,对传统的教材进行了颠覆性的重新组织和删减。

4.2 实行工学结合的实训模式

目前学校的实训管理模式和企业实训管理模式存在着冲突之处,改革学校原有的管理模式。在实训管理上,借鉴企业的管理模式改革学校的管理模式,引入企业文化,在实训管理上进行了改革,在实训场地上注重仿真性,充分体现规范性、先进性和实效性。在实训中注重层次性实践教学设计,强化基础型实践教学、跨课程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在实训中将学生按照实际企业工作情景进行分组,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完成任务,在管理上,为了让学生具有一定的时间观念,也向企业一样按时“上班”和“下班”,制作计划,教师实现计划的监督和指导,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中接受专业教育和训练。

4.3 共同开发和建设校本教材

随着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改革经验不断的积累,将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升华编写成教材。教材的内容仅仅围绕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基于工作过程的思路组织教学内容,通过与企业的深度的合作和研讨,设计适合的实训项目。在理论知识上以“够用”为度,突出实践操作技能的设计。同时针对已毕业学生的跟踪和调查,对相关内容进行适当的微调,编写出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特色教材。

4.4 制定适合校企双方共赢的顶岗实习政策

顶岗实习政策的完善是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实现。企业需要不影响其正常运行且能够直接带来效益的学生,而学生的经验欠佳希望进入企业能够进一步学习。有的企业会对未来进入企业工作的学生花费精力进行培训,但是往往花费精力和物力培训后的学生却流失,这就为校企双方带来了矛盾,此时建立校企双方顶岗实习政策是必要的。一方保证学生的能够在企业不是作为简单的劳动力,而是真正的通过顶岗学习到工作的经验,一方保证企业能够录用到满意的学生进入企业,这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实行双考核制度,建立完善顶岗实习制度,建立登记备案制度,建立学生、企业和学校的定期交流制度,完善安全管理制度等。

[1]刘成尧,韩承江.高职工学结合跨课程项目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5(8):66-69.

[2]刘芳.基于岗位能力需求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职教通讯,2014(32):15-19.

[3]罗平.人才培养: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思考[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5(2):43-46.

[4]吴国玺,闫慧,袁胜元.高校转型背景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3):126-129.

[5]刘国清,申少华,黄念东,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工程实践教育研究[J].广州化工,2015(6):176-177.

[6]马伟峰,雷运发,孙晓勇.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问题研究[J].浙江科技学报,2009(3):69-71.

猜你喜欢

工学顶岗课程体系
盐工学人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校顶岗实习的安排与策划
工学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