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对中小微企业的倾斜性辅助产业政策①研究
2015-01-02龚唯平
龚唯平 杨 瑛
澳门对中小微企业的倾斜性辅助产业政策①研究
龚唯平 杨 瑛
中小微企业在澳门经济收入、居民就业、新兴产业成长中起重要作用,而由其不成熟性带来的竞争劣势又使得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支持。澳门特区政府坚持辅助本地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导向,逐步推进一些倾斜性政策措施,产生了一定助力,但政策效应还不显著,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还有待根本性改善。为更好地辅助中小微企业发展,澳门特区政府需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重新认识中小微企业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辨识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际成功经验与启示,在法治制度基础上改进和完善政策体系;辅助中小微企业在参与新产业革命中实现转型升级。
澳门; 中小微企业; 倾斜性辅助产业政策; 政策环境
一 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受先天条件与后天因素的共同影响,中小微型企业一定程度上是市场经济体系中的“弱势群体”。然而,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中小微企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居民就业及社会稳定的最具活力的组织形式,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辅助中小微企发展、帮助中小微企业排忧解困,成为当代各国或地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议题之一。环顾当代世界,各国或地区的政府都制定有辅助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倾斜性政策。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把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政策。
澳门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政府政策支持。澳门回归前,葡澳政府奉行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政策,对中小微企业持不作为态度,任其自生自灭,基本上没有制定专门的中小微企业辅助政策(郭永中,2007)[1]。澳门回归后,中小微企业发展问题得到特区政府的重视。澳门特区政府通过财政税收手段推出多方面的倾斜性政策措施,为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优惠条件。归纳起来,其政策措施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在面向全社会的优惠政策和公共服务中包含着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在产业政策方面,对澳门特色产品制造、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饮食和会展业提供辅助,因为这些行业基本上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体,所以实际上是在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在财政税收方面,通过减免所得补充税、营业税、印花税和旅游税等,减轻中小微企业税负。在金融信贷方面,推出多项投资优惠计划,通过补贴企业融资贷款利息,鼓励本地中小微企业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转变经营模式。在政府服务方面,科技及生产力转移中心、劳工事务局和贸易促进局等机构,大力推进职业培训,提供市场信息咨询等多项服务。例如,2014年劳工事务局职业培训厅向社会提供了297个免费培训课程,学员达6353人次(澳门劳工事务局,2015)[2]。二是特区政府专门为中小微企业定制的政策措施。从2003年开始,推出了“中小企业专项信用保证计划”、“中小企业信用保证计划”和“中小企业援助计划”。 这三项计划是澳门特区政府倾斜性辅助产业政策的重点,然而其实施效果并不太理想,中小微企业对三项辅助计划的反应也不热烈。这既有政府与企业方面的原因,也有政策与银行配合上的问题(澳门中小企业协进会,2013)[3]。
澳门回归15年来,特区政府逐步明确辅助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基本政策导向,实施了一系列的倾斜性支持政策,改善中小微企业经营环境。但因为时间太短和经验不足,总体上看澳门特区政府的辅助政策还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尚停留在行政法规上,而未提升到更高的法律制度层次;二是尚停留在个别政策状态上,而未形成完整的辅助政策体系;三是政策执行机构不健全,政策落实不到位,因而政策效果不明显。总之,澳门中小微企业的政策环境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中小微企业经营甚至越来越艰难(龚唯平和刘岳忠,2014)[4]。
1990年代以来,澳门有关辅助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研究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澳门特区政府有关部门、澳门基金会、澳门经济学会和澳门中小企业协进会等机构结合发展实际所做的调研成果;二是学者出版的专著和发表的论文中提出的有关政策建议。纵观各种文献,有代表性的研究思路主要有:(1)着眼于产业多元化的视角,研究辅助中小微企业发展问题。例如郭永中(2007)[1]根据澳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认为产业多元化是澳门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推进产业多元化关键在于辅助中小微企业发展。陈恩和黄桂良(2012)[5]基于对澳门产业适度多元化内涵的理解,强调控制博彩业的发展规模,通过辅助非博彩业中小微企业发展,推进澳门产业适度多元化。(2)从澳门中小微企业面临的现实困境出发,强调加大辅助政策力度。例如澳门经济学会出版的《澳门小微企业调查》和澳门中小企业协进会出版的《澳门中小微企白皮书2013》等研究报告,深入分析了澳门中小微企业的营商环境恶化和种种经营困难问题,提出了完善辅助政策的各种建议。(3)从澳门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来提出辅助政策措施。在研究澳门产业结构调整的论文中,绝大多数人都把辅助中小企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之一。例如郭小东和刘长生(2009)[6]提出应该基于现有的产业结构,利用博彩业具有的产业带动力来辅助中小微企业发展。(4)从澳门博彩业过度强势对中小微企业的压制特点出发,强调政府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例如毛艳华(2009)[7]等学者分析了博彩业在资源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地位,及其对澳门其它产业和中小微企业产生的窒息效应,提出澳门特区政府要控制博彩业发展规模和速度,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产业辅助。
综上,辅助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思路以及具体观点可谓见仁见智,但无论哪个视角的研究,都一致认为澳门特区政府应该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辅助,以利于澳门产业结构优化和澳门经济稳定发展。当然,上述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视野不够开阔。具体表现有:(1)就事论事,只看到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具体问题,而未能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问题;(2)只局限于澳门本地,而未能放眼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忽视了新产业革命的挑战。为此,本文拟从更高层次和更开阔的视野深入研讨澳门中小微企业辅助政策问题。
二 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中小微企业地位
对实施辅助中小微企业政策,澳门政府官员和企业主们基本上都持肯定态度,但对政策高度的认识则有差异或有待提高。在我们看来,政府对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不是一种临时的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救济,也不是简单的经济补助个案,而是保障澳门社会长治久安和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辅助中小微企业发展,是澳门经济平稳发展的一项保障工程。澳门中小微企业有57000多家,占澳门企业总数的99.77%(封小云和龚唯平,2013)[8],主要分布在非博彩业的各个行业中,是澳门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澳门博彩业由6家巨型垄断公司组成。在博彩“一业独大”的特殊经济结构下,2012年,博彩业的增加值占澳门GDP的比重达63.45%,博彩税收占澳门政府财政收入的78.19%*数据来源:澳门特区政府统计暨普查局统计数据库,http://www.dsec.gov.mo/TimeSeriesDatabase.aspx。相形之下,中小微企业对GDP和财政收入的贡献并不突出,但其地位不可低估。中小微企业在繁荣市场、推动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平衡畸形的产业结构、分散国际风险和经济社会稳定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稳定经济的关键在于稳定企业,而企业的基层组织在中小微企业。
第二,辅助中小微企业发展,是增进民生福祉的民生工程。目前,澳门中小微企业雇员达20余万,占澳门就业总数的58.1%。中小微企业是“富民”的基石,辅助中小微企业发展,不仅仅是解决社会就业和保障社会稳定的问题,而且是提高居民收入,藏富于民,增进民生福祉的重大举措。辅助中小微企业发展,实际上就是在保就业、保民生、保稳定。
第三,辅助中小微企业发展,是推动经济多元化、防范单一结构风险的核心工程。澳门经济、财政过度依赖博彩业,主要产业被外资大公司高度掌控,以及澳门赌客来源高度依赖中国内地,都是重要的风险影响因子。要防范单一结构风险,就必须推动经济多元化,核心工程在扶助本地中小微企业发展。脱离本地中小微企业实际谈经济多元化无异于空话。
第四,辅助中小微企业发展,是培养企业人才、激发创新能力和经济活力的系统工程。许多大企业都是从小微企业发展起来的,过去很少有澳门本地小企业发展成为巨型公司,这与当时葡澳政府忽视中小微企业发展有关。中小微企业承载着澳门本地企业家创业的活力和激情,也承载着澳门年轻人未来成材的希望。辅助中小微企业发展,充分调动民间创业激情,拓宽青年企业家成长之道,澳门未来发展将更加稳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中小微企业的辅助,并不违背经济自由的基本原则。因为历史已经证明,要保障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和长远发展,仅有市场“看不见的手”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
三 从世界潮流的发展趋势来借鉴国际成功经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政策的推行,西方发达国家开始纷纷推出扶助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政策和措施。到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相当完善的辅助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在此政策环境下,中小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
近年,我国把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推出了全面辅助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例如,2009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8个方面29条政策措施。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
中小微企业在新一轮世界经济周期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受到世界各国重视,辅助中小微企业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新时期中小微企业发展建立在总结以往经验知识基础上。综观世界各国辅助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做法,其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立法来建立辅助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在这方面,美国走在世界的前列。从1953年开始,美国就开始制定和完善帮助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先后推出了《小企业投资法》、《小企业法》、《小企业经济政策法》、《机会均等法》和《小企业创新发展法》等。日本自1949年制定《国民金融公库法》以来,相继颁布了几十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成为世界上中小企业立法最完备的国家之一(徐雅民等,2004)[9]。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立法一般分两个层次,即基本法和针对中小企业具体发展问题的专门法。立法主要强调三点: 一是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二是对中小企业鼓励、促进和保护三者并重,通过降低准入门槛来提高中小企业出生率,通过政策倾斜扶持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通过限制垄断来保护中小企业,提倡市场公平竞争;三是各项法律规定的具体条款、关联法律法规的配套和完善。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为保护中小企业合法权利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也为政府制订辅助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提供了法律依据(景春梅等,2011)[10]。
第二,设立专责机构来研究、制订、执行和落实政府辅助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西方发达国家政府设置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大致分两种:一是在中央和地方设立两级机构,实行垂直管理。例如,美国参众两院设立了中小企业委员会,政府设立了中小企业管理局;法国政府工业部专门设立了中小企业发展局;韩国成立了直属总统的机构“共同成长委员会”。二是在政府内部设立专门机构,将中小企业直接纳入政府行政框架下管理。例如,日本通产省下设立中小企业厅,并设立了具有各种咨询职能的审议会;英国先前是在贸工部设立中小企业管理局,现在则由商业、创新和技能部具体负责协调政府部门间的中小企业政策。
第三,通过各种财税金融优惠政策缓解中小微企业发展中的经营困难。各国实施的财税金融优惠政策有很多,例如美国政府向中小企业发放的贷款就有:直接贷款,由中小企业厅向中小企业注入贷款;协调贷款,由中小企业厅与银行共同贷款;保证贷款,由银行给予全额贷款,政府部门提供担保。归纳起来,发达国家的财税金融优惠政策主要有以下几大类:一是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二是政府出资设立中小企业专门银行和贷款担保机构,三是设立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四是设立中小板股票市场和私募市场,五是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六是政府采购中优先照顾中小企业。
第四,通过平台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元化服务。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世界各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行做法,一方面是机构建设,即建立包括民间团体和行业协会等在内的各类服务机构,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各种专业服务,从而形成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社会支撑体系。另一方面是丰富和完善中小企业社会服务功能,包括创新服务、教育培训、信息咨询和市场推广等。其中发达国家对中小企业创新体系建设尤其值得重视,包括组建风险基金、高新科技企业孵化器、风险投资公司、创业板资本市场等来鼓励企业创新。
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澳门特区政府辅助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与经验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与近邻香港相比,澳门显得有些落后。根据香港特区政府公布的数据,2010年底,香港中小企业总数约为29.6万家,就业人数超过120万(黄桂良,2011)[11]。香港特区政府奉行的中小企业发展理念是“最小的干预,最大的支持”,通过积极营造自由的市场经济环境来辅助中小企业发展。“最小的干预”,主要体现在香港特区政府对干预中小微企业经营活动持谨慎态度。对市场的过分管制和官僚作风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政府的角色是缔造便利营商的整体环境,目的是为创业者提供最大的自由度和空间,让中小微企业的活力得到充分发挥。“最大的支持”体现在完善管理和增进服务方面。主要有3点:一是设置一系列机构,完善管理服务体制。例如成立由各方代表组成的中小型企业委员会;香港工业贸易署下设中小型企业办公室,以及半官方机构“三局”,即香港贸易发展局、香港生产力促进局、职业训练局。二是营造宽松的营商环境,包括简明的税制及低税率、人力资源培训、完善的基础设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等。三是逐步建立高效的融资机制,尽量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如香港特区政府推出的“中小企业资助计划”、“中小型企业特别信贷计划”等,政府还与银行协调,开辟出专门的中小企业理财管道,开通中小微企业信贷产品资讯查询平台。
总之,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都因地、因时制宜,制定和实施激励政策措施,大力扶持或保护本地中小企业的发展。
四 在根本的法治基础上构建中小微企业政策支持体系
澳门政府在辅助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方面做出了许多工作,但还需从根本性的法治基础上来构建和完善政策体系。在此,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从中长期法治的角度提几点建设性建议。
第一,完备的法律体系是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制度基础。葡萄牙人留下的法律体系,一些方面已不适应今天澳门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在经济立法方面,明显滞后。澳门至今尚未有一部专门的中小微企业立法,立法的缺失大大限制了特区政府制定辅助中小微企业发展政策的可持续性和权威性。澳门许多行业的大公司垄断格局已经形成,政府为保证中小微企业的生存空间,宜制定和完善《反垄断法》,预防行业内出现过高的垄断,以维护本地中小微企业公平竞争的权利。中小微企业立法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但也是奠定依法辅助中小微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意义重大。政府宜根据《澳门基本法》,积极推进中小微企业立法。
第二,健全的政府管理机构是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澳门政府机构中与中小微企业服务相关的部门不少,如贸易投资促进局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经济局的“会展业及产业发展厅”和“工商发展基金”、劳工事务局的“职业培训厅”,以及半官方的“生产力暨科技转移中心”等。但缺少一个专责的权威管理机构,也没有一个高层次的专门政策咨询机构,导致政出多门,很难协调,这也是辅助中小微企业政策效果不大好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澳门有必要成立一个由多方代表组成的、直属行政长官的中小微企业委员会,其主要职能是向行政长官提出支持和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同时,整合政府部门相关机构,组建直属经济财政司的中小微企业管理局,专责政策的制订、执行、协调和全面的管理工作。
第三,财税金融扶持政策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过去澳门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政策实际效果不大。在这方面,关键的问题不是推出各种临时性的援助计划,而是建立长效的中小微企业融资机制和帮助企业建立规范的财务制度和信用担保体系。企业有了规范的财务制度和信用担保体系,就能顺利地与银行体系接轨,从而解决融资难问题。另一方面,可以考虑以政府投资为主、建立专门为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的政策性银行。中型企业的银行融资一般困难不大,融资真正难在小微企业,因此有必要有针对性地设立专门融资机构。此外,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平台经济”大势所趋,革新中小微金融市场。从创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入手,推进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技术的深度融合,致力打造“平台金融”业务模式。总之,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中小微企业融资体系,应该是财税金融扶持政策的重点。
第四,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是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1)平台建设,通过平台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信息、人才培训、管理咨询等各种服务。(2)创业教育,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创业教育最早兴起于美国,至今已形成相当完备的体系。韩国也很重视创业教育,在高校中开设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提出“创新创业”口号,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澳门推出了“青年创业计划”,但还没有在高校中开设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待推进。
五 基于新产业革命大势辅助中小微企业发展
人类正迈入以数字化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应用等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产业革命时代。全球性新产业革命正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大工业生产方式,颠覆着以往大规模、集中式和标准化生产对规模经济效益的界定。电子商务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也改变中小微企业的弱势地位,并为中小微企业开创发展新天地。从本质上说,新产业革命是以中小微企业为基础的。新产业革命的特征是个性化、自由化、数字化和网络化,需要有最广泛的大众参与。例如,3D打印开创的个人制造,光伏产业中的分散发电,电商平台聚集的无数网店,无一不体现大众革命的色彩。新产业革命契合澳门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的产业组织特点,中小微企业将成为澳门推进新产业革命的生力军。这既由新产业革命的特点所赋予,也由中小微企业的性质所决定。
以政府之手助力中小微企业参与新产业革命。从欧美和日韩等发达国家,到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各国政府都在积极主动地采取各种政策措施以迎接新产业革命的挑战和抢夺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当然,辅助澳门中小微企业参与新产业革命,澳门特区政府责无旁贷。过去,特区政府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辅助中小微企业发展,但这对于应对新产业革命挑战来说是不够力度的,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必须指出,这不是对某一个产业或某一个群体的倾斜性政策照顾,而是着眼于澳门经济社会整体长远发展目标来发挥政府应有的职能和作用。
第一,制定中小微企业应对新产业革命挑战的整体发展规划。回归15年来,澳门特区政府在“谋划长远”方面一直持积极作为的态度。例如2001年提出“以旅游博彩业为龙头、以服务业为主体,带动其他行业协调发展”的经济定位。随后,又提出打造“三大平台”(中国与葡语国家经贸合作服务平台、粤西地区商贸服务平台、国际华商联络与合作服务平台)的构想和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目标。这些定位、构想和目标都属于发展战略,它们的提出为澳门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遗憾的是,澳门特区政府一直没有把战略定位、构想和目标系统转化为具体的长远发展规划。在全球新产业革命兴起之际,澳门特区政府宜从“居安思危,谋划长远”出发,凝聚澳门社会各界精英的智慧,制定一个适于中小微企业应对新产业革命挑战的澳门整体发展规划。
第二,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科技实力。中小微企业做大做强离不开雄厚的科技实力,澳门特殊的环境和资源条件限制了科技的发展,但澳门的未来也不能寄托在“只会派牌的手”上,创新型城市、智能型城市才是城市发展的未来。长期以来,澳门科技方面投入严重不足,科技产出亦微乎其微。近年世界主要国家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美国、德国等超过2.5%,日本、韩国等超过3%,而澳门仅为0.04%,甚至低于非洲一些贫困国家的水平;2012年澳门的专利立项数仅有5项。2013年澳门以普通汇率计算的人均GDP达91376美元,高居全球第四位;若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则人均GDP达14万美元,超过卡塔尔,排名世界第一。世界顶级的富裕程度与地板级的科技投入,极不相称。澳门特区政府历年财政结余多达数千亿澳门元,有财政能力提高科技投入。科技实力是未来城市竞争的重要方面,增加科技投入是澳门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更是澳门支持中小微企业参与新产业革命的可靠保证。因此,澳门有必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全面提升澳门的科技水平。
第三,完善中小微企业技术进步辅助政策。澳门特区政府推出了一些辅助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计划,这些计划对中小微企业解困济危有一定的效果,但对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作用不大。中小微企业参与新产业革命,面临大规模的技术更新改造,迫切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技术创新。因此,特区政府有必要调整和完善辅助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建立针对新产业革命的企业技术革新援助计划,尤其是发展新兴产业方面的资金援助,包括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技术更新改造和技术研发等方面的资金补贴和融资担保,以辅助企业发展新兴产业,提高澳门产业竞争力。
第四,提升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回归后,澳门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比较偏重于交通等硬件设施的建设,而对信息化方面的软件公共设施建设重视不够。在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创新型城市最关键的基础设施是信息化公共设施。因此,特区政府有必要加强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一是推动政府部门和公共服务部门的智能化、信息化改造。大数据以技术为基础,但需应用驱动,大数据技术在服务于应用需求中升级发展。数据信息最重要的用户是电力、电信、市政、网络、金融、交通、医疗等部门,推动这些部门的信息化改造,将有力开启大数据的市场机会之门。二是建立数据库平台和信息技术创新公共平台。可以考虑在生产力暨科技转移中心的基础上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以广阔的应用创新带动中小微企业的本地化发展。三是提升网络技术水平。打造宽带城市和无线城市,改造基础网络,提升互联网国际接入与出口能力。现阶段网络技术发展趋势下,3D互联网有实时感受、生动等优势,将全面替代传统互联网,澳门的网络建设可朝这一方向升级换代。四是建设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低碳化智慧城市单元,加强信息化与城市化的深度融合。
第五,适应新产业革命要求调整人力资源政策。澳门人力资源短缺,科技和管理人才更缺。舒缓短缺的基本途径有二:一是通过培训和职业教育途径自己培养人才,二是输入外来劳动力和引进人才。澳门在职业培训方面做得比较好,但在输入外来劳动力政策方面则陷入两难困境:雇主抱怨输入外来劳动力管理措施过严、审批时间过长、批出外来劳动力数额不足。而本地劳工团体则认为,输入太多外来劳动力会影响本地居民的就业和生计,侵犯本地工人利益。制定符合澳门实际的外来劳动力政策,需引入新产业经济思维,即新兴产业对简单劳动力的需求减少而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增加。在职业培训中,加强新兴产业有关技术技能方面的培训。在输入劳工政策方面,在执行原有政策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为发展新兴产业的企业开设绿色通道。例如对投资3D打印业、光伏产业的企业和网络平台企业,放宽审批标准,增加输入名额,提供申请审批便利,鼓励企业多引进技术和管理人才。特区政府宜专门制定一个适合新兴产业发展要求的人才引进计划,特事特批,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利用劳工政策杠杆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第六,建立健全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制度是长期经济增长中一个重要要素。要促进中小微企业投身于新产业革命,需有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澳门有自由港和低税率等制度优势,但也有法制不完善和行政效率不高等方面的问题。良性的制度环境是企业健康运行发展的必要条件。为适应新产业革命发展的需要,特区政府需加强包括“中小微企业法”在内的法制建设和健全市场法规体系,加快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信用认证体系等方面的法规进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监管力度,创造有利于新兴产业发展的公平竞争环境。
[1] 郭永中. 澳门中小微企业与国际比较研究[M]. 澳门:澳门理工学院出版, 2007.
[2] 澳门劳工事务局. 2014年活动报告[R]. 澳门: 澳门劳工事务局出版, 2015.
[3] 澳门中小企业协进会. 澳门中小微企白皮书[M]. 2013.
[4] 龚唯平, 刘岳忠. 澳门中小微型企业营商环境研究[J]. 产经评论, 2014, 5(2):121-131.
[5] 陈恩, 黄桂良. 澳门产业结构与产业适度多元化路径探讨[J]. 产经评论, 2012, 3(1):95-103.
[6] 郭小东, 刘长生. 澳门博彩业的经济带动能力及其产业政策取向分析[J]. 国际经贸探索, 2009, (8):21-26.
[7] 毛艳华. 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 内涵、路径与政策[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49(5):149-157.
[8] 封小云, 龚唯平. 澳门中小微企白皮书[R]. 澳门:澳门中小企业协进会出版,2013,(53).
[9] 徐雅民, 孙代尧, 郭永中. 提升澳门中小微企业竞争力研究[M].澳门:澳门理工学院出版,2004.
[10] 景春梅, 徐占忱等. 国外中小微企业发展经验介绍专辑[J]. 经济研究参考, 2011,(37).
[11] 黄桂良. 香港中小企业政策性信用担保机制的运作模式及启示[J]. 南方金融, 2012, (10):45-68.
[引用方式]龚唯平,杨瑛.澳门对中小微企业的倾斜性辅助产业政策研究[J].产经评论,2015,6(3):117-124.
Inclining Auxiliary Industry Policy Research of the Medium-small-micro Enterprises in Macau
GONG Wei-ping YANG Ying
The government of Macau has already established basic policy directions to develop the Medium-small-micro enterprises, and implemented a series of inclining policies and supported the development to some extent. But the policy effect is not significant. The policy environment of medium-small-micro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still needs fundamental improvement.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medium-small-micro enterprises and play the policy effect, we should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medium-small-micro enterprises in the economic social development in a long term and accord the world development trend to draw lessons from international successful experience. Besides, we must build a perfect policy system from the root of the system of the rule of law, promoting the new industry revolution and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edium-small-micro enterprises.
Macau; the medium-small-micro enterprises; inclining auxiliary industry policy; policy environment
2014-11-01
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东产业发展与粤港澳区域合作研究中心和澳门中小企业协进会资助项目(主持人:龚唯平)。
龚唯平,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瑛,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粤港澳经济。
F207
A
1674-8298(2015)03-0117 -08
[责任编辑:伍业锋、刘鸿燕]
10.14007/j.cnki.cjpl.2015.03.009
① 辅助产业政策是澳门特区政府的一个专门提法。在此,辅助与扶助、支持是同一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