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中俄贸易合作浅析
2015-01-02吴然
吴 然
(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哈尔滨 150001)
一、中俄贸易现状
由于地理位置的毗邻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中俄两国贸易往来一直较为密切,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及“一带一路”共建的不断演进,中俄贸易也将会有进一步深度的融合和发展。根据海关统计数据所显示,2014年中俄两国双边贸易额为884.0亿美元,同期增长率为29.4%,其中中国从俄罗斯进口375.1亿美元,对俄罗斯出口508.9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俄罗斯第二大出口市场,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分析2007年以来中俄双边贸易情况,可以看出,我国一直处于贸易顺差,中俄贸易额也在波动中上升。
尽管在2015年年初,中俄贸易出现了大幅下滑,但这只是由于俄罗斯经济波动以及卢布贬值等因素所引起一个暂时性波动,卢布贬值对中俄贸易产生的影响有限,这是由中俄贸易结构决定的。目前,机电产品占中国对俄出口的60%-70%,而俄罗斯对中国出口的80%以上为能源和原材料,这些大宗商品均以美元计价,因此不会受到卢布贬值的影响。
二、中俄贸易存在的问题
(一)贸易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对俄罗斯出口的商品主要是机电产品和纺织品,而俄罗斯出口到我国的产品主要为矿产资源,这反映出中俄两国在机电产品和矿产品的巨大互补性,同时也反映出两国出口贸易结构单一。[1]同时,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在产品结构中所占份额一直较小,这也严重限制了中俄贸易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二)增长方式过于落后
中俄两国都有很多贸易伙伴,在中俄两国的外贸中,中俄两国的贸易在两国所占的比重都较低。面对多边的国际竞争以及经济形势的多边,随着产品多样化以及国外产品的涌入,两国的产业结构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进一步需要,两国在贸易上的互补性越来越小,共性却有所增加,这种贸易增长方式意味着中俄两国禀赋差异的比较优势在拉动双边贸易增长的作用逐渐减小。
(三)中俄贸易体制落后
中俄两国的市场经济目前还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经济体制仍需要完整,因此两国在市场经济的运作上不够成熟,尤其是法律制度方面,两国都没有完整有效的提供合理有效的制度保障,两国的贸易政策变化较多,而且中俄贸易的规范性较差,加上俄罗斯国内经济的动荡,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双边贸易的正常发展。所以中俄双方亟需健全贸易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尽快使贸易走法规化的道路。贸易增长方式的落后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两国的贸易秩序问题也是阻碍贸易增长的重要因素。在两国市场体制的完善和转轨的过程中,市场不规范、制度不规范以及法制不健全都是制约中俄贸易展的重要因素。其中,高关税和灰色清关是我国产品进入俄罗斯市场的主要制约因素,严重影响双边正规贸易健康发展。[2]
(四)中俄贸易人才匮乏
随着中俄贸易的不断深入,两国在贸易方面的人才需求也日益增多。这里的人才包括了解中俄两国历史文化、熟知两国投资环境政策、懂得国际贸易法律法规以及外语、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两国对于商界和政界的人才都较为缺乏。俄罗斯的优秀人才主要集中在航天工业、军事工业等相关领域,对中俄经贸的重视较为缺乏,忽略了对贸易人才的培养;而我国在对俄罗斯开展贸易交流与合作时,贸易人才的缺乏导致相应的调研和准备不足,致使经营管理层不能制定理想的调控政策。由于中俄的贸易人员在现代经营管理的理论和实务中的不足,致使两国贸易滋生诸多阻碍。[3]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优化商品贸易结构和转变贸易方式
中俄两国经贸合作中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贸易商品结构长期严重失衡,这不利于实现两国贸易商品结构的优化,也不利于实现两国共赢,所以应该改变双边贸易中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现状,提高双边贸易中科技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商品所占的比重。比如说,在机电产品合作上面,应该加大对机电产品贸易投资的力度,政府部门通过改善贸易投资环境,加大扶持力度,为机电贸易提供便利的条件。随着市场需求的发展,俄罗斯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原有的贸易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中俄贸易情况,中俄贸易应该扩大其范围,走入腹地,扩大我国企业在俄罗斯的市场份额,利用好俄罗斯政府“建设经济特区”的政策,积极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去。同时,应该增加我国对俄的投资,采取合资等方式发展加工贸易,开拓俄罗斯市场,树立我国企业的新形象。
(二)健全贸易体制和完善政策法规
当前背景下,中俄贸易的环境复杂多变,政策经常变动,法律法规不够完善。中俄两国应该共同遵守WTO所倡导的多边贸易规则,在WTO多边贸易规则框架下解决关税壁垒贸易争端以及贸易服务体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所以,健全双边贸易体制以及完善政策法规是规范中俄贸易的重要途径,两国的政府都需要积极调整本国的经贸政策,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在制定相关经贸合作的政策法规时,应该与国际惯例接轨,有效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同时应该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来适应两国贸易方面更深层次的发展需要。
(三)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我国一直提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能力一直是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发达国家之所以通过技术壁垒、知识产却等手段对其他国家进行技术控制或者实施压制,根本上是因为其具有强大的技术优势和资本优势。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品的科技附加值才能摆脱越来越严重的经济安全问题,从根本上上打破贸易壁垒,在国际市场上获取更大份额。中俄贸易结构中,尽管机电产品的份额不断增长,但是其中主要集中于电子、通信、汽车等领域,而俄罗斯在航空航天、动力能源设备、核能等方面的实力较强,如果能够通过双边合作,把机电技术的转让与投资相结合,提升资金利用效率,带动联合生产合作加工,可以扩大两国的共同利益。另外,我国也应该加强在机电产品生产方面的技术改造,提高对俄贸易中机电产品和成套出口设备的金融支持,增加中长期卖方信贷。再者,应该鼓励鼓励企业增加对技术开发的投入,尤其是科技类企业的研发收入,如果可以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可以进一步刺激机电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四)注重人才培养
人才的培养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应该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加强两国之间人才的交流。中俄两国应该加强对于语言、文化、经贸法规以及其他行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可以在一些相关的领域,着重挑选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在两国之间进行跨国培训,这样有利于人才对两个国家的各方面都有着充分的了解。另外,应该完善关于人才培养的相关制度,为培养更多高水平人才创造便利条件。另一方面,应该从根本上加强中俄之间文化的交流与合作,需要相关人才对两国经济政治中的深层文化背景,制定精神层面上的对外传播战略,将文化交流拓展到两国的教育合作和旅游产业上,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加强人才的培养。
四、结论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对外贸易正处于增速的换挡期和结构的转型期,并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过度到中高速增长。2014年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缓慢,国际市场需求不振,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我国不应该再追求外贸高速增长,应该为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提供空间潜力。我国外贸发展中面临着一些不确定性的因素,比如说外贸增长速度的下降会影响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国际贸易摩擦数量的增多也需要企业和政府提前做好相关的政策应对。面对这些新的变化,我国应积极主动适应我国外贸发展新常态,加快外贸政策适应并作战略调整,培育国际经济竞争新优势。
中俄两国在世界上作为互为最大邻国,加强中俄经贸合作关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尽管中俄两国贸易当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在逐渐被一些积极因素所推动解决,中俄贸易之间的互补性和结核性不断为两国贸易的发展创造更多条件,双方都具有提升合作水平和质量,加强互利互惠的强烈愿望。因此,双方应该本着积极务实的精神,抓住机遇,拓宽合作渠道,提升合作层次,实现边境贸易的跨越性发展。
[1] 刘陶陶.中俄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J].高校社科动态,2014(4):41-46.
[2] 杨 阳,杨德海.浅议中俄贸易发展问题及对策[J].商业经济,2010(22):89-90.
[3] 袁 神,崔庆五.浅析中俄贸易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商贸,2010,28:133.
[4] 徐林实,徐 杰.中俄双边贸易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2-34.
[5] 谢 敏.中俄技术合作现状及问题分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