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意义、现状与实现路径

2015-01-02李永才

税务与经济 2015年6期
关键词:吉林省消费农业

李永才

(吉林大学 经济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一、引 言

我国当前正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课题。与中央政府不同的是,地方政府更多的是这种转变的践行者,而构建激发地方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动力机制则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的吉林省,农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主导性地位,因此,必须通过转变现有农业经营方式,引进现代农业经营技术和理念,不断实现农业的集约化、高效化、低碳化发展,为打造和实现现代农业做出长远规划与科学布局。除了加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外,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的经济发展方式在吉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具有核心作用。当前吉林省的工业发展仍然非常传统,对要素投入的依赖十分严重;同时,经营理念、技术水平、发展方式与增长路径等方面都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都制约着吉林省工业的长足发展。而近年来吉林省服务业的发展也裹足不前。服务业是一个更加需要创新的产业部门,同时也是单位能耗最少的部门,其在经济增长效率方面有着先天性优势,特别是金融服务业、物流服务业等领域,在产品创新、服务模式创新等诸多方面都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因此,吉林省应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推动三次产业的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优化与转变,谋求和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实现人、自然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二、吉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1.生态环境改善的需要。吉林省在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曾作为工业基地,为中国经济的原始积累与起步做出了卓越贡献;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吉林省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然而,环境破坏却成为了经济飞速发展的恶果,严重影响了当代人甚至下几代人的生存与生活。值得一提的是,湿地作为地球的“肾”,在生态环境自我修复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吉林省的湿地资源却逐年减少。近年来,我国许多省份出现了大面积的严重的雾霾气候,吉林省也未能幸免。短期看来,这种气候会危及人的呼吸道,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威胁;长期来看,如果这样的气候持续下去,其对国民健康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人民群众在“钱包”鼓起来的同时,对当前日益糟糕的环境却产生了无限的忧虑,改善环境质量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因此,吉林省经济发展实现低碳化迎合了民众意愿,契合了时代主题。实现人、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民心所向。

2.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环境问题已成为了全球性问题,环境改善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做出努力。为此,《京都议定书》对各个国家提出了强制性和道义性减排要求。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承担了相应的减排义务。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中央政府向各个省份分解了相应的任务指标。但是,我们看到,“十二五”规划的节能减排指标完成得并不理想。对于任何外部的压力和要求,归根结底都要通过内部的动力机制才可能发挥作用,即责任、义务、能力和激励四者必须是统一的。[1]我国当前节能减排效果不佳的原因正在于以上四种机制未能有效发挥作用。因此,吉林省必须通过一些战略性举措,加大力度促进节能减排,推动经济低碳化发展。这不仅是保质保量地完成中央政府规定的节能减排任务的需要,也是吉林省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要求;同时,它还有利于促进新行业的产生与发展,有助于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就业机会。

3.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传统的依赖生产要素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是过去吉林省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以GDP增长为目标的执政理念使吉林省获得了较快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在这种模式下,很容易导致监管的缺失,而监管的缺失又使得企业缺乏社会责任,在生产上高度依赖要素投入,在生产工艺改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等方面缺乏动力。随着传统能源的枯竭,吉林省如果再延续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便难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设计科学合理的经济低碳化发展机制,以“看不见的手”为主,以“看得见的手”为辅,在实现产业升级的同时,促进新能源产业、低碳化产业、以节能减排为目标的相关产业的产生与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就业岗位,不断向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逐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吉林省现有经济发展方式剖析

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消费、投资和出口之间的结构;二是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三是广义的技术水平,即经济增长对物质资源消耗的依赖程度。

1.消费、投资与出口结构。1990年以来,吉林省在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的带动下,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国际收支在2006年以前也能够达到一个较为平衡的状态。然而到了2006年之后,这种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吉林省出口产品和服务规模大幅缩水。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吉林省大幅增加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这也构成了吉林省目前的经济发展结构:过度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产品国际竞争能力不够,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的能力也十分有限。自2006年以来,虽然通过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弥补了出口疲软的不足,实现了稳增长的目标,但这种过度依赖固定资产投资的不合理的经济发展结构却存在着重大隐患,偏离了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此外,从吉林省的消费结构来看,政府消费性支出自2000年之后逐步超过了农村消费性支出。2013年全省消费总支出中,政府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 31.69%,是农村消费支出的1.76倍;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50.28%,是农村消费支出的 2.79倍。政府的消费支出所占比重过高,表明政府未能很好地实现收入的合理分配以及转移支付功能。而与此同时,2013年农村人口占46.3%,城镇人口占53.7%,也就是说城镇人口人均消费是农村人口的2.4倍;而城镇人口的人均收入为20 208.04元,是农村人均纯收入的2.35倍。这就意味着,各方面保障机制都健全的城市并未有效发挥其推动扩大消费的积极的引领作用。总体而言,一方面,政府消费性支出所占比重过大,而居民消费倾向仍然过低,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够明显。另一方面,从1991年以来各消费主体的消费增长率来看,各消费主体在消费增长率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这表明吉林省的消费结构长期处于这样一种不合理的结构之下。

2.三次产业结构。长期以来,吉林省经济增长依赖于第二产业。2006年以来,农业因其自身的局限性,长期处于一个较低的贡献率水平,而第三产业的服务业的贡献率却呈现出了一个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中,未能通过制度约束促进一些高能耗的产业和企业的资源向低能耗、高效产业流动。而服务业方面,也存在创新能力不够、增长动力不足等问题。这间接地说明吉林省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上不尽如人意,没有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此外,吉林省农业产业增长动力不足。其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农业处于一种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下,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只注重初级农产品的生产,未能通过提升生产效率、提升产品附加值来促进农业的发展。

3.经济增长对物质资源消耗的依赖性。经济增长依赖于要素的投入,但又不完全依赖于要素的投入。很多时候,我们强调科技进步的重要性,事实上,科技进步是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吉林省GDP由1990年的425.28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1 939.24亿元;而与此同时,能源消耗由2572.3万吨标准煤增长到5710.8万吨标准煤。虽然吉林省的单位能耗逐年降低,每万吨标准煤所承载的GDP由1990年的0.17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09亿元,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2011年,我国GDP单位能耗仍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2倍,吉林省的情况也与全国的水平大体相当,并没有出现实质性进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吉林省在制度安排和产业结构方面仍然有很多调整的空间。

四、吉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

1.加快农业经营模式转变,实现农业高效发展。吉林省是农业大省,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吉林省受农业经营模式的限制,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产品生产仍然停留在初级农产品的生产状态,农产品附加价值低,农民收入增长源动力不足,而绝大多数农民又无法从传统的经营模式下解放出来。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使得农村的消费意愿与消费能力偏低,农村经济发展“引擎”之一的“消费”动力不足。自2006年颁布《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来,中央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新农业经济模式、土地流转以及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措施,为实现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基础。吉林省在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方面已经快出一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整体而言,分散经营仍然占有主流地位,农业束缚了大量劳动力,农民的保守观念仍然占主导地位。因此,应加深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满足农民最基本的利益诉求。通过不断促进土地流转,实现农业的大机械化、集约化、信息化与现代化。与此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经营理念方面与单一农户相比具有绝对优势,它们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农产品的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为农业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应该大力鼓励、引导、促进并规范其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农业经营模式转变上的助推作用。[2]

2.大力扶持县域经济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城镇化步伐的不断推进以及农业经营模式的深度转变,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将会凸显出来。农业经营模式的转变会使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这些人将随着国家城镇化政策的不断深入而成为城镇人口。这将在以下三方面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一是农业经济作为县域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农业经营模式的深化,将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农业内部会逐步出现要素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必将促使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以及农业的深化发展,这将使农业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二是随着农业的转型,农民不断涌进县域城镇之中,他们在城镇中创业或另谋职业,将会促进县域建筑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兴盛,进而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三是农民步入县域城镇,其土地流转的一部分收入加上新职业收入会远远超过单纯在土地上获得的收入,这使得这一人群的消费能力大幅提升,进而以消费的拉动不断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吉林省应抓住发展机遇,统筹农业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科学合理地布局省内县域经济的长远战略规划;同时鼓励农村土地流转,在确保农民根本利益的同时,为其进行人力资本的培训,为其谋划新职业,并制订刺激消费的相关政策,不断盘活县域经济,使其释放出应有的发展潜力。

3.完善能源消费管理制度,用“两只手”来转变工业发展方式。这里所说的 “两只手”是指政府和市场。地方政府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者,也是具体措施的制定者。 吉林省在汽车制造以及相关产业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基础优势,在医药产业、旅游产业、教育资源等方面也有很大的特色优势,然而在节能减排技术以及相关体制方面却存在很多欠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虽然节能减排政策是国家调整工业产业资源配置,实现经济发展低碳化的重要举措,但在地方政府业绩考核方面却缺乏有效的激励因素,致使地方政府在制订和执行相关方案政策时缺少足够的动力;换句话说,缺乏正负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因此,吉林省应该运用政府和市场“两只手”来促进工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方面,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完善能源消费机制、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合理安排能源消费结构、引进和发展相关节能减排技术、制定节能减排相关法律以及碳排放交易权相关机制、完善各县市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真正实现节能减排和低碳化发展;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根本导向,以政策约束来推动工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制订详尽的节能减排相关法规以及对于运用节能减排技术的企业的相关的优惠政策,用完善的能耗控制、合理的碳排放权交易体制来调整企业间的资源配置,实现由市场来主导工业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

4.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长期以来,政府在职能方面更像是一个市场的主导者,而这种主导促成和维持了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因此,要想真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从转变政府职能做起。这意味着政府必须由主导型政府向服务型、高效型政府转变。服务型政府是指政府以社会经济主体为服务对象,政府的管理更多地由行政手段向市场手段转变,由决策者向管理者转变,由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过渡。高效型政府是指优化政府行政审批制度,加强政府职员工作效率考核,以内部制度的建立促成外部效率的提升。转变政府职能还意味着政府逐步退出经济增长的主导者角色。此外,政府的收入分配调节功能对于经济发展方式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应该通过深化分配制度、税收制度、转移支付等一系列改革来不断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挖掘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

5.改革科研体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毋庸置疑,创新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而创新成果主要来源于科学研究。我国的科研体系主要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组成。总体上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主要集中于理论研究,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而企业的科研主要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导向,更多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直接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吉林省现有的科研体制及研发与成果转化方式呈现割裂状态:一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雄厚的科研队伍、研发资金以及研究能力,取得了很多科研成果,然而这些科研成果大部分却无法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另一方面,企业虽然具有丰富的市场经验,在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方面具有先天性优势,然而却受科研人员以及科研经费的限制,无法实现科研突破。这就需要政府发挥媒介作用,通过一系列保障制度的建设以及交易平台的建立来促进这种对接。在进行科研项目立项时,做到有的放矢,不断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成果的转化以及企业对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吸收。以此促进企业层面的技术水平的提升,进而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3]

6.着力发展服务业,增加第三产业比重。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服务业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显现。但是,从吉林省三次产业数据来看,服务业的贡献率仍然较低,不足第二产业的一半。这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70%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服务业的最大优势在于其消耗的能源有限,而所能够创造的价值却是无限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出现的创意产业,它既来源于文化产业,又超脱于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有三大核心构成要素:一是以创意为产品内容;二是利用符号意义创造产品价值;三是知识产权受到保障。[4]当前,创意产业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因此,应该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金融、投资、财政、税收等政策来扶持服务业发展,增加第三产业比重,鼓励服务创新,使其不断成为吉林省经济发展中的新增长点,为吉林省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出应有的贡献。

[1]蔡昉,等.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节能减排内在动力[J].经济研究, 2008,(6): 4-11.

[2]柴伟.吉林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税务与经济,2013,(5):101-106.

[3]梅梅,王小迪.吉林省技术创新能力:分析与评价[J].当代经济研究,2014,(9):46-51.

[4]厉无畏,王慧敏. 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理、模式、路径[J]. 中国工业经济, 2006,(11): 5-13.

猜你喜欢

吉林省消费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40年消费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