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对策探析

2015-01-02杨洁辛灵孙超

当代经济 2015年31期
关键词:京津冀河北省区域

○杨洁 辛灵 孙超

(华北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河北 唐山 063009)

京津冀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对策探析

○杨洁 辛灵 孙超

(华北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河北 唐山 063009)

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是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而人才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推手之一。人力资源作为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它的融合与对接对于京津冀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首先阐明了京津冀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内涵和目的,然后分析了京津冀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最后提出了加快京津冀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具体实施策略。

京津冀区域 人才一体化 人力资源

一、京津冀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内涵和意义

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是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将三地的人力资源整合为较大经济资源的一种状态或过程,目的是形成人才在三地自由的开发、流动和管理,消除限制人才自由流动的壁垒,在互相协商的策略下,建立公平、合理、互惠的竞争合作关系和有效的运行机制。京津冀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是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才发展的必然需要。

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说过:“人是我们最大的资产”。人是构成社会最基本的要素,也是促进经济发展最原始的动力。总体上讲,实现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关键就是促进京津冀区域内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而人力资源,是带动各种优质资源有效配置的核心。加快京津冀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发展。从市场的需求上讲,河北省是人才的“低洼槽”,需要北京和天津的优质人才弥补。京津冀三地唇齿相依,河北省实现发展才能真正带动北京和天津的经济转型再发展。从人才自身意愿上讲,三地各类人才各有优势,如果能在家乡实现梦想和人生价值,不用背井离乡,就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投入更多的精力。综上所述,创造三地同等的生活、就业和发展机会,实现人才合作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二、京津冀区域人才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不断推进,三地打破各自为营的局面,寻求共赢发展的趋势不断加强,虽然三地在人才集聚和人才价值体现方面的差距依旧较大,但人才合作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011年,北京、天津和河北签署了《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框架协议书》,并发表了《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宣言》。在此背景下,京津冀三地实现共鸣,尽最大努力把首都经济圈建设成为了全国最具示范性的区域人才合作发展试验区。同年,首届“京津冀人才交流会”举办,此后每年一届,2014年达到规模最大。2013年9月,张家口建成了“环首都高层人才创业园”。2014年5月,秦皇岛揭牌建立北京中关村海淀园分园,这也是国内首个分园。2015年7月,京冀两地党委组织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进一步推进京冀干部人才双向挂职的意见》,首次互派百名干部挂职交流,这是近年来冀京两地规模最大、领域最宽的干部互派。种种政策措施的出台,真正意义上将人才合作从纸书宣传落实到现实操作。

三、京津冀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京津冀区域间人力资源分布不均衡

总体上看,核心城市与小城市差异较大,人才结构不合理。由于历史、文化、经济特别是体制上的原因,导致三地人才资源分布不均衡。河北省的人力资源整体素质较京津两市要低,与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尤其是河北省的专业技术人才、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等高端人才与京津两市相比差异较大,明显低于北京、天津地区的数据。

2、京津冀三地的人才培养和人才发展的大环境差异较大

北京、天津两市教育投入高,教育资源配置高,人才创业平台多,为人才的开发、培养、发展以及人才的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河北省的人均科技经费与北京市相比相差甚远,教育设施和教师资源配置均低于京津两市,吸引外资和高层次人才创业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数量不多,存在档次低、成本高,基础设施和服务环境较差等问题,导致吸纳人才的能力薄弱。

基于Arduino Uno和STM32智能家居安防控制系统的设计………………………………贾宗维,杨鹏飞 ,吴小强(29)

3、“京津冀”三地各部门合作统筹协调力度不够

目前三地的人才合作协议虽是由省级政府的人力资源主管部门来主导制定的,但实际执行部门却是各地的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等具体业务部门,故而难以在全局和宏观层面有所作为。从现实情况看,许多工作也因地域等原因而难以全面协调和推动,需要三地开展更高层次的部门合作,并做好顶层设计工作。同时,京津冀三地合作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宽。区域人才合作需要多领域、全方位的推进。从近几年三地人才合作的内容来看,主要还是围绕人才招聘信息共享、人事代理和人才派遣业务互助、人才网站互联等人才市场建设相关领域来展开,合作领域范围较为局限。

4、“京津冀”三地政策衔接不通畅,合作动力机制缺乏

长期以来,三地在人才政策、资源和服务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给区域间的人才流动造成障碍,加之三地的人才评价标准不统一、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尚未实现互认,导致三地人才市场处于相对独立的分割状态,这给区域人才的自由流动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致使区域间人才比较优势无法实现互补,区域人才整体实力也无法得到提升。

5、河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人才载体的承载力不均衡

河北省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管理水平与京津两地有着较大的差距,承接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的能力不强,且当地企业知名度和品牌效应较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及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上相对滞后,对于人才的吸引力较弱,导致高端人才十分短缺。没有形成通过人才引进带动项目引进,同时依托项目培养和引进人才的良好局面。与京津两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得河北在区域人才培养和合作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

四、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人才合作的发展对策

1、统筹规划,建立健全人才合作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国家层面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机构,负责一体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在此基础上,三地应进一步充实“联席会议”制度。由三地省(市)政府主要领导组成协调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区域内科技、教育、人才等合作开发问题。二是建立统一的人才政策体系。探索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方面的管理模式,逐步建立京津冀之间接续各类社会保障的具体管理办法,为吸引高层次人才跨省市从事科学研究和创业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降低人才流动的成本。

2、打破地域分割,优化区域间的教育教学资源

一是打破区域分割,合理整合区域间的教育资源。源头上改变人才分布的格局,将北京和天津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向河北省转移,加强京津冀高校间的合作,建立教学和图书资源共享机制。二是河北省社会和政府应重视和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作为人口大省,河北省要将人口负担的劣势转化成更多人才培养的优势。三是加快发展京津冀区域培训产业。将区域内特别是京津地区的高校和各种培训机构进行优化整合,建立合作培训平台与机制。按照区域内的市场需求,在师资力量建设、培训项目选择以及培训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方面开展协作,实现培训资源的共享。

3、招贤纳智,实现三地人才自主流动

北京和天津虽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就业机会较多,但生活成本和竞争压力都较大;河北省虽然经济水平较落后,但慢生活的工作环境和逐渐政策倾向带来的机遇增多。三地各有优势,合理利用和开发各地优势吸引不同的人才,实现人才的柔性引进和自主流动,是实现人才合作的可行出路。

4、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三地人才工作和生活环境

一是完善交通一体化,以交通协同带动人才合作发展。京津冀三地启动了一批交通重大项目、工程和政策,第一批有99个项目启动建设。在此基础上,京津冀要发挥好轨道交通快速、高效、绿色安全的优势,实现相邻城市间“一小时交通圈”,逐步完成区域高速公路ETC车道百分之百覆盖,实现京津冀区域间的公交“一卡通”,实现三地人才生活工作“零距离”。二是改善生活环境,加强空气污染治理力度。以环境改善促进产业转型,进而增加就业岗位和转型过程中的人员安置。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改善,为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和人才一体化发展创造了优质条件和环境。

5、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人才合作信息化建设

一是加快区域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消除人才合作的后顾之忧。打破地域束缚,构建京津冀医疗服务一体化,养老服务一体化,失业保障一体化,可以大大促进三地人才的流动和合作,实现京津冀三地人才资源的强强联合。二是加强人才合作信息化建设,搭建人才服务平台。在互联网+的新经济形式下,京津冀三地人才服务机构互通互融初见成效,三地通过轮流组织招聘活动的方式,打通了“人才市场”,依托各自的发展方向,实现人才资源的互补。三地人才服务机构一方面根据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另一方面通过轮流组织招聘活动的方式,搭建起三地人才交流平台,促使人才资源高效流动。只有人才信息公开化,透明化,才能真正实现京津冀人才合作。

(注:基金项目: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15年项目(JRSHZ-2015-03015)“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实现路径研究”、河北省教育厅2015年重点项目(SD151065)“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路径研究”阶段成果。)

[1]马宁等:合作与共赢:京津冀区域人才一体化问题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10).

[2]刘梦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人才培养的现实基础与实现途径[J].中国市场,2014(51).

[3]郭涛:京津冀人才协同发展“求解”[J].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4(6).

[4]柳玉民等: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迎来新机遇[J].中国人才,2014(5).

(责任编辑:张琼芳)

猜你喜欢

京津冀河北省区域
2020年河北省对外经济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
河北省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