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国公主的银靴

2015-01-01

西部皮革 2015年17期
关键词:皮靴契丹纹饰

【上世纪80年代在内蒙古通辽市发掘一座大型古墓,这是迄今发现的唯一辽代未经惊扰的皇族墓,内有最完整的契丹贵族殡葬服饰。墓中的女主人辽代陈国公主所着鎏金银靴,由靴靿、靴面、靴底三部分组成,靴靿两侧各錾刻两只飞凤,展翅上飞,长尾下垂,线条柔媚娴熟,周边饰有变形的云纹;靴面各饰一长凤尾,周边也饰有卷云纹。】

在尘封千年的陈国公主的墓穴里,她足下的鎏金银靴赫然在目。

20世纪80年代,在内蒙古通辽市哲里木盟柰曼旗青龙山镇东北方向10公里的一个兴修水库的工地上,意外挖掘出一座未经惊扰的大型古墓。墓地的周围,层峦叠翠,泉水清幽,风景优美。墓地位于山前的缓坡上,为砖砌的壁画墓。内蒙古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当地各民族人士的协助下,进行了清理发掘,取得了令人惊叹的重大发现。之所以“令人惊叹”,是因为出土精美的金银、陶器、玻璃、木器、玉器、珍珠、玛瑙、水晶、琥珀制品等珍贵文物一千余件,更有陈国公主的鎏金银靴。

据墓志铭记载,墓中的女主人是辽代陈国公主,是辽圣宗的侄女、辽景宗的孙女,姓耶律氏,葬于辽开泰七年(1018),享年仅一十八岁;驸马姓萧名绍矩,也是契丹大贵族。墓室被开启时,公主平卧在尸床左侧,驸马于尸床右侧,两人从头到脚都穿戴着契丹皇族独特的葬服。但见头戴鎏金银冠,脸罩黄金面具,头枕金花银枕,身穿银丝葬服,腰束纯金带子,胸挂琥珀璎珞,手戴金镯金戒,足蹬鎏金银靴。这是迄今发现的唯一辽代未经惊扰的皇族墓,也是最完整的契丹贵族殡葬服饰之一。墓内壁画以契丹族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生活习俗及其与汉文化的交往,提供了重要资料,堪称“契丹文化奇迹”。墓葬一方面彰显契丹大贵族的豪华奢侈和墓主人的显赫地位,另一方面反映了辽代中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兴盛。

且不说陈国公主的金银玉器和珍珠玛瑙,单就公主的鎏金银靴而言,就足以令人叹为观止。鎏金银靴的形状与蒙古族的络缝乌皮靴相似,由靴靿、靴面、靴底三部分组成,是仿造族人平时所着靴形所制。公主与驸马的靴形的形制类似,整体皆呈靿面上宽下窄的形制。公主靴的靴靿两侧各錾刻两只飞凤,展翅上飞,长尾下垂,线条柔媚娴熟,周边饰有变形的云纹;靴面各饰一长凤尾,周边也饰有卷云纹。驸马靴的靴靿两侧也各錾刻飞凤,围绕飞凤还饰有四朵如意云纹。

陈国公主的鎏金银靴,珍藏于国家博物馆。仔细端详玻璃密封罩内暗淡光线下的千年鎏金银靴,但见靴筒高约30厘米,靴帮长约25厘米,靴靿边厚约0.3厘米,靴尖圆弧若拇指尖相仿;那靴帮与平底的连接边缘,浑然一体,线条曲美而圆润;再看那靴靿两侧錾刻的两只飞凤,展翅上飞栩栩如生,装饰云纹精美绝伦,虽光线暗淡但纹饰仍清晰可见。鎏金银靴造型之优美,纹饰之华丽,做工之精细,堪称葬品之最。在玻璃密封罩旁,还标注有“鎏金凤纹银靴”和“辽(公元 916~1125)”及“1986年内蒙古柰曼旗青龙山辽陈国公主墓出土”等文字。

“辽陈国公主”中的“辽”即辽代。其先为契丹,公元916年开始强盛,947年改号为辽,建都于今内蒙古巴林右旗一带。其疆域东到日本海,北至色楞格河与石勒喀河一带,东北至外兴安岭南到天津、山西雁门关一带,与北宋接壤并对峙。1125年为金朝所灭,历时210年。“陈国公主”,是辽代中期耶律氏贵族辽景宗之孙女、秦晋国王隆庆之嫡女,嫁于仁德皇后之兄、检校太师萧绍矩。萧绍矩去世后,公主悲病交加而逝。“陈国”是公主逝后的最尊贵的封号。公主在《辽史》本无记载,自从陈国公主墓和墓志铭被发掘后,陈国公主的名字方闻名遐迩。

亲眼见到陈国公主的鎏金银靴,必然联想到辽宁西部著名的牛河梁女神庙遗址和裸胸女陶像足下的短靴,必然联想到红山文化的发祥地内蒙古赤峰市;辽陈国公主墓所在的通辽市哲里木盟柰曼旗,恰与旗西的赤峰市相邻,巧与旗南的牛河梁相望,三地相连线酷似一个等边三角形,其三个边长的直线距离均不过150公里。迄今6000年前的红山文化发祥地、5500年前牛河梁裸胸女陶像足下的短靴、1000年前的陈国公主足下的鎏金银靴,共同构成了红山文化核心区,共同见证了皮靴历史的源远流长。

从辽西裸胸女陶像足下的短靴造型,到新疆楼兰美女足下的翻毛皮靴;从甘肃彩陶壶上的翘头靴造型,到青海精美的彩陶靴;从战国赵武灵王的皮靴引进,到唐代的乌皮六合靴,再到辽代陈国公主足下的鎏金银靴,皮靴从它的发祥地历经5000年的岁月沧桑又回到了它的发祥地。从裸胸女陶像足下的短靴造型,蜕变为精美的鎏金银靴,达到了皮靴发展的顶峰。尽管鎏金银靴是贵族的陪葬品和精美的艺术品,但它毕竟从现实中来,从生活中来,而现实生活中的皮靴更是异彩纷呈。

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靴,胡履也取便于事,施于戎服”;又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靴者,盖古胡服也。昔赵武灵王好胡服常服之,其制短靴黄皮,闲居之服”;再据《辽史》记载,“契丹旧俗,其富以马,其强以兵,纵马于野,有事而战,彍骑介夫,卯命辰集。”可见,靴是包括内蒙古在内的辽阔北方少数民族最具特色的服饰之一。从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引进“胡服骑射”之后,皮靴也受到中原士大夫阶层的广泛喜爱,进而成为统治阶级和贵族妇女的足下之履。契丹女人也善射猎,故也着长筒皮靴,腰间系带,上挂琥珀、水晶等饰件,无不反映出北方游牧少数民族女性的服饰特性,也是陈国公主足着鎏金银靴的渊源所在。

胡履之“胡”,是对古代北方和西方各少数民族的泛称。也用以称呼来自这些民族的器物,如胡琴、胡桃等。当然,契丹人也可称胡人,即当今的蒙古族人。陈国公主足下的鎏金银靴也属胡履、胡靴之范畴。就胡靴而言,蒙古族称之为“古图勒”,靴帮称之为“卓拉格”,靴筒称之为“图勒”,靴筒上口处的装饰条称之为“哈布其亚日”,靴底称之为“乌拉”。蒙古靴的款式极多,其材料、功能、形制、纹饰也各有不同。

最古老的蒙古靴,古籍记载说“胡人履连胫,谓之络鞮。”“鞮”,即皮靴,为胡人御寒、骑马之鞮。除皮靴外,还有布靴和毡靴。蒙古人最喜欢穿的是牛皮靴,呼之“包力嘎古图勒”。这种皮靴的帮和靿为熟牛皮制成,靴底用布纳制而成,轻便而舒适。此靴为高筒,靴帮、靴靿装饰精美,靴头上的帮与底浑然一体呈尖翘状。在婚庆、祭祀等重大活动时无论男女老少均穿自己喜爱的包力嘎古图勒,以表达对庆典的重视。蒙古布靴,蒙古人呼之“马亥”,其式样与皮靴相似,但靴帮、靴筒表面上的刺绣图案与纹饰则更加复杂而华丽。布靴的帮与筒用多层布料纳制而成,以布料做衬,或布料、或绒缎或绸缎为靴面;布靴的底与皮靴底一样,均为纳制工艺;其靴头多为圆形,饱满而圆润。穿蒙古布靴最多的人是老者、妇女或孩童。蒙古毡靴,用毛毡缝合而成,其制与皮靴和布靴相似。

蒙古靴还有一个独特的款式,名曰“古图勒哈拉靴”。说它独特,是因为在靴筒上口内“长”出来一个高约三寸的袜筒“古图勒哈拉”,且花饰优美制作精良。这种款式的起源,要追溯到“马背”蒙古族的生活习俗。过去蒙古人在穿靴子的同时,还要穿与靴子形状相同且比靴筒更长的袜子,一是为了保护脚腕不被马镫及镫绳的摩擦,二是长出靴筒的袜边上可绣上花饰令靴子锦上添花。将靴子穿好,再将袜筒掖进靴筒后所露出的部分,就是起到装饰作用的“图勒布其”。随着服饰的发展变化,干脆就在靴筒口缝上三寸长的“古图勒哈拉”装饰条,替代过去的袜饰“图勒布其”。陈国公主的鎏金银靴上没有“古图勒哈拉”装饰条,是因为当时还穿的是布袜或毡袜的“图勒布其”。

蒙古靴的头部造型堪称靴之灵魂。靴头的造型主要有翘头型、平头型、鼻突型等。高翘的蒙古靴头有利于扣住马镫,具有稳定与安全的作用,但像陈国公主鎏金银靴那样尖而上翘的头型则较少见;平头的蒙古靴有平圆头、平尖头,平方头之分,陈国公主的鎏金银靴的头型尖尖而微翘,当属平尖头造型。无论翘头型或平头型,其靴头部均与底边相齐,圆润而鼻突型的靴头则大大超出靴底的边缘,其形略显怪异。

蒙古靴的纹饰精美而丰富,主要有动物纹、植物纹、物体纹、几何纹等。纹饰的产生与人类崇拜万物精灵密切相关,并凝聚着世代蒙古人的智慧与情感。因皮靴纹饰较布靴纹饰的难度大,所以布靴的刺绣更加丰富多彩而精美。陈国公主鎏金银靴上两只栩栩如生的飞凤,或许就是仿照布靴纹饰而来。凤凰是古代传说中的吉祥鸟王,与龙同为古老的图腾。凤凰是雌雄的统称,雄者为凤,雌者为凰,统称为“凤”,所以其纹饰称为“凤纹”。陈国公主与驸马的鎏金银靴上皆刻有凤纹,一定有象征“爱情”、“夫妻”、“凤凰于飞,翙翙其羽”的寓意。国家博物馆将陈国公主的银靴称为“鎏金凤纹银靴”,更突出了纹饰的特征。

(下期刊载《神奇的靰鞡鞋》)

猜你喜欢

皮靴契丹纹饰
纹饰艺术在石材装饰中的应用
蜡染的纹饰探讨
暗黑诱惑
雕漆纹饰的修复
他的衣橱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龛楣纹饰研究
独自狂欢
“一国两制”由契丹人首创?
若干契丹大字的解读及其它
女真文“契丹”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