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接近防护系统在神港站的应用
2015-01-01李文
李 文
随着近几年来朔黄铁路运量不断增加和公司安全体系的建设,加强铁路安全生产,一直是朔黄铁路公司发展要求的重中之重。由于朔黄铁路肃宁分公司神港站V场 (空车编组区)东头瞭望条件差,达不到规定的瞭望距离,加之V场为空车编组区和人工清煤作业区,作业人员比较多,很容易造成停车或是撞压工具等安全问题。为此,公司联系杭州铁科通信信号设备有限公司,在神港站Ⅴ场作业区设置了列车接近防护系统。当列车接近时,发出声光报警,提示作业人员及时下道,保障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行车安全,为公司的安全生产提供有利条件。
1 列车接近防护系统构成
列车接近防护系统由TF-02型报警系统电源控制器、车轮传感器、接近控制器、TF08型报警控制器、报警信号机和喇叭组成。由车轮传感器和接近控制器负责列车到达点的检测,将信息传递给TF08型报警控制器,报警控制器通过处理到达点的信息,控制报警信号机和喇叭的报警。TF-02型报警系统电源控制器负责为所有设备提供电源。该系统处于全自动工作状态,无需人为操作。
1.电源控制器安装在XB-2变压器箱内,主要功能是隔离交流输出,并对输出电压进行调整,同时根据设置开机和关机的时间,自动开启或关闭系统设备。
2.列车接近的检测由接近控制器及传感器完成,接近控制器安装在HZS2-24型电缆盒内。接近点2个传感器相距0.5m安装,防止人为干扰造成误报警。
3.TF-08报警控制器面板构成如下。
电源指示灯:绿色为交流供电;红色为交流停电,直流供电。
上行 (下行)线路指示灯:显示与该点对应的接近控制器发出的自检脉冲电流信号。
上行 (下行)接近指示灯:显示与该点对应的接近控制器发出列车接近报警信号,或该点设备故障。
上行 (下行)报警指示灯亮:表示进入报警状态。
上行 (下行)试验按钮:按下后可模拟上行(下行)送来的报警条件,对本点设备进行报警试验。
清除按钮:按下后清除本点报警状态。
2 列车接近防护系统在神港站的设置
朔黄铁路神港站主要针对502#—508#道岔群咽喉区和Ⅴ场的装卸作业区设置列车接近防护,如图1所示。其中咽喉区约200m,Ⅴ场装卸作业区共4个股道,每个约600m。该区域内列车运行最高速度30km/h、预警时间60s,即线路作业人员及装卸作业提前60s下道,据此计算,列车接近的预警距离应设置为500m。
在防护区域外方500m处,设置接近点设备JJ1,当列车到达该点时,向系统设备发出报警信息。在防护区域内设置BJ1、XJA、XJB等3个报警点。咽喉区BJ1报警点,设音响报警设备;1G、2G、3G、5G各设置1个到达点;1G、2G共用1套声光报警设备,设在1G与2G间作业区前方(1G与2G线间距离10m);3G、5G共用1套声光报警设备,设在3G与5G间作业区前方 (3G与5G线间距离15m)。为区分列车(车列)进入Ⅴ场第几股道,在每个股道端口设置控制器,如图1中KJA1、KJA2、KJB1、KJB2所在位置。当列车(车列)进入1G或2G时,及时切断XJB声光报警信号;当列车 (车列)进入3G或5G时,及时切断XJA声光报警信号,减少对无车进入的作业区作业人员的干扰,且节省电能。
图1 朔黄铁路神港站列车接近报警系统设备布置图
钟声传播距离约600~800m,可以保证覆盖整个站场作业区。当列车 (车列)到达JJ1接近点时钟声响起,与语音 “列车接近,注意安全”交替播放;2个红灯交替闪亮,提醒作业人员停止作业下道避车。当列车 (车列)第一个轮对到达控制点时,及时关断相应的声光报警设备 (无进车的作业区);当列车 (车列)最后一个轮对出清到达点时,报警延时120s停止报警,设备恢复到等候状态。咽喉区报警音响设备可以根据作业需要开关。
3 系统日常维护
根据肃宁分公司制定的维修计划,由电务工队分 别在每年的2月、6月、8月、1 1月进行设备集中检修,表1是结合设备实际使用情况制定的检修作业标准和维护重点。列车接近报警系统日常维护的重点是:检查磁头是否松动;喇叭声音和音量是否正常;电缆径路上是否有被开挖等。
表1 列车接近报警系统检修作业标准
4 系统实际应用情况
该系统自2010年6月在朔黄铁路神港站安装应用以来,至今已经运行3年多,效果良好。系统防护的区域到目前没有发生影响行车安全问题和人身伤害问题,有效保障了生产安全。该列车接近防护系统安装容易,设计简单,维护方便,能够在不影响铁路其他作业的前提下,有效保证行车安全和作业安全。
[1] 杭州铁科通信信号设备有限公司.朔黄铁路神港站Ⅴ场列车接近防护系统技术说明书[R].2010.
[2] 欧世杰.列车接近安全防护报警技术的研究[J].中国铁道科学,2001:01.
[3] 吕书丽,郑一祥,易海旺.列车系统安全风险分析[J].铁道通信信号,2013(增刊):88-90.
[4] 王建和,于文成.站内道口错误报警原因及解决办法[J].铁道通信信号,2006(1):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