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天津商业博物馆的若干思考
2015-01-01林德发
◎文/林德发
建立天津商业博物馆的若干思考
◎文/林德发
天津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优势,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商业中心,拥有丰富的商业资源和特色的商业文化。随着天津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和文化地位日益迫切。在当前我国商业博物馆建设十分稀少的状况下,天津理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建立商业博物馆,以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
天津;商业博物馆;商业文化
一、解放前天津商业发展的历史脉络
天津作为城市出现是从金朝设立直沽寨开始的(大约在1214年),到天津解放已有730多年的历史。这几百年来的商业发展,正是天津商业文化形成的主要时期,奠定了天津城市的发展格局。这一时期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古代封建商业时期和近代半殖民地商业时期。
(一)古代封建商业时期:河口型城市的形成和转运商业的繁荣
天津从一个普通居民点形成城市,开始于金朝。1153年,金朝建中都于大兴(今北京),每年从华北地区通过今天的南运河运粮到天津地区,再经今天的北运河转运中都,“三岔口”一带成为运河的咽喉和首都门户。金朝在三岔口附近设立直沽寨 (今狮子林桥附近),屯兵驻扎,简称直沽,寨是军事据点,沽有做买卖之意。三岔口因此成为天津城市的发源地,城市商业活动也于此地开始。元朝建都大都(今北京)后,首都所需粮食和丝、茶等物资,主要由江南运来,统称漕运。其运输路线河道和海运并重,两者都经大运河至三岔口转运京师,直沽因此成为漕运必经之地。此时,渤海湾的制盐业已发展起来,传统的煮盐方法被晒盐所替代,并设立长芦盐区,生产大批优质青盐,销往北方。漕运和制盐业的发展给天津商业带来了繁荣,因为漕运不仅载粮,而且捎带贩货,在河西区的元代遗址中就发现有从南方运来的瓷器。当时诗人有诗句曰:“一日粮船到直沽,吴罄越布满街衢”,反映了南方的某些商品随着潜船大量运到直沽。盐业发展不仅增加了天津地区的物质财富,而且也使商业往来更为频繁,直沽一带出现了“舟车枚会,聚落始繁”的景象。这样,作为天津前身的直沽,商业开始繁荣,为河口型转运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期,天津逐渐形成河口型城市,开始出现封建商业城市的真正繁荣。1404年,明朝皇帝朱棣为纪念其南征获胜、建立永乐政权,随把其途经的重要渡口称为“天子之渡口”,将直沽改名为天津,随后又修建城垣即天津旧城,出现了具有实体形象的天津城,又因设立卫所,驻扎军队,习惯上称天津卫。明朝初期,大运河运输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朝庭准许漕船有限制的附载土特产品,免征商税,这样南方的产品如南纸、丝绸、布匹运抵天津,再运到京师及今天的河北省南部与辽东等地。随着开抵天津漕船的逐年增多,南方土特产也集中到天津,初步形成北方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从明朝中叶以后,天津是御倭、防辽(后金)的重要军事基地,一度集中军队一万人,使天津从一个滨海小城镇发展到海疆重镇,这时的天津已经是一个军事兼商业的新兴河口型城市。食盐的销售改官卖为私卖,由政府指定若干商人专卖,出现了世袭的盐商,这为天津后来诞生巨富商人创造了条件。
天津最早的集市和商业区出现于明宣德年间的1426至1435年,到弘治年间又增设了十集一市,其中最兴旺的五个集市都集中在城东及北门外一带,即鼓楼附近的宝泉集、东门内的仁厚集、南门内的货泉集、西门内的富有集以及北门内的大道集。靠近三岔口的天后宫附近是商贾集中之地,如诗所曰“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每月初一和十五,逢年过节更是香火鼎盛,人流不息,形成早期的商业区。后来天津商业区大都沿河发展,当时最著名的锅店街、估衣街、针市街、北大关、缸店街、茶店口、肉市口、粮店街、驴市口等商业区都位于沿河西岸。到了清康熙年间,执行多年的海禁被取消,天津的运河经济重新回到了河海并重的局面,借助河海两条运输线,江南产粮区的漕粮、丝织品及各种商品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天津,又通过天津运往北京及华北各地,天津商业也由此迎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正像《天津卫志·序》所说:天津“名虽日卫,实在一大都会所莫能过也。”这时的天津已经和大运河南端的杭州并驾齐驱了。清朝雍正以后,天津成为府治,天津城驻有府、县、盐政以及军事衙门,俨然成为直隶省境内除京师顺天府以外的一个北方政治中心,标志着城市又进一步得到了发展。
随着商业的发展,从事汇兑业务的钱庄在天津应运而生,天津的钱庄、票号声名远播。随着金融业的繁荣,又不断促进着商业的发展,一个中国北方商贸中心的形象也逐步清晰起来。
得宜于河漕、海运和芦盐之利,天津明清时期造就了一批富有的商人,其中最为著名的为“八大家”。在八大家中,天成号韩家、杨柳青石家、土城刘家与正兴德穆家,祖上都是贩粮起家;而长源杨家、振德黄家、益照临张家和益德裕高家则是世代盐商。从明朝初年到清代中叶,随着天津商业不断发展,以八大家为代表的天津粮商和盐商积累了大量财富,他们堪称天津商业界的成功典范。在天津逐渐成为北方商业文化中心城市的过程中,他们均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为天津商业经济和城市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近代半殖民地商业时期:近代工商业港口城市和商埠型商业的繁荣
1840年以后,中国沿海地区最先遭受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天津是首当其冲的城市之一。西方殖民主义的冲击改变了天津城市的发展轨道,商业发展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天津成为北方最大的鸦片走私口岸,英、法、美侵略者曾四次侵占天津,大肆掠夺三岔口一带的商业区,致使商业衰落,物价上涨,给天津居民带来了灾难和巨大的商业损失。根据1860年10月《中英北京条约》的规定,天津开辟为商埠,被迫对外开放。之后,英、法、美、俄、德、日、意、比、奥等九国列强,先后在天津强行建立了各自的租界,清政府也设立了办理北方三个口岸通商和涉外事务的 “三口通商大臣”衙门,并于1870年任命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常年驻守天津,从而使其成为直隶省事实上的行政中心,天津的政治影响力和经济凝聚力获得了进一步的提升。
天津开埠后,大量外国商人利用天津日益改善的投资环境,纷纷创建与商品进出口有关的轮船驳运公司和羊毛打包厂。19世纪80年代以后,他们又在租界经营印刷、煤气、自来水、卷烟等城市公用事业和小型轻工业。国内以奕訢、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利用天津等沿海港口城市的诸多便利条件,掀起了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为重要内容的洋务运动,建立了一批军工、航运、工矿、电信、铁路等洋务企业,如天津机器局、轮船招商局天津分局、开平矿务局、启新洋灰公司、天津电报局、唐胥铁路等。受近代工业高额利润的诱导,许多官僚和军阀如袁世凯、曹锟、周学熙、黎元洪、段其瑞、冯国璋、张作霖等人,纷纷投资于天津的轻工业。在他们的带动下,其他民间资本对近代工业的投资,也进一步活跃起来。这些不仅为天津近代工业的兴起奠定了相当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而且也开启了北方近代工业的先河。
由于洋货和本国商品的增多,天津的商业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进口商品以转口贸易为主,大量洋货不仅在天津销售,还远销直隶、山西、内蒙古、陕西、河南等地。市场上从以前销售鸦片为主变为销售洋布为主,同时销售呢绒、绸缎、五金、玻璃、化妆品、食品等,出现了一些专门经营洋布、呢绒的大型绸布庄,这些使得商业行业发生了新的变化。随着天津商埠商业的发展,弃农经商已很普遍,城内外百人中只有一二人从事农业,其余大部分经商。
1895年以后,天津经济呈现活跃,由封闭走向开放,城市半殖民地性质愈益明显。外商洋货倾销,掠夺原料加重,而民族工业和手工业产品的国货则与之竞争,在商业活动上表现为激烈的 “商战”。工业品大量下乡,农副产品运津销售或出口,城乡物资交流活跃,社会物质财富大量集中到天津口岸,天津城市出现了半殖民地性质的畸形繁荣。这一阶段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正常,商业也得到相应发展,成为解放前天津商埠型商业发展的鼎盛阶段。在这一阶段,天津的近代交通事业得到了发展,外轮和我国轮船定期驶往天津,津浦、北宁两大铁路干线通车临近天津的城镇,北方内河航线仍具通航能力,这样天津成为拥有铁路、海运、公路、内河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城市和北方交通的枢纽。与此同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诞生了一批著名的民族企业,如东亚毛昵纺织有限公司、永利制碱厂、启新洋灰公司等工业企业,还有盐业银行、金城银行、大陆银行、中南银行等金融服务企业。到1933年在全国的工厂中,天津工厂数量占第二位,产值占第一位。民族工业的发展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产品,也促进了商业的繁荣。这一系列的成就使得当时的天津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伴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天津城市也逐渐迈向了近代化。1901年天津开始拆除旧城墙,改筑马路,随着市区的扩大,马路不断增多,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已经形成具有一定基础的市区道路网。近代公用事业如自来水、电灯、电话等也有相当规模。天津形成了北自北站,东南及于海河两岸的小刘庄、大直沽等地,即以三岔口为中心,将城郊荒地和个别村庄、小镇连成一片的近代化城市。1928年,天津成为第一个与省级平行,直属中央的特别市,政治地位进一步提高。到1933年,天津的人口从1860年开埠时的60万人增加到140万人。这些表明,天津已经在古老城市基础上发展成为一个新型的近代化城市。但是,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内战的加剧,到1949年1月初,即天津解放前夕,商业活动基本停止,拥有八十多年历史的天津商埠商业完全陷于绝境。
天津从一个无名的军事据点发展成为繁荣的古代商业城市,主要原因是满足了封建王朝的需要。开埠以后,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国内贸易的活跃,近代工业不断涌现,天津逐渐形成北方最大的工商业城市。这虽然形成了半殖民地的经济基础,但也为社会主义新天津商业的出现创造了物质、人才等客观条件。正是这些条件的充实,才使得天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商业文化,才使得天津这座城市焕发着传统而又崭新的魅力。
二、建立天津商业博物馆的重要意义
天津由于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和良好的经济基础,再加上开埠后能够利用通商口岸所特有的宽松环境、发展机会和广阔市场,因而逐步发展成为北方经济的龙头,极大地推动了北方广大地区经济的现代化进程。在天津商业发展的历史中,曾诞生了一批在当时很具影响力的商行和企业,涌现了一批杰出的商人和企业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商业文化,直到今天这种文化仍然深深地影响着天津的商业发展以及未来经济的走向,使天津现代商业文化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历史不仅具有历史意义,现实也远非孤立的现实。我们只有珍重过去,才能丰富现在,开启未来。因此,建立天津商业博物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展示天津商业文化的风采
今天,当我们漫步在劝业场、解放路、娘娘宫、大胡同时,随处可见的除繁华之外,更能体会到一种独特的商业文化。这种文化既传承了漕运文明的精髓,又集聚了现代工业文明的特点;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又能看到西方殖民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正是几百年来天津独具特色的商业活动造就了这种多元和交融的文化,造就了这种传统与时尚的文化,造就了这种足以使天津这个城市傲立于中国城市之林的文化。通过建立商业博物馆,可以把散落的相关文化遗存连结成一个整体,反映多个主题,以便更好地展示这种文化,彰显城市历史文化的内涵,弘扬城市文化的特色。
(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城市形象
博物馆是一个城市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标志。世界很多著名城市都有内容丰富、规模宠大的博物馆,尤其是以历史为内容的博物馆更多。天津正处在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过程中,理所当然地应着力打造城市文化的新形态和新格局,推进天津民族的、地域的、历史的和现代的有机结合。通过这些文化新形态,营造天津城市与天津文化相濡以沫的悠远关系,提升天津城市的魅力。建立商业博物馆,不仅扩展了我市的文化新形态,而且还使我市增加了一大文化设施,一处重要而独有的景点,一个有效对外宣传展示的窗口,这将对提升我市的文化品位和城市形象,扩大对外影响十分有利,从而为我市带来多方面的效应与效益。博物馆的落成,将可形成我市独特的富有感召力的文化标识,并以此展示我市独特的历史文化风采。
(三)发掘和整理商业史料,收集和保护相关文物
天津在商业发展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有的散落于民间,大部分存放于天津市档案馆和南开大学图书馆等,虽然有些史料得到了开发利用,也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但大部分史料仍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利用。关于商业方面的文物大多散落于各地,有的甚至遭到破坏和损毁,非常令人痛惜。因此,建立商业博物馆可以引起相关专家学者的重视,促进他们去发掘和整理商业史资料,使商业史研究进一步发展。同时还可集中本地的文化资源,分门别类地收集、整理、保管和对外展示,以防资源的散失,实现博物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四)普及商业史知识,发挥教育功能
通过博物馆的展示,观众可以了解到天津城市的形成与变迁,商业发展的繁荣与衰落,古代商人的精明与才干,近代企业家的气魄与成就,尤其是可以领略天津商业文化的本质与特色。特别是通过典型企业家创业过程的展示,可以使观众切身感受到天津近代企业家创业的艰难和他们运用爱国主义思想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智慧,理解天津近代工业之所以发展的根本动因,从而激发他们以先人为榜样,立志报国、开拓创新,为建设和谐天津而奋斗。
三、我国商业博物馆的建设现状
二十世纪最主要的文化现象,当是博物馆的普遍建立。全球性的文物资源保护热潮、诸多文化遗存中层出不穷的珍贵文物,以及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给新兴的博物馆事业增添了无限活力。国际博物馆协会制定的博物馆宗旨是:“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博物馆与大学、图书馆一起成为衡量现代社会发达程度的三项重要指标。因此,已有越来越多的政府和人民认识到,博物馆是衡量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提高人们科学文化水平和掌握现代科学能力的重要课堂,是为现代社会进步和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场所。
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已经历了百年漫长的历史,不少博物馆的创建和发展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由于国家、部门、集体、个人的大力支持,各种类型的博物馆蜂拥而出,创办了一大批富有特色的各类博物馆,如北京有118座、上海有78座、天津有60座等。在这些博物馆中,除了一些历史遗址,人物纪念馆外,绝大多数属新建的行业博物馆,但关于商业方面的博物馆却十分稀少,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目前,我国规模较大的商业博物馆仅有4座,即香山商业文化博物馆、无锡民族工商业博物馆、中国商会博物馆、苏州商会博物馆,尚无真正反映行业特色的综合性商业博物馆。
香山商业文化博物馆是我国首家商业文化专题的博物馆,馆址为20世纪40年代的石岐镇总商会旧址,即中山市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152号。该馆于2006年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是一座融参观、休闲、旅游、纪念为一体的全方位现代化的专题博物馆。主要展示清末民国时期中山的商贸发展状况和富有特色的商业文化,以及中山籍的买办和侨商的情况。
无锡民族工商业博物馆于2007年筹建完成,开始对广大市民开放。此馆是在无锡茂新面粉厂原址的基础上建成的。无锡茂新面粉厂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是由我国著名民族工商业家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创办的,是中国最早的民族工商企业之一,也是民族工商业发祥地的缩影,又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一个典型标本。
中国商会博物馆在原平遥商会旧址的基础上创办。1881年祁县渠家在这里开办了汇源涌票号,1911年平遥商会将其买来作商会会所,解放后商会改组为工商业联合会,2002年创办中国商会博物馆。
苏州商会博物馆设在山塘街原泉州会馆。该馆存有包罗万象的商会档案,共有3500卷,卷帙浩繁,实属罕见。这些档案反映了以苏州为中心的东南地区丰富多彩的工商业活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与晚清天津商会档案分别代表了我国南北两个不同类型的商会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四、天津商业博物馆的建设思路
商业博物馆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需要筹建单位的认真设计和精心组织,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大力配合,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此,建立商业博物馆需要科学规划,组织有力,稳步推进,博采众长,突出特色。
(一)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组织有力的筹建小组
博物馆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计划、协调、组织、实施等许多方面,在进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诸多难题。因此,需要建立一支由承办单位主要领导牵头,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具体负责,相关学科专家参与的筹建小组,使博物馆在筹建过程中,逐步形成组织有领导、协调有专人负责、设计规划有相关专家指导的良好局面。小组建立后,应研究决定博物馆建设的定位、基本原则、基本条件和工作步骤等基本问题,以保证筹建工作的顺利启动。
(二)争取市里相关领导和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
博物馆建设是一项公益事业,筹建初期必然涉及到经费投入、馆址选定、相关资料和文物的收集等难题,这些难题单靠一个单位的力量是很难解决的,即使勉强支撑建设,也很难保证顺利运营。因此,必须争取市里相关领导的重视,并以此为基础获得市规划局、文化局、档案局、商委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争取从他们那里解决建设经费、土地划拨、规划审批、资料和文物收集的社会协调等根本性问题,以为筹建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提供可能。
(三)实地考察,确立筹建思路
目前,我国已建成的商业博物馆中几乎全是主题性博物馆,它们皆是由当地政府组织、投资兴建。虽然这些博物馆无论是展示主题、展示内容、展示方式等,都与我们要建的天津商业博物馆有所不同,但我们可以组织筹建组到这些地方参观考察,了解他们的设计理念、设计思路,借鉴他们的建设经验,开阔视野,尽快确定天津商业博物馆的筹建思路与步骤。同时,也可借鉴外国经验,考虑委托商业大学对口筹建。在此方面外国已有先例,如日本大阪商业大学承建的日本商业史博物馆,印度管理学院承建的印度商业史博物馆等,他们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聘请专家确立展示内容,设计展示方案
天津商业的发展经历了700多年的历史,涉及到古代漕运贸易史、古代商人经营史、近代企业发展史、近代企业家艰难的创业史等许多方面,内容繁多,线索复杂。博物馆不可能面面俱到,一一展示,必须在科学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有选择地确定展示内容和展示方式,这就需要聘请相关商业史专家深入研究后确定。同时,还需聘请博物馆设计专家根据即定内容,具体设计博物馆的整体布局、展示方式和展示手段,从而形成博物馆的具体设计方案。
(五)收集、制作相关展品,做好开馆准备
这一过程是博物馆建立的最为关键的实质性操作阶段,也是任务量最大最难的阶段,将直接关系到博物馆建成后的质量和运营效果。此时,要充分利用政府支持的影响力,极力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动员一切可能的力量收集相关资料和文物。对于有些无法获得的展品,可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摄影、复制、雕塑、模型等,尽力反映当时商业发展的实际面貌,彰显博物馆的巨大魅力。前期工作做好后,要严格按照即定方案,聘请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精心布展。同时研究制定博物馆运营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搞好内部的“软件”建设,以保证博物馆的正常运营,发挥其最大的展示、保护和教育功能。
[1]罗澍伟.近代天津城市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张丽恒
G269
A
1006-1255-(2015)02-0048-05
林德发(1968—),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邮编:30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