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看待新常态下的中国外贸减速

2015-01-01朱嵩嵩

国际商务财会 2015年6期
关键词:价值链经济体外贸

朱嵩嵩

(商务部政研室)

近年来,中国外贸连续3年低速徘徊。2012年至2014年同比分别仅增长6.2%、7.6%和3.4%,较危机前的高增速降幅明显,引起高度关注。这背后究竟是经济周期性波动因素使然?抑或是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下的长期性趋势?本文认为,应立足近几十年全球价值链不断深化的时代背景,对中国外贸发展进行多维度、多指标研判。

一、从中国与全球经济关联视角看:中国外贸减速是中外经济深度融合的反映

中国的外贸高速增长期,是一个占全球贸易份额不断提升的过程。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外贸份额不足1%,长期以两倍甚至三倍于世界贸易的高增速增长。目前,中国外贸份额已经高达12%,是全球120多个经济体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在这一背景下,世界与中国经贸发展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特征更趋明显。根据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波动匹配度指标,2000年以前中国贸易与世界贸易增长的波动匹配度约在65%左右,2000年之后则加速提升至76.9%,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波动趋势则几乎完全一致,世界经贸形势变动必然在更大程度上波及中国。

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持续低迷,贸易和投资两大引擎增长乏力。2014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大幅下降8%,直接影响占1/3的最终品贸易及大量中间品贸易,进一步拖累贸易下降。世界贸易增速连续三年低于全球经济增速,主要经济体贸易形势普遍不乐观。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2012-2013年发达经济体年均出口增速为-0.23%,新兴经济体为0.28%;进口方面,发达经济体年均增长-1.40%,新兴经济体为1.68%。受上述因素综合负面影响,作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的中国必然难以独善其身。

二、从全球价值链发展视角看:中国外贸减速是全球价值链扩张步入结构调整期的体现

中国的外贸高速增长期,伴随着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一波全球化浪潮。通过扩大开放深度参与全球垂直分工,中国带动亚太地区成为全球价值链快速扩张的重要区域。经合组织(OECD)数据显示,中国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从1995年的25.7提升至2009年的46.1,自身也成为贸易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体,形成了“大进大出”的贸易格局。这一时期,中国加工贸易从1321亿美元增至2014年的1.41万亿美元,增长约10倍。一大批具有典型全球垂直分工的机电产品和信息技术产品,保持了长达20年平均30%以上的超常规增速,成为我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

但近年来,拉动上一波世界贸易繁荣的全球价值链发展态势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主要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现了局部调整与重塑,部分跨国公司收缩了全球供应链及价值链的布局。世界银行研究指出,全球价值链在世界范围内逐步趋于成熟,全球进口中工业品比例开始下降,2012年以来与全球价值链相关的贸易增速明显落后于总体贸易增速。WTO数据也显示,2012年世界货物贸易进出口零增长的背景下,排名前十五的经济体中间品贸易出口、进口同比分别下跌2%、4%。更深层次看,跨国资本流向也在发生变化。受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制造业回流、新兴经济体要素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新兴经济体吸引外资流入能力普遍下降,特别是制造业吸收外资增速放缓。以我国为例,制造业吸收外资连续3年负增长,导致在华外资企业出口所占份额从2005年时的峰值58.3%降至2014年的45.9%。种种迹象显示,以大规模跨国投资驱动为特征的上一轮全球价值链扩张,目前正处于一个深度“结构调整期”。作为重要节点的中国,未来外贸增长势必受到全球价值链发展速度、方向、路径等因素影响,短期效应就表现为货物贸易增速减缓。

三、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视角看:中国外贸减速背后是质量和内涵更趋优化

中国的外贸高速增长期,也是国内经济结构、要素资源结构、市场主体结构等发生巨变的时期。过去,衡量外贸发展常以规模、速度论英雄,因此当速度降下来时,表面上传递的更多是负面信息。事实上,在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的进程中,许多变量之间的关系已经悄然发生变化,理解外贸发展的内涵和质量也需要多维度评价。在近年贸易增速下滑的一些“量”的指标背后,恰恰折射出这种“质”变。

一是加工贸易占比下降,但折射出中间品本土化程度提高,单位出口增加值逐渐扩大。近年我国加工贸易增速持续低于一般贸易,占进出口总额比重已从1998年的峰值53.4%逐步下降至2014年的32.8%。有分析将其归结为拉低中国贸易增速的“重要因素”之一。事实上,这一现象背后恰恰反映出中国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国内配套供应链日趋成熟,国内增加值稳步提升。世界银行研究显示,中国出口产品中进口零部件的比重由90年代中期超过60%下降到目前的35%,基本与加工贸易占比趋势吻合。经合组织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出口产品中本土创造增加值占比由2005年的63.6%上升到了2009年的67.4%。

二是货物贸易增速下降,但服务贸易发展方兴未艾,二者联动发展态势加强。2008年以来,中国货物贸易增速下滑,但服务贸易仍然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速达12.6%。这一贸易结构变化的经济带动作用也在增强。根据全球价值链前沿研究,以增加值测算的中国服务出口占总出口比重超过30%,是传统贸易统计口径的3倍。与此同时,服务业取代制造业成为我国吸收外资新增长点,2014年占比达到55.4%。这也与全球贸易和投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预计未来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互动发展效应将进一步显现,服务竞争力提升也将促进货物贸易转型升级。

三是外资企业货物出口占比下降,但本土企业竞争力增强,带动总体贸易结构优化。在华外资企业一度占据我货物出口半壁江山,其产品门类多数集中于具有典型价值链分工特征的制成品领域。大批本土企业通过代工、配套、合资等途径,参与到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分工体系,带来了巨大的竞争效应和学习效应。2001年民营企业进出口占外贸总额比重只有6%,到2014年已经上升至36.5%,对整体进出口增量贡献55.9%。贸易主体变化带动产品结构优化,一些国内配套能力强、增加值含量较高的机电类装备类产品出口提速,汽车、航空航天器、数控机床等份额显著提升。

四、从外贸大国发展历程看:中国外贸减速符合历史客观规律

2013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每年出口已占到全球贸易份额的近13%。在这样的体量下,每增加一个点就意味着扩大近2000亿美元的出口,相当于2013年非洲出口总额的1/3。纵观近200年来的世界贸易史,体量巨大与增速放缓正如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几乎都在贸易份额达到峰值之后经历了增速减缓。一战前夕,英国占世界贸易份额很长时间都超过20%,但其增速长期与世界约5%的平均增速齐平,个别年份略高。美国在二战后问鼎第一贸易大国后,随即也经历了5%左右的年均贸易增速,低于当时世界平均水平。德国自1965年开始全球贸易份额稳定在7%~8%之间,但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度出现增速5%左右的“低迷期”,直到2000年之后才重新恢复到两位数以上。日本同样经历了类似过程。综上,我国贸易增速减缓,也是规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普遍现象,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五、理性认识新常态下的中国外贸减速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初步形成以下几个判断:第一,近年来中国外贸增速下滑并非短期异常情况。背后既有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短期因素,也有全球价值链调整的中期变化因素,更有国内经济结构变迁等长期因素。第二,未来一个时期中国贸易增速即使短期内可能适度领先,但此前“一枝独秀”局面或难为继。联合国《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指出,中国出口短期内很难回到两位数增速。如果按照继续保持1.5倍于世界贸易平均增速计算,2015~2016年中国外贸将处于5%~7%的增长区间,占全球贸易份额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中长期范围内,不排除随着全球价值链深度调整,世界贸易投资出现新一波增长,带动中国贸易重回中高增速。第三,应适度跳出中国外贸“高增速情结”,找准外贸发展步入增速换挡期之后的新定位。外贸增速减缓并不意味着其重要性的降低,作为一个经贸大国,对外贸易任何时候都是推动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重要引擎。应逐步转变过去以规模和速度作为外贸主要评价指标的政策导向,将“减速”与“提质”、“转型”结合起来,将提质增效与促进对外投资、产能合作结合起来,将传统货物出口与技术、服务等“全产业链出口”结合起来。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向“双中高”转型的今天,要促进传统贸易功能从扩需求、稳增长转向促就业、强产业,更好地发挥外贸在劳动技能提高、技术创新和效率提升方面的作用,更好地为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跃升的新战略目标服务,推动“大进大出”的传统发展模式向“优进优出”模式转化,加快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猜你喜欢

价值链经济体外贸
我国外贸进出口连续14个月同比正增长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2021年上半年我国机电外贸运行情况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政策应对空间有多大
工作图什么?
70年外贸大事记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新兴经济体分裂为三大阵营
数字看重庆2015年前2月外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