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与对策
2015-01-01巴幸原唐晓乐
徐 爽,巴幸原,唐晓乐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与对策
徐 爽,巴幸原,唐晓乐
货币政策作为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最关键的手段之一,为经济发展施展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是金融创新在促进金融市场欣欣向荣之时,不断冲击传统的货币政策,使之效果大大减弱,给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带来了重大影响。文章着重研究了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工具、中介指标、传导机制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来应对其带来的新问题。
金融创新;货币政策;影响
金融创新是使用新的形式及手段,改变金融体系,丰富金融工具种类,提供全新的功能的一个过程。金融创新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还能明显增加盈利并规避管制。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产生的影响包括:使货币供求产生较大的改变,从而降低央行左右货币流通量的实力;降低交易成本;冲击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使其内涵不断发生变化;政策的有用性和独立性均受到削弱;降低央行的控制力等等。
一、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一)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有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政策,这些传统的货币政策使用较为频繁,效果显著;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央行主要对于个别企业而采取的,范围相对较小,包含贷款限额以及消费者信用管控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起补充作用。由于一般性政策工具的应用最为广泛、作用力最大,金融创新对其产生的改变表现的尤为重要。
1.减弱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作用
存款准备金政策对商业银行上缴央行存款准备金的比例做出安排,变更货币乘数,以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从而控制货币供应量。然而金融创新的发展使得银行体系的存款大大减少,非银行金融机构吸收存款的能力却日益增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范围逐渐缩小,削弱了央行对于货币供应量的调控能力。一方面,融资证券化趋势在金融创新的背景之下不断增强:许多资金从银行体系流入金融市场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规避管制;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占其负债的比重减少。另一方面缴存的法定准备金由于商行创造的各项负债种类增多而减少。除此之外,货币当局对金融创新的鼓励,对准备金制度的改革,还有网络银行的出现都分别削弱了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影响力。
2.削弱再贴现政策效力
央行通过改变再贴现率,控制货币供求和市场利率,据此改变社会货币的供应量。金融创新使得央行变动再贴现率的时候越来越被动,降低了资金借入成本,为资金借入带来便利,导致了金融机构对再贴现的依赖性逐渐降低,再贴现率的影响力大不如前。另外,央行在对于审核再贴现票据的要求上也逐渐放松。
3.增强公开市场业务作用
公开市场业务作为央行极有力的货币政策工具,央行经常在公开市场上通过买进或卖出证券的行为来改变信用规模,从而调整货币供给量。在金融市场上资金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央行买入有价证券,用于扩大信用并补充货币供应量,相反,在资金过剩的情况下,通过卖出活动,信用和货币供应量便会相应收缩。金融创新导致证券化趋势不断加强,更加为央行公开市场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方便,加强了政策的效应。
金融创新使政府融资的可买卖工具向着多样化趋势发展,丰富了央行的操作手段,使操作更加灵活;随之而来的金融资产证券化趋势改变了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的结构,更多有价证券被持有,央行调整政府债券的行为就能够调节市场上一般证券的收益率和价格,进而影响金融机构和大众对经济的预期,扩大了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范围,深化了作用程度;金融创新使一国央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可以同时在本、外币市场上发力,并且促进了全球金融市场的自由化,由此扩大了其影响区域。
(二)对中介指标的影响
那时候我会做出这些奇怪的举动,跟内心深处的自卑感有很大关系。从小就被有钱的小孩歧视,在戏剧学校的十年生活清苦,刚进社会的时候做最底层的工作,所以我打心眼里讨厌那些有权有势的人瞧不起别人的样子。他们越是摆出一副自己很了不起的模样,我就越想跟这种人唱反调。这种心态影响了我和邓丽君的相处,对她很不公平。
央行必须借助于货币政策工具和中介指标才能最终达到政策目标,由于不可以直接调控,因此中介指标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中间环节,通常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取需要满足可测性、可控性、最终目标相关性三个基本要求。其中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的使用最为广泛,然而金融创新的发展使这些金融变量不再符合基本准则,降低了作用效果。
金融创新打乱了金融变量界限,增加了检测和分析进行的困难,减弱了中介指标的可测性;金融创新增大了金融变量的内生性,模糊了其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联,使央行对中介指标的控制变得不易,从而削弱了其可控性;金融创新虽然在中介指标的选择过程中给央行带来了新方向,但模糊了金融变量与政策目标的关联,使其不再稳固,从而降低其相关性。
(三)对传导机制的影响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是通过使用上述政策工具或手段调节中介指标从而对整个经济发挥作用。
商业银行在传统传导机制中处于关键的地位,是央行与经济社会之间的的连接者,而金融创新的发展使其地位不断下降。同时使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市场中的位置大大提高。商业银行不得不开展“非中介化”的业务以求得生存,正是商业银行地位和业务范围均发生了变化,降低了其作为政策中间人的功能,地位大不如前,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影响则明显增强。
二、基于金融创新中国所需要进行的改革
面对日新月异的金融创新,世界各地都采用了相关对策以应对市场上的风云变幻,并且收获成效。但基于金融创新的发展是长期的复杂的,在金融创新不断发展的大形势下寻找更加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必须持之以恒,不断调整创新,才能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就我国的情况而言,金融创新虽在一定方面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却严重影响了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因此,必须积极调整货币政策以应对大规模的金融创新浪潮,避免市场经济受到波动引发更大的问题。一方面,央行必须正确引导、鼓励创新,使金融创新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加强监管,维护金融市场的安全稳定。另一方面,央行必须主动调整、创新一些货币政策,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解决不断出现的问题。
金融创新使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生变化,不断降低央行本身的地位和作用,并且破坏了传统的货币供求机制,央行对于货币政策的可控性大幅下降,货币政策的制定同样变得难上加难,操作风险也随之增强,很小的偏离就会对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需要进一步确保货币政策制定者的权威性以及决议的独立性不动摇。另外,非银行金融机构独树一帜,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日益增强,面对金融市场上资本结构的改变,提高央行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务必保证他的领导地位和影响力不被动摇。
(二)灵活调整政策中介目标
由于金融创新不断推进,国民经济的市场化水平也随之不断提升、经济增长内生性逐渐增加,货币政策目标之间发生的一些冲突日益显著。为了保持币值的稳定,可根据相关准则灵活选取中间目标。传统情况下,以货币供应量充当中介目标的有效性随着货币供求机制被破坏正日益减弱,货币供给量计量准确性降低、难于限制,其和经济目标的相关性同时明显降低。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保证实施效率,可以研究选取通货膨胀率、利率等当作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三)创新货币政策工具
金融创新导致金融工具朝着多样化趋势发展,金融机构结构发生变革、经济形势变得日益复杂,三大传统货币政策工具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因此,在对传统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完善的前提下,央行应当考虑积极调整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创新一些新型的政策工具,以保证货币政策可以顺利实施。例如,央行可以适当考虑实施消费信用管利率等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以顺利实现调控目标。
(四)增强政策实施的市场化水平
基于金融创新产生的重大影响,政策的操作不能再一成不变,必须打破传统的模式,变革操作,提高市场化水平,适应金融创新的浪潮。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作用已经大大降低,央行可以适当增加公开市场操作的作用范围,增加决策透明度水平,正确指导大众预期,以顺利实现货币政策。
[1]李健.金融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2]黄达.货币银行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余力.货币理论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4]巴曙松.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5]徐进前.金融创新[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6]胡新智.论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的影响[J].上海金融,2004,(01).
[7]张洪武.金融制度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8]刘明志.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实用性[J].金融研究,2006,(01).
[9]索彦峰.金融创新、基本普尔分析与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04).
[10]仁有泉.金融创新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徐爽,女,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硕士;
巴幸原,女,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硕士;
唐晓乐,女,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硕士。
F832
A
1008-4428(2015)07-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