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行资产减值准则下的盈余管理研究

2015-01-01郭宏伟

市场周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现行盈余准则

郭宏伟

现行资产减值准则下的盈余管理研究

郭宏伟

我国自20世纪末开始展开企业股份制改造活动,资本市场日渐发展并且日趋成熟,企业主要是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愈发频繁,该现象引发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作为盈余管理的常用手段,广泛地被用于扭亏、配股等特定企业活动中。本文分析了现行资产减值准则的规定在遏制盈余管理行为上的优劣作用,探讨了当前盈余管理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建议。

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盈余管理

一、国内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

如何定义盈余管理,国内外学者至今尚未达成一致的意见。我国几位代表学者的观点可归纳如下:

孙铮、王跃堂(1999)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利用会计管制的空间操纵会计数据的合法行为。秦荣生(2001)认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有选择会计政策和变更会计估计的自由时,选择其自身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一种行为。魏明海(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的编制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行为。

综合上述观点可以看出,我国大多数的会计学者比较赞成盈余管理的研究是基于该行为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同时需要遵从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一旦违背了这个前提条件,合法的盈余管理行为就会演变为盈余操纵,企业可能就需要承担造假、舞弊等相应的法律责任。此外,大多数观点认为私人利益或企业价值最大化是盈余管理最原始的动机,无论是操纵会计数据还是干预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决策,其目的必然包括满足上述最原始的动机。综上所述,我认为中国盈余管理的一般概念可以总结如下:企业利用会计准则的局限性,操纵会计信息披露的可靠性,以追求私人利益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合法行为。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

正如人们在面对各种能实现目标的机会时,总会选择某种最优的方案使得其机会成本最小,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或者企业价值最大化时,也希望能以最少的代价和成本为前提,这是盈余管理最原始的动机。

陈致平(2001)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将盈余管理的动机划分为中介动机和终极动机。中介动机包括筹资动机、避税动机和债务契约动机。终极动机是获取私人利益,即基于会计数据契约的报酬最大化动机。惠小兵和陈方正(2001)总结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八个动机:报酬契约动机、IPO动机、配股动机、保牌动机、银行借款动机、高级管理人员的变动、市场动机和税收动机,相对完整地罗列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但是没有区分盈余管理动机在类型和等级上存在的差异。

结合以上学者的观点,接受政府强制性的监管使得迎合政府部门的监管成为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最主要的动机;而非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更多是为了避免亏损。但不管公司上市与否,利益最大化或公司价值最大化必然是终极目标。

(三)盈余管理的方法

企业实施盈余管理的方法不计其数,其中最常用的还是操纵性应计利润项目和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其他还包括关联方交易、资产重组、政府辅助等手段。

陈晓、李静(2001)发现不少上市公司所在地的政府机关通过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及财政补贴协助上市公司扭亏为盈并获取配股的权利。陈晓和王琨(2005)分析研究了大部分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现象背后的原因,研究成果表明除了操纵性应计利润项目,关联交易、资产重组以及亏损的类型也会显著影响上市公司是否能够扭亏为盈。

二、现行资产减值准则及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一)现行资产减值准则规定

我国现行资产减值准则参考借鉴了较完整全面的国际会计准则,同时考虑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资产减值准则的实际执行情况,进一步具体地明确了各类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的要求,按照资产的存现期间大致将减值准则分为如下两部分:一部分由资产所归属的相关准则(如《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予以规范;余下的部分由独立的资产减值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予以规范。前者规定的减值一般可以转回,除非有相关规定减值按照准则第8号处理;后者规定的减值在处置资产前不可以转回。

结合当下现实不难看出,现行资产减值准则有利有弊,有利的是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能够及时反映企业总资产价值的真实变动;不利的是短期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转回的主观选择性较大,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在资产存续期间不允许转回的规定可能会使资产被低估,导致会计信息质量大幅下降,两方面相互的影响促使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成为企业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

(二)现行资产减值准则对盈余管理的限制

1.长期资产减值损失持有期间不得转回

通过转回资产减值准备的手段来调节盈余,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当年大幅亏损难以弥补,为了使下一会计年度能够扭亏为盈,企业会在当年亏损的基础上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进一步增加亏损,即对公司进行“大洗澡”,以便在来年转回从而增加利润,制造出扭亏为盈的假象。二是公司管理层挑选某一会计年度计提大额的资产减值准备,并将该计提金额分摊到未来的会计期间逐年转回,以营造公司盈利平稳增长的假象。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第十七条中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在资产持有期间不得转回,此处涉及的减值范畴仅包含长期资产的减值,不包括资产归属相关准则的减值规定的相应资产范畴。企业在尚未转移与资产有关的所有权时,其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只有处置资产时才能将减值准备转回,增加利润。现行准则的该项条规制约了企业短期内通过转回大额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来调节盈利的行为,与此同时,企业在今后计提减值准备时也会更加贴近事实、严谨小心。现行准则的这一规定能有效地遏制转回巨额长期资产减值而引发的盈余管理行为,有利于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2.信息披露的要求有所提高

现行准则具体描述了资产减值的确认时点、确认前提、计提方法以及披露内容等,因此管理层不得不按照准则的要求正确计提和转回减值准备,向社会公众和政府相关部门披露更为真实可靠的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财务报告的会计信息越全面越具体,信息使用的判断和决策越有效,利益相关者就越容易发现企业操纵盈余的证据,从而牵制企业管理层,缓解其频繁进行盈余管理,进而提高披露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现行资产减值准则下盈余管理仍存在空间

1.资产减值禁止转回的范围有限

虽然现行准则第8号第十七条对转回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有了严格的规定,但此条规只适用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金融工具准则规范范围以外的长期投资、生产性生物资产、采用成本计量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等长期资产。同时,还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判断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在会计实务中精准地区分资产减值的属性,降低人为选择操作的可能性;此外,可收回金额中市场价格人为选择的主观性,也为操纵盈余留有空间。如果企业当年的盈利达不到设定的标准,管理层有很可能选择一次性计提巨额资产减值准备的方式来减少负担,为未来会计期间的盈利夯实基底,现行准则对遏制上述计提手段没有太大的效果。

2.短期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仍是盈余管理的主要方法

对于存货、递延所得税资产、贷款及应收账款和持有至到期投资、消耗性生物资产等短期资产的减值准备仍然可以在减值迹象消失恢复原值时转回。因此,通过流动资产项目减值准备计提和转回的共同作用,企业依然可以调节当年和以后会计年度的盈利大小。现实情况正好验证了企业运用存货跌价准备、坏账准备和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等允许转回的短期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较多,长期资产减值转回手段的运用相对前者要少得多。虽然准则对长期资产减值的转回做了严格的约束,但短期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仍是盈余管理的主要方法。

3.现行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仍存在较大空间

现行准则虽然详细地规定了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记录,但仍有些方面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和估计,因此减值准备的计提尚有可操作的余地,在以下两个方面体现地尤为明显:首先,在判断资产减值迹象方面。会计准则不可能把所有资产的所有减值情形都罗列出来,所以会计人员需要根据资产减值有关规定,对现实情况做出专业判断和估计,这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从事会计工作的年限及经验有很高的要求。其次,在确定可收回金额方面。资产是否发生减值主要取决于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的大小,现行准则中只罗列了部分可能发生减值的情形,并未描述资产预计市场价格的确认标准,也未具体阐述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计算方法,企业可以通过操纵时间分布及未来现金流量金额的大小以改变可收回金额的准确性,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三、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一)为未来扭亏做准备

管理层通常会通过少提或不提资产减值准备以避免亏损,或者尽其所能地推迟发生亏损。如果亏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为了给以后会计期间扭亏为盈留下空间,管理层就会在这类难以扭亏的年度一次性计提更多的减值准备,大幅增加亏损的金额,以便在未来需要扭亏的年度将当年的资产减值准备逐渐转回。

(二)扭亏及避免退市

我国上市公司在出现亏损后,若没有及时地扭亏为盈,就会被特别处理、暂停上市,甚至失去上市的资格。证监会规定接连3年发生亏损的上市公司,在第三年年度财务报告公布后10日内将直接暂停上市。此项时间点限制的硬性规定使得亏损上市公司的扭亏迫在眉睫,所以亏损上市公司扭亏为盈以避免退市的盈余管理动机变得十分强烈。

(三)平滑利润

盈利企业为了营造利润逐年稳步增长的假象,也可能会采用调高利润的盈余平滑手段以保证稳定的盈利水平。高盈利公司为了避免业绩波动起伏较大,大多会采用应计利润项目或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来平滑利润,以确保证券市场公司股价的平稳;同时管理层为了满足自身长期利益最大化,很可能会通过调节年度间利润,制造公司业绩平稳增长的现象。

除上述原因外,企业还会为了实现IPO、配股等目的而实施盈余管理。从企业盈余管理的原因角度出发,不难看出盈余管理行为阻碍了企业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对外披露,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利益相关者根据这些会计信息做出的判断和决策也会变成无效的,普遍的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导致会计信息市场危机的出现,扰乱了证券资本市场良好的运作秩序,公司治理结构及内部控制制度失去其现实意义,企业管理层及相关操纵盈余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严重缺乏。在新准则执行了7年后的今天,盈余管理不间断的种种危害时刻提醒着社会公众及执法者,遏制盈余管理行为依然刻不容缓。

四、结论与建议

(一)完善具体准则的建设,加强准则的执行效率

现行准则于2006年颁布,虽然限制了相当一部分通过转回长期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企业会计行为,但是不难看出准则制定者选择最优方案时,仍然将多方的利益平衡问题考虑在内,这就给企业操纵盈余留有余地。在现行准则中仍有一些确认和计量的问题缺少明确具体的描述,可以根据证券市场中暴露出的准则缺陷、盈余管理行为的实时发展状况以及预计可能引发的问题,不断修订并完善已颁布的减值准则,抓紧制定和出台更严谨更具操作性的具体准则或具体解释,并加大准则实施的效率和力度,将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从源头处掐断。同时,还要缩小人为操作的范围,降低会计人员专业判断和政策选择的主观性,用完善的准则和严谨的法律法规将企业盈余管理的程度减少至可接受的范围内。

(二)强化外部审计监督,加大惩罚力度

由于准则制定固有的局限性,企业总是可以在会计管制的范围里寻找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盈余管理的机会。会计准则的不完整性使得企业盈余管理客观存在的事实难以改变,在盈余管理行为不能完全清除的情况下,相对独立的外部审计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行准则中仍存在很多盈余管理操作的空间,例如,在亏损当年,企业可以通过不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以降低亏损金额;在盈利当年,企业可以计提大额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即便该减值准备不能在未来会计期间转回,也可以通过计提减值提前确认费用,减少当期损益,因此企业仍然可以利用准则的漏洞来调控年度间的盈余。另外,对企业资产期末价值的计量也存在判断和估计的主观性,利润可调节幅度较大,发生错报的可能性较大。综上所述,盈余管理行为需要依赖外部审计力量予以制约,如注册会计师的监督,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准则,加大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违规行为的惩罚金额和范围,从而发挥外部独立审计监督的显著作用。

(三)健全并发展资产交易市场

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是减值问题的核心,但是现阶段我国资产交易市场发展缓慢、尚不健全,同种资产的市场价格各不相同,使得资产公允价值的公允程度得不到保证;协议价格的公允程度亦得不到高度的保证,就算中介机构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其鉴定成果也会产生高额的成本。因此,健全的充满活力的资产交易市场是资产公允价值确定的必要前提。而当前我国的资产交易市场透明度较差、制度不够完善,不能为资产减值计量属性的选择提供合理精确的储备资料。所以我国必须大力发展和健全证券市场、期货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房地产市场等任何存在资产交易的市场,为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和计量提供比较合理客观的数据,进而促进证券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

(四)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目前,大多数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权利相对集中,中小股东权利较分散、常常独立于公司外部,这是公司治理机制不能发挥其有效作用的根本原因。放眼当下,董事会、监事会名不副实,公司内部人为控制的情况普遍,尤其是经理手握选择会计政策和披露会计信息的最终大权,为使得私人利益最大化,经理往往会干预财务报告的编制过程,对外公布不真实的会计数据从而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因此,针对这种现象,公司治理结构有待进一步被规范,使其能真正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作用,以有效地缓解上市公司股权相对集中的现象,有助于有效发挥控制权市场的功能。此外,完善独立董事制度,保证独立董事作为第三方的独立性,避免其与大股东、董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密切来往;建立健全独立董事制度的相关法律体系,明确独立董事在法律层面的责任和义务,在其违法违规时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迫使独立董事有所作为;此外,适当的奖惩机制也能促使独立董事发挥其积极作用,有利于发现并减少盈余管理行为。

在拥有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后,内部控制制度对制约盈余管理的作用也不容小觑。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监督体系,明确每个会计岗位的职责并实行岗位轮换制,使得各岗位之间能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等。在实务中,需要从技术方面判断和估计计提金额及比例,这就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和会计人员共同完成减值测试的工作,双方的测试结果比较接近才能继续进行减值的会计处理。另外,还需要完善授权和审批制度。如果资产减值准备的测算数超出管理层的审批权限,超出的部分由股东大会决定是否计提。

(五)加强会计人员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企业资产减值政策的选择有一定的主观性,而且操作较为繁琐,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养要求较高,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还应该具有较强的洞察力和分析判断能力,以及足够的企业管理经验。因此,会计人员应该增加专业知识的储备,提高业务处理能力,加强自身修养,提升整体职业素养,在需要运用专业判断及主观选择时,应尽量保持客观和公允。此外,应大力发展和健全会计人才市场,打造严谨完整的会计职业体系,营造能培育优秀会计人才的良好的外部环境。随着与国际市场的不断接轨且会计准则逐渐趋同,盈余管理的手段也将会越发难以识别。想要有效地遏制企业利用减值准备的盈余管理行为,需要在准则的制定过程中拥有一定的前瞻性,能结合我国国情考虑并修订准则内容,同时也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其创造健康良好的实施环境;在执行准则时,应当重视会计人才德、智双向的培养,以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养为主要目标;在准则的监督环节,监管者的专业判断能力有待提升,要能准确地判断识别出企业减值处理的真正动机。只有综合运用各个阶段的各种手段,多管齐下,才能从根本上遏制盈余管理,进而确保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

[1]谢德仁.会计准则、资本市场监管规则与盈余管理之遏制:来自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1,(03).

[2]王守海,李云.管理层干预、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与盈余管理[J].审计研究,2012,(04). [3]程书强,杨娜.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可能性及实施途径分析[J].管理世界,2010,(12).

[4]孙建丽.现行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缺陷及改进[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12).

[5]吴保忠.盈余管理视角下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完善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3,(06).

[6]张炳红.中外盈余管理文献综述[J].财会研究,2011,(17).

[7]王谦.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博弈分析[D].山东大学,2010.

[8]徐敏慧.资产减值准则变化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3.

[9]赵春光.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论《资产减值》准则的政策涵义[J].会计研究,2006,(03).

[10]沈烈,张西萍.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7,(02).

郭宏伟,江苏苏美达集团有限公司资产财务部,五金工具公司财务总监。

F275

B

1008-4428(2015)01-68-04

猜你喜欢

现行盈余准则
抓现行
IAASB针对较不复杂实体审计新准则文本公开征求意见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浅谈我国现行的房产税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内部审计增加组织价值——基于《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修订分析
被抓了现行
学学准则
新审计准则背景下审计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