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2015-01-01张喜玲

市场周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商业银行客户金融

张喜玲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张喜玲

商业银行的传统支付结算功能、金融中介主导地位、信贷融资业务均受到了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原因主要包括互联网金融交易成本低、交易双方信息透明度高、网络支付功能强大、业务流程灵活便捷。为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应与互联网金融相互合作并积极参与网络时代的竞争,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利用互联网提供便捷服务、调整贷款结构、重新定位客户、提供综合化服务和加快产品创新等措施。

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金融领域的创新活动日新月异。2013年支付宝的迅速发展使互联网金融成为现代新兴的热门产业。当前互联网金融已经发展了第三方支付、P2P、大数据金融、众筹、信息化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门户等多种模式。2014年8月,中信银行和海尔集团合作推出了供应链网络金融平台;同年9月,万科联手搜房发起了全国首单房产众筹;另外,百度、阿里和腾讯均和多家商业银行实现合作。目前已经有至少26家上市公司通过合作等途径即将或者已经踏入了互联网金融行业。以上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了解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并研究其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商业银行的传统支付结算业务的主导地位下降

商业银行目前的支付平台是相对封闭的内部循环系统,体现了银行间的竞争性形成的传统防卫型经营模式特征,这是确保客户信息和资金安全的需要,但这种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共享的经营模式造成了各家商业银行只能靠自我积累来吸引和维护客户。至2015年,已经有269家机构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2013年我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高达5万多亿元。2014年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超过8万亿元,同比增长了50%。2015年一季度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就达2.4万亿,规模增长迅速。消费者显然更愿意选择便捷的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方式进行支付结算。这无疑使互联网金融拥有的雄厚客户基础和未来成长性对商业银行构成了明显挑战。

(二)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地位受到威胁

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贷款要求较高,但是互联网金融,尤其是P2P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同时阿里小贷、人人贷、宜信债权转让和陆金所等网络借贷也风生水起。2013年我国P2P网贷平台有713家,2014年P2P网贷平台达1613家,增速达1.26倍,2015年截至2月末P2P网贷平台就达2143家。成交量也从2013年的1058亿元升至2014年的2528亿元,而2015年上半年网贷平台的成交量已达3006.19亿元。当前,金融脱媒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阿里小贷和人人贷的高效运营让人们开始相信小微企业信贷支持的主渠道未来未必是银行业,互联网金融在货币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自动化程度上都要高于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完全可以参与货币信用创造过程,商业银行的中介作用已经逐渐减弱。

(三)商业银行的融资受到影响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存款大多来源于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吸引的存款资金越来越少。2013年6月,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联手天弘基金推出理财产品“余额宝”,继余额宝之后,同类产品“活期宝”“现金宝”“百度百发”“e祖宝”“快钱支付”等陆续上线。这些互联网金融产品由于具有流动性强、收益高、安全性好和使用便捷等特点,使人们纷纷将自己的存款投入到互联网金融中,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也变得越来越难,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存款量逐年下降。

商业银行如果能够积极迎接挑战,正视现实顺应变化,多方面进行金融创新和发展方式转变,互联网金融也将使商业银行面临发展的新机遇,即客户结构将明显优化,信息处理的自动化将有效削减人工成本,信息盲区大大减少有利于控制和防范信贷风险,能够更贴近客户的需求树立银行服务的良好品牌形象等。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产生冲击的原因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降低了市场的交易成本

银行间接融资、股票和债券市场直接融资尽管对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也需要较高的市场交易成本,如贷款信息收集成本、合同费用、信用评价、信用风险管理成本等。但在互联网金融机构中,主要通过数据分析来完成客户的信用等级评价以及风险管理,并且通过网络来进行资金供求的合作,使成本大大降低。

(二)互联网金融使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减弱

商业银行主导的市场存在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就是信息不对称。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实现了对借贷资金、物流等信息的全天候监控,交易双方信息高度透明,可以得到充分的信息沟通,使得管控风险的难度和成本都大大降低。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深入发展,未来“互联网直接融资市场”或“互联网金融模式”可能形成一个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运行机制。

(三)互联网金融拥有强大的网络支付功能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量持续增长,支付业务模式也呈多样化趋势,不仅可以为客户提供境内网络支付的便捷服务,还可以提供跨境网络支付服务等,客户在互联网金融机构可以体验全面细致的服务。然而商业银行由于地域、时间和交易成本的限制其支付结算能力已越来越不如互联网金融。

(四)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传统,业务流程繁琐僵化,而互联网金融模式灵活便捷

商业银行的贷款流程主要包括:借款人提出申请,提供贷款资信,并向银行提交财务报告、抵押物清单及证明等材料;银行对借款人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对其信用等级进行评估,判断借款人目前的经营状况、中期盈亏和长期发展,进而按照规定权限进行逐级审批;签订借款合同,并约定贷款的种类、用途、金额、利率、期限、还款方式、违约责任、纠纷处理等事项。不仅事项繁琐,而且审批时间少则数天,多则数周。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以阿里信贷为例,其淘宝商户贷款流程仅包括:三分钟网上申请,没有人工审批,一秒到款。

三、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机遇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逐渐呈现出潜在的缺点和风险。至2014年底有183家P2P网贷平台出现问题,至2015年4月末多达253家平台公司出现问题,使得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发展触到了法律的红线。当前急需法律法规和专门的机构来规范互联网金融,建立一套严格的监督机制,使我国的金融环境更加健康有序,也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机构公平竞争,但也对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积极利用互联网提供便捷服务,做好信息系统的全面升级改造

互联网金融时代,银行信息系统必须具有易接入性、高开放性、能交互性和可扩展性等,以交易便利、分享自由和安全可控为银行全新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需求。银行应该积极利用微信、微博等平台对银行新业务进行前期宣传,并且加强移动互联网银行业务的推广,简化交易手续,使很多以前必须去银行柜台办理的业务可以通过网络自助办理,推进去柜台化进程的同时,增加支付和办理业务的便捷程度。

(二)调整贷款结构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资金紧张,信贷收紧的情况下,为了严控不良贷款,银行大多将贷款投向有实力的大企业。我国商业银行应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占比,适度放宽贷款标准,扩大贷款规模,完善抵押担保制度,允许企业以知识产权和专利等多种形态的抵押物作为担保。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制造类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还可以巩固商业银行的中介地位的稳定性。

(三)重新定位目标客户

商业银行在信贷领域一般选择信誉良好的中大企业客户,而中小微企业或大多数个人客户因没有达到商业银行的信贷要求而不能获得贷款,无法满足大多数社会公众的需求。我国超过一半的企业是中小企业,商业银行能够拥有这些企业客户,那么商业银行的利润就应该可以大大增加。不同客户有不同的金融服务需求,商业银行必须设计出不同的产品来提供给客户个性化的专业服务。

(四)商业银行应提供综合化的服务

一般企业对商业银行的需求表现为:一是融资需求,二是结算、咨询等非融资服务需求。与互联网金融机构相比,商业银行有着更为丰富的资源基础和经验积累,使商业银行比互联网金融更具优势。当前商业银行简单的存贷业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应该不断拓展新业务,如资产管理等业务,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综合化服务。

(五)加速产品创新

首先,应该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不仅要了解理财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和其他互联网金融同质产品定价,更要听取一线营销人员的建议,做到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讨论和决定;其次,要结合专业知识,利用科学的评定方法来研发新的产品,或者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进行升级。

[1]曹胜.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 [J].金融纵横,2014,(06),43-47.

[2]王筠权,王国成,金强.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研究[J].西南金融,2013,(12):3-5.

[3]王军.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4]袁博,李永刚,张逸龙.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12):66-70.

[5]郑霄鹏,刘文栋.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其对策[J].现代管理科学,2014,(02):78-80.

张喜玲,女,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国际金融。

F832.33

A

1008-4428(2015)08-60-02

猜你喜欢

商业银行客户金融
为客户节省时间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商业银行应主动融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陪客户喝酒后死亡是否算工伤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做个不打扰客户的保镖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