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文化旅游的开发
2015-01-01邓芳
邓芳
土家族文化旅游的开发
邓芳
文章以土家族为例,阐述了在土家族文化旅游的开发过程中,由于跨文化所带来的不同文化间的冲突与协调,总结了在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促进土家族文化旅游的发展。
文化;旅游;土家族;开发
一、概论
刘云山在2010年博鳌国际论坛上的一句话生动说明了文化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55个少数民族,他们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中,有着不同的气候条件,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土家族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土家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魅力无穷,是祖国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闪耀的明珠。
2015年7月4日,包括湖南永顺的老司城遗址、贵州遵义海龙屯和湖北恩施唐崖土司遗址在内的中国“土司遗址”,顺利通过第3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审议,正式成为中国第48项世界文化遗产。这标志着生活在中国西南山区的土家族也有了自己的世界文化遗产,同时也会更近一步地促进土家族文化旅游的开发。
二、土家族文化习俗
土家族的自称有“贝锦卡”“密基卡”和“毕兹卡”等,是本地人的意思,为巴人后代。从地域分布上看,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土家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支独立语言。茅古斯、摆手舞、打溜子、咚咚奎、硬气功、吊脚楼(走马转角楼)、织锦(西兰卡普)、粘贴画、社巴节、黑神会(庙会)等这些都是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具特色的土家族文化。
在饮食文化方面,从口味上来看,酸、辣、腊最能代表土家特色。土家族还有土家服饰、哭嫁等民俗文化,有土家刺绣、雕刻等工艺文化,和扑灰碗、麝针、拔火罐等医药文化。
这些都是具有民族特色且适合大众参与的活动,因此旅游业可对此进行开发利用,将这些原生素材进行加工创作,形成旅游文化产品,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寻根问祖等需求。
三、土家族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旅游开发是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重要的渠道和方式,随着旅游业的开发,大批外来旅游者涌入,使得原先很多几乎被遗忘或抛弃的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重新得到重视。但是旅游是跨文化的全球化的活动,它势必会带来文化的碰撞、冲突,甚至会给当地居民带来不良的“示范效应”。土家族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旅游和文化间的冲突,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土家族文化的汉化
以恩施州土家族为例,土家族以前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后来,随着大量汉、苗、侗等其他民族的迁入,土家族文化逐渐被汉化。产生了以自愿借取和强迫借取两种方式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变迁。比如,随着汉文化对土家族文化的渗透,土家族很多习俗都逐渐丧失,很多独特习性都只有在节日、婚娶、丧葬等活动中才能看到。再如像吊脚楼这种土家族极具民族特色的居民建筑,以前一般都采用木头作柱,但后来因为汉族建筑的影响,人们改为用砖石砌筑或泥土夯筑做墙,屋顶则用瓦片,已丧失了吊脚楼的原味。
(二)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破坏
土家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消失、濒危、变异、衰退几种状态,形势十分严峻。民间工艺中具有较高民族辨识度和工艺水平的技艺都已消失,特别是传统上不外传的绝技、绝活等消失的情况更为严重。土家语也处于濒危状态,它曾是土家族得以确认的主要标志。
(三)土家文化的不正当商品化
传统的民间习俗和庆典活动是在传统特定的时间、传统特定的地点,按照传统规定的内容和方式举行的。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为了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很多民族活动逐渐商品化,它们已不再遵循传统,而是只要旅游者需要,随时都可以搬上“舞台”,甚至为了迎合旅游者的需求,有些活动在举办方式、形式和内容上也发生了改变。
(四)土家饮食缺乏地方特色,土特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低
恩施和湘西都有数量众多的土家餐馆,但基本上是分散经营,缺乏特色。大多数餐馆经营的主打产品是土家腊味系列,但是并不能集中性地向游客全方位展示土家风味菜和风味小吃。
土特产品是旅游商品的重要来源,能反映该地区的民族文化特征。从数量上来看,目前土家族所开发的土特产品种丰富、种类繁多,但从质的方面来看,部分产品缺乏文化内涵,外包装简单,品质不高,独特性和稀有性不足,缺乏个性,且价格不够合理。
四、土家族文化开发旅游的对策
(一)树立保护和开发少数民族文化的正确观念
利用“土司遗址”申遗成功的机会,宣传和树立“根”的概念。独具特色的民间民族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根”。要切实保护和开发好土家族文化,就必须突出特有的文化传统,突出特有的民俗风情,突出基于特有的文化传统而形成的特有的思想习惯、审美观念、精神追求和道德风俗等,坚持土家族人生活本来的样子。因此对于土家族文化的保护可采取动态的生活化、开放式的保护方式,在居民现实生活中让其自然流溢。
(二)民族文化保护村建设
为配合国家的美丽乡村建设,让旅游者能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土家族文化,可选取优势明显、自然景观突出、土家风情浓郁的1~2个土家村落成立保护村。不管是外部总体建筑风格还是房屋内生产生活用具等都应能体现土家族特色。村中可设置小型展览馆,里面一方面可陈列土家特有的工具、器物和生活用品等,另一方面可悬挂历代名人在书、画、诗词歌赋中所涉及过的展现本地风情的作品。其次还可针对游客,设置参与性、娱乐性、互动性强,节目构思独特,文化内涵丰富的民族风情表演节目,吸引旅游者积极参与。随着“土司遗址”的申遗成功,比如位于恩施州咸丰县的唐崖土司皇城遗址就可建立成展示土家族历史和文化的民俗文化村。
(三)形成旅游文化产业
旅游产业的六要素包括“食住行游购娱”,我们就需要从这几个方面来着手建设。首先进行土家族饮食文化产业的开发。比如号称“土家饮食三绝”的土腊肉、咂酒和罐罐茶,都已经过现代加工走向市场,创立了品牌,提高了知名度和美誉度。另外,将土家特色饮食进行集中规划建设和集中宣传,力争打造一批如“掉渣烧饼”等知名品牌,在一定范围内形成良好的口碑,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其次开发具有土家族特色旅游的周边产品。如涵盖具有土家民族特色工艺、图案、色彩等因素的印染、扎花、木雕、挑花、剪纸、彩扎、织锦等民族工艺品。将民间工艺作为一项产业来开发,让原始的手工艺品走出传统的圈子,在保持本民族文化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对生产工具、制作工艺、原材料进行改进,实现规模化生产,开发出各种品种、各种档次的系列旅游产品,以适应不同层次的需求。
(四)收集整理土家族文化资料
一个民族文化的生命在于传承。而要保证这种文化的连续性、独特性、系统性和原真性,民族文化相关资料的重新整理和编辑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土家族大辞典》的编撰出版,就是为了规范统一土家族字词的读音、释义,使本民族和非本民族的更多人能够理解土家族语言文字。
其次就要加大对土家族文化的研究,抢救性的整理和发掘相关古籍、古曲、古艺,保证文化内容的完整与丰富。比如恩施三岔“还愿”仪式,里面包含很多巫文化和傩文化特色,对于我们认识人类的早期宗教信仰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然而,由于外部环境变化,人为的影响,“还愿”仪式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其表演形式、形态都从原本的祭祀仪式转向娱乐性的表演。这就需要政府重视起来,号召专家学者对其进行研究,保护这一土家民俗的继续发展。最后还可以建立各类博物馆,通过这种方式来保存古老文化记忆。比如在恩施州出现的一些私人博物馆和专题博物馆,就有效地保护了如刺绣、服饰、雕花家具、竹编等民间工艺品。
(五)合理开发节庆旅游
利用节庆旅游可以增强旅游吸引力,扩大民族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且增强当地的认可度。土家族节日种类丰富,一年十二个月,每个月都有可开发的节日。除了传统节日清明节、重阳节、端午节、寒食节以外,还有过赶年、牛王节、七巧节、社日、花朝节、女儿会、迎春等。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土家族的这些节日,举办一系列文化节日活动。
[1]王平.论民族文化与旅游结合——以恩施州生态文化旅游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
[2]向延振.把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成为旅游产业优势——以张家界市土家族文化的开发利用为例[J].湖南社会科学,2002,(02).
[3]邢淑芳.对构建唐崖土司皇城民俗文化村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9).
[4]黄柏权.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保护政策[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
[5]王友富,刘聪.试论旅游业发展对民族地区旅游目的地的影响——以云南省为个案[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05).
[6]袁正新.张家界土家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J],2006,(03).
[7]刘世权.绿色恩施州,土家风情园——略论恩施民间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04).
[8]吴国华.开发土家族文化旅游资源浅析[J].湖湘论坛,2003,(01).
邓芳,女,湖北咸宁人,普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F590.3
A
1008-4428(2015)08-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