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辽芭的发展看《红色娘子军》对中国芭蕾的影响

2014-12-31段妃

艺术研究 2014年4期

段妃

摘 要: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首演至今50年,这部根植于广大观众心中的民族芭蕾舞剧经久不衰,它影响了中国民族芭蕾舞剧的发展之路,在其影响下辽宁芭蕾舞团对中国原创芭蕾舞剧做出突出贡献。从民族舞剧的创作过程中,古典芭蕾足尖与民族舞蹈动作结合,进行表现、提取、运用;从中国文化、中国味道、中国韵律的角度,剖析民族芭蕾的特点,试图推动中国芭蕾民族化的发展。

关键词:《红色娘子军》 中国芭蕾 民族舞剧 芭蕾民族化

1964年9月,在周总理的直接关怀领导下,由李承祥、王锡贤、蒋祖慧编导的中国革命历史题材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问世。历经五代“琼花”扮演者的塑造、演绎,经历了时代洗礼的《红色娘子军》,从革命样板回归到艺术创作本身,从成为强制推行的“四人帮”工具到以“剧”为中心的艺术复兴,从具有时代烙印的角色塑造模仿到个体个性的女性意识的“琼花”表现,《红色娘子军》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50年来依然保持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无论经历了怎样的社会变迁,作为中国第一部民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红”遍全国得以保存和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20世纪的舞蹈经典巨作,得到了世界芭蕾舞台的赞誉,更对中国芭蕾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作为中国五大专业芭蕾舞团之一的辽宁芭蕾舞团前身——辽宁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团为响应号召,也积极参与学习演出《红色娘子军》。本着“演出‘样板戏,一句台词、一个台步、一束灯光、一个道具,甚至人物身上的一块补丁都不能变动,否则就是‘破坏革命样板戏”①的精神,《红色娘子军》由辽宁芭蕾舞团上演,在中国北方的土地上传播开来。

1981年,辽宁芭蕾舞团正式成立,由辽宁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团与辽宁乐团合并,成为当时中国第三个专业芭蕾表演团体。“这个年轻的芭蕾舞表演团体,以建团方向明确,艺术创新有胆略而著称,并以丰富的古典芭蕾、现代芭蕾、外国作品和自己的创作为观众服务。他们不仅活跃在中国东北地区,而且率先以辽宁表演团体名义跨过黄河,走向全中国”。②

作为中国芭蕾地方院团的一面旗帜,辽芭人实行 “一体两翼”模式,以抓民族舞剧创作,推动芭蕾事业和建团特色为“一体”,以人才培养和经济创收为“两翼”支持和支撑辽芭的艺术产业运营;坚持西方艺术与民族文化相结合,把芭蕾艺术与民族审美相结合。他们一边继承经典,排演芭蕾舞剧,一边坚持发展民族文化,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芭蕾舞剧作品。民族芭蕾舞剧在辽宁芭蕾舞团得到升华和发展,并结成累累硕果,吕萌、焦洋等一批在国内外芭蕾届具有影响力的演员阵容屹立于舞台。他们在历届重要的国际芭蕾舞比赛中荣获大奖,为中国芭蕾创造着辉煌。从舞蹈发展的大视角看,辽芭的发展深受《红色娘子军》的影响。

一、中西经典传承之路

继承经典是为了更好地吸收精华。《红色娘子军》作为新中国成立后,芭蕾艺术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道路的中国芭蕾艺术里程碑式的作品,在辽芭传承发扬,生根开花,时至今日,《红》剧第二场:“红军”,经常作为辽宁芭蕾舞团出访交流的作品之一。同时,辽宁芭蕾舞团还重视古典芭蕾的传承,以排演世界经典芭蕾舞剧作为与国际芭蕾接轨的直接方法,使演员全面掌握古典芭蕾的技术技巧和表演能力,先后排演了世界著名芭蕾舞剧《天鹅湖》、《海盗》、《无益的谨慎》、《四季》、《胡桃夹子》、《灰姑娘》等,并邀请了俄罗斯的瓦洛加和舞美设计家阿鲁秋诺夫来团排新版芭蕾舞剧《天鹅湖》;法国专家杰克奎丽妮·格拉维埃,导演:让保尔·格拉维埃,导演助理:詹姆斯·阿玛,前来指导和排练《吉赛尔》,《睡美人》和《雷蒙达》、《拿波里》三幕;俄罗斯玛琳斯基剧院的总编导沃斯达里·索夫彼德、俄罗斯基洛夫芭蕾舞团的导演斯毕姬娜·娜达丽亚,前来复排了古典芭蕾舞剧《海盗》,使演员们对不同流派的古典芭蕾风格有了更深层面的理解,在表演和演出水准有了质的飞跃。

2013年底,辽芭排演的俄罗斯芭蕾巨匠格里戈罗维奇的经典交响芭蕾舞剧《斯巴达克》亮相国家大剧院,更显示了辽宁芭蕾舞团的国际水准。近80名演员和近百名演奏人员参与演出,成为辽芭历史上参演人数最多的芭蕾舞剧。这部舞剧气势宏大,舞蹈语言精炼丰富,对男舞者的要求非常高。辽芭40多位高大的男演员充分体现出剧中英雄形象的庄严与震撼。主角吕萌在《斯巴达克》中首次扮演反派角色,表现出丰满的人物性格;焦洋则在男子独舞中尽显阳刚之美。此次选择排演《斯巴达克》,不仅是辽芭的主要演员具备国际一流水平,而且群舞演员阵容整齐强大,真正展示了辽芭的新风貌。

辽芭既传承中国芭蕾经典《红色娘子军》,又传承古典芭蕾精华,为中国芭蕾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使中国芭蕾作为一个外来的独立舞种,立于中国舞台上,推动了整个中国舞蹈的发展。辽芭的发展也再次证明,民族的是世界的,世界的也是民族的这一文化规律。

二、民族舞剧探索之路

作为具有艺术创新价值的《红色娘子军》是芭蕾民族化创作的成功范例,引领了中国芭蕾的发展方向。受其影响,辽芭迈开了创作民族风格舞剧的步伐,以发展民族芭蕾事业,积极创编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芭蕾舞剧,把打造自己的品牌文化做为建团目标和方向。

上世纪80年代正是舞蹈艺术界复苏的时期,政府的支持,艺术环境的宽松,编导长期的积累,都给了编者创作上的良好氛围。1982年,团长张护立,编导阿力、初培林,受《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的启发,选择家喻户晓的中国民间爱情故事,创作公演了建团后的第一个民族中型芭蕾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梁祝》把古典芭蕾足尖动作与民族舞蹈的表现技巧揉合起来,是中国芭蕾民族化风格上的一种尝试。次年编导重新结构,发展为三幕四场大型舞剧,1983年在沈阳首演。舞剧在舞蹈、音乐、舞美、服装、灯光方面都非常和谐统一,剧中大胆运用古典舞的“扇子”、“圆场”和戏曲传统手法等中国味道,结合芭蕾的特点与技术进行编创。《梁祝》的上演,引发了艺术界关于“芭蕾民族化”的研讨和社会各界、中外观众、著名媒体,国家领导人给予的高度评价及肯定。《梁祝》在探索运用芭蕾艺术形式,创作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舞剧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之后原创芭蕾舞剧《嘎达梅林》、《孔雀胆》问世,形成了辽芭的创作生态环境,坚定了人以中国民族风格演绎芭蕾独特审美的信心。

1996年,辽宁芭蕾舞团打破传统,采取了公开向社会征集剧本的创作模式,采用李宝群的舞剧《二泉映月》剧本,并把舞剧《二泉映月》搬上了舞台。《二泉映月》从剧情、音乐、舞美、人物、内容、形式上,经过前后十年,三次大修改和雕琢,“十年磨一戏”的严谨艺术观和精品意识使该剧走入艺术市场后被观众所喜爱,并荣获2005-2006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五个一工程”奖等重要奖项。

面临国内外竞争激烈演出市场,辽宁芭蕾舞团把握国际芭蕾趋势动态和观众需求,策划商业演出,占据国外市场,传播民族芭蕾,辽芭与德国斯图加特芭蕾经纪公司实施了国际合作,联合制作了现代芭蕾舞剧《末代皇帝》。该剧赴欧洲巡回演出圆满成功,他们精湛的表演技艺得到国外同行和观众的一致认可和称道,为中国芭蕾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贡献。

辽宁芭蕾舞团,不断以独特的中国风格演绎着《梁祝》、《嘎达梅林》、《孔雀胆》、《二泉映月》、《末代皇帝》、《牡丹仙子》、《辽河·摇篮曲》、《四季之歌》等民族化芭蕾作品。这正是在《红色娘子军》促进和引领下,以辽芭为代表的各专业院团相继创编了许多优秀的民族舞剧,在原创舞剧创作上对于中国芭蕾学派的建设形成有力支撑,探索了“中国的芭蕾”之路。

三、人才培养建设之路

当年《红色娘子军》的艺术形象吸引很多人喜欢芭蕾、从事芭蕾,甚至为芭蕾艺术献身,壮大了芭蕾表演创作的队伍,涌现了一代又一代的好演员。从辽宁芭蕾舞团人才培养实践看,首先,注意保留骨干,让保留剧目得以传承。其次,注重与国际的科学教学、前沿研究接轨,先后派送演员前往国内外深造、参赛,并聘请外国舞蹈专家来团授课,排练、交流合作。使演员、学生开阔视野,掌握先进的芭蕾技艺。第三,重视借鉴国外经验,于1994年8月,成立“辽宁芭蕾舞团芭蕾舞蹈学校”,从根本上解决了人才流失制约发展的现象。2002年始,辽宁芭蕾舞团分别与法国里昂高等音乐舞蹈学院、辽宁师范大学合作成立了法国里昂高等音乐舞蹈学院辽宁芭蕾舞团分校和大学本科班,使学校在可持续发展中稳步前进。目前辽宁芭蕾舞团芭蕾舞蹈学校不仅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中等专业芭蕾人才培养基地,也成为进入大学校门的阶梯。

高标准,严要求的教学理念,使一批优秀人才在2000年以来的国内外舞蹈大赛上脱颖而出、屡创佳绩。在CCTV电视舞蹈大赛中,演员吕萌、焦洋、郑宇、刘茜,分获第二、三、四、五届芭蕾舞金奖,实现了辽芭CCTV四连冠。2002年,焦洋获日本名古屋第四届国际芭蕾舞比赛金奖;吕萌夺得瓦尔纳第二十届国际芭蕾舞比赛,少年组最高奖“瓦尔纳特设大奖”。焦洋获第七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青年组一等奖;2005-2008年间, 郑宇获“第五届赫尔辛基国际芭蕾舞比赛”青年组第二名(一等奖空缺)、奥地利维也纳国际舞蹈比赛芭蕾舞青年组金奖、瓦尔纳第23届国际芭蕾舞比赛金奖。 “以团带校”不仅硕果累累,而且学校以每年几百万的办学效益,支撑着辽芭的艺术创作,为辽宁芭蕾舞团的发展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辽芭人知道,要想使西方艺术真正为我所用,必须有中国自己芭蕾舞剧精品,必须建立中国自己的芭蕾学派,必须培养中国自己的芭蕾人才,只有这样,中国的芭蕾才能有更为广阔的舞台,才有中国审美、中国文化、中国风格。只有这样,中国芭蕾才有未来和希望。

今天的辽芭在当年《红色娘子军》的感召影响下,从逐渐具备民族舞剧的创作基础,领会了芭蕾舞剧的创作意义,到独立进行民族化舞剧的创作,成为地方专业芭蕾表演团体成功的典范,这一路承载着几代领导、几代教育家、几代编导、几代演员共同的记忆、梦想和信念。

结语

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历史的角度看今天中国芭蕾的发展,《红色娘子军》功不可没。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今后中国芭蕾发展过程中,《红色娘子军》仍将继续引领经典之路,对实现中国的芭蕾梦,对民族化芭蕾的发展,对中国的原创舞剧事业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注释:

①邓力群,马洪,武衡.当代中国舞蹈[M].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出版,1993.

②邓力群,马洪,武衡.当代中国舞蹈[M].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出版,1993.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