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系契约提高企业交易性能的机理研究

2014-12-31李应

商业研究 2014年12期

李应

摘要:本文通过整理和辨析关系契约规范、关系资本、专用性投资等相关理论及其关系,构建了关系契约规范治理提高企业交易性能的理论模型和假设,并对此进行了大样本实证研究。实证检验结果验证了包括关系资本对于关系契约规范影响交易性能的中介作用等8个研究假设,但有关有形专用性资产的两个研究假设未能获得支持。

关键词:关系契约; 契约规范; 关系治理; 关系资本; 交易性能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关系契约理论是由法学家麦克内尔(Macneil)提出的。随着契约签订和执行环境的复杂化,以及关系契约理论本身的不断发展,该理论对契约理论和实践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新制度经济学家威廉姆森(Williamson)直接将麦克内尔(Macneil)的关系契约理论引入交易治理机制,认为以企业网络为代表的混合性组织的治理机制是长期契约或关系契约[1]。在经济学领域,对于关系契约的治理机制有两种主要观点,即基于经济理性算计的重复博弈方法和基于有限经济理性的关系治理方法。前者可以看做是关系契约的交易成本解释。例如,克莱因(Klein)等人利用重复博弈理论发展出“声誉”等自我实施机制,揭示了关系契约本质特征;贝克尔(Baker)等[2-3]借鉴哈特(Hart)等[4]的产权理论研究关系契约环境下的激励问题,将关系契约和激励机制联合起来,研究治理结构对关系契约的影响以及最优关系契约的设计。这些研究都是通过重复博弈建模关系契约的自执行条件并分析自执行公式成立的边界条件来获得关于专用性投资、产权等治理的启示,可以看做是关系契约治理的正式制度方面。而后者是结合了新经济社会学的核心理论,即嵌入性理论(Embeddedness)来分析的。该理论认为任何经济行为都会受到其所嵌入的制度和人际关系的影响,社会性因素在经济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该观点与关系契约的理论出发点具有极大的关联性,所以用经济社会学的关系治理方法来研究关系契约成为自然的选择。在嵌入性视角之下,关系契约在组织治理中的实质内容和作用机制是关系规范,包括协商、交流、团结、柔性、公平等,强调非正式制度的治理作用。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二者被割裂开来,甚至认为二者互相排斥。尽管也有很多文献研究正式的契约治理和非正式的关系治理在企业治理中的互补作用,但也没有真正将二者融合,这不利于发挥关系治理的功效。从单方面来看,基于重复博弈的理性分析,规划过于理想化,未考虑到签约人有限的预见能力、可能的决策失误,所以对现实现象的解释力不强;而基于经济社会学的关系规范治理,实践方面难以界定,绩效难以评估,容易流于空泛。可见,关系契约实践研究需要融合其正式制度属性和非正式制度属性。实际上,回溯关系契约的法学渊源,诉求其法学理论基础,我们就可能在关系契约理论框架下,融合关系契约治理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这也是本文的理论出发点。

二、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一)关系契约提高交易性能的理论研究框架

本文的理论出发点和目标是:在关系契约的理论框架下,基于重复博弈的动态性视角,真正融合关系契约治理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属性,使其达到更高的治理功效。

依据麦克内尔(Macneil)的理论,契约的基本分类是:分立性契约(discrete contract)和关系契约(relational contract)[5]。分立性契约将签约时点从签约前后的关系中抽离出来;而关系契约强调签约过程的完整性和交易关系的连续性,强调签约后由于契约执行条件的变动而产生的重新谈判等适应性治理,从而降低违约可能性及履约总成本。

关系契约规范是认识、理解和评价关系契约价值的重要工具[6]。关系契约强调的规范包括:契约团结、关系维持、关系冲突的协调、互惠性、灵活性等,特别强调契约团结和契约公平。而在实践中,关系契约规范与一些社会认同的过程和道德规范相对应。社会过程包括社会交往、信息交流等,社会规范包括信任、团结、相互性等。

现代的交易更加充满不确定性,契约过程需要连续性治理。关系契约提供了调整规范,为签约后的治理提供空间,使得契约得以执行。契约调整的依据或正当性基础就在于缔约人之间的动态性关系,而这种动态性关系正对应了关系资本这一经济社会学重要概念。信任等关系契约规范一方面通过作用于专用性资产影响治理机制,更重要的是通过关系契约治理而获得的关系资本直接决定博弈均衡。如图1所示,关系契约规范的实施创造或增加了关系资本,关系资本又进一步促进其它有形专用性投资的增加,它们共同提高了关系契约的自我执行能力,并促进双方交易关系的持续与重复。

(二)关系契约治理内涵及其对企业间交易性能的影响

如前所述,关系契约的价值体现于关系契约规范,所以符合关系契约规范的契约实践就是关系契约治理。在关系契约实践方面,目前经济和管理领域对关系契约的研究有一种偏向,即认为关系契约仅仅是一种“非正式的安排”[3,7]。很多研究在概念范畴上将关系契约治理等同于关系治理,这不但不利于理解关系契约理论的全貌,更不利于关系契约实践,使得治理绩效难以评估,容易流于空泛。事实上,关系治理只是在嵌入性视角之下研究关系契约,属于关系契约研究的一个方面。

若要真正发挥关系契约实践价值,必须融合正式治理和非正式治理两方面。结合的基础在于关系契约的法理依据。在契约法方面,关系契约理论影响并成为实定法的一部分。首先,关系契约规范对应的价值在更高的规则层面影响了契约立法;其次,关系契约的柔性规范在实定法中得以体现,开放性条款如“按需购买”、“尽最大努力”等被契约实定法所接受;另外,诸如“合作”、“公正”之类的术语广泛出现在契约实定法条文中。藉此,我们完全可以将正式治理和非正式治理在关系契约法框架内融合起来。这需要我们将契约过程作为有机联系的整体,以关系契约规范为指导进行签约前、签约当时和签约后的一系列正式和非正式治理,具体包括:签约前加强协商、联合计划;在契约条款中增加柔性条款和附随条款,为事后关系治理留有空间;签约后契约再谈判及适应性调整等。endprint

在关系治理影响交易性能方面,以及关系治理结合正式契约(如前所述,二者并未真正融合)对交易性能的影响方面,已有大量研究证明了关系契约提高交易性能的作用。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a: 符合关系契约规范的契约实践促进了契约执行力的提高。

假设1b: 符合关系契约规范的契约实践促进了企业间长期关系的开展。

(三)关系资本内涵及其构建途径分析

关于关系资本的定义目前并没有一致的标准。Kale等人研究战略联盟内的关系资本,将其定义为联盟间紧密互动下产生的相互信任、尊重及友谊[8]。也有学者认为关系资本核心不仅包括信任,而且包括共同行动和透明度等[9-10]。结合已有文献,我们认为关系资本是由相互信任、互惠承诺、合作交流、共同行动等维度组成。

关系资本的建立是有条件的。Kale等认为关系资本是在伙伴间的持续互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并且依赖有效的途径。本文认为,通过实施以关系契约规范及其价值为指导的契约治理,可以创造或增加关系资本。以团结、公平为指导的契约行为,可以使双方从交易中获得共赢,并期待交易的重复,而持久的关系或重复的交易,则可使双方获得信任资本。在签约过程中,双方积极参与契约条款的协商、谈判,充分尊重并考虑对方的意见和建议,使得阻碍契约执行的隐患尽量消除于契约订立时。当双方都致力于关系持久性努力时,将增加双方对未来交易的一致预期,从而在信息共享、风险控制方面采取更积极、开放的态度。例如,在契约中增加如“按需供应”、“尽最大努力” 等柔性和附随条款,不仅可为事后关系治理留有空间,同时也为“社会政策、公法规定、道德规范等社会命题进入合同关系预留了切口”。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 符合关系契约规范的契约实践增加了企业间的关系资本。

(四)关系契约、关系资本及交易性能间的关系

关系资本被普遍认为是企业提高在联盟中绩效的关键要素。Collins等认为关系资本能促进合作伙伴间隐性知识的转移[9]。Carmeli等研究表明关系资本是组织间合作研发创新的关键要素[10]。联盟成员间的相互信任能够消除组织间合作的冲突,最小化监督成本和控制成本[8]。联盟成员在共同行动过程中促进知识创新,提升合作绩效。Roy等认为关系资本对合资企业的业绩具有正面作用[11]。

在网络经济的竞争环境下,企业更加注重与战略伙伴的合作,以整合外部资源、增强整体竞争力。表现在企业间的契约实践中,企业不仅仅关注单次交易的执行情况和满意度,而且更加注重对持久交易关系的影响。通过契约前的交流、谈判,契约订立条款中设置柔性条款及契约执行中的关系治理,企业在达到提高契约执行效率的同时获得了比直接利润更宝贵的资产,即关系资本。而企业间拥有的关系资本越多,其合作的超额利润越大,大大提高了交易性能。结合上节的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a:关系资本促进了契约执行力的提高。

假设3b:关系资本促进了企业间长期关系的开展。

假设4a:关系资本在关系契约提高契约执行力中具有中介作用。

假设4b:关系资本在关系契约促进企业间长期关系建立中具有中介作用。

(五)专用性投资影响因素及其对交易性能的影响

资产专用性(Asset Specificity)广泛存在于现代交易中,至少可以划分为场地专用性、设备专用性、人力资源专用性以及特定用途资产。本质上,关系资本也是一种专用性资产,而且我们认为关系资本应该作为一类双边(或多边)投资的无形专用资产与其它有形专用性资产相区别。以下除特别说明外,所提到的专用性投资特指有形专用性投资。

Dyer 指出合作中各方在人力资源、地点以及设备等专用性投资方面产生的 “关系租”能够创造超额利润[12]。Madhok则讨论了专用性资产对引导和实现合作具有的潜在协同效应[13]。厂商特定的投资表明了合作愿望与维护双方关系的承诺。专用性投资的作用包括:提高产品差异化、较低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创造超额利润等。HP、丰田等企业发展中,对供应商的投资和长久伙伴关系的维护即是有力证明。

专用性投资具有两面性,除了具有极高价值外,另一面在于当资产用于某项交易的专用性越高时,其用于其它交易上的价值就越低。由此引出了资产专用性的“套牢”问题,即交易关系中,一方当事人利用专用性资产的“锁定”效应,对另一方实施要挟或剥削。当投资方意识到这个问题时,他会谨慎的选择专用性投资,由此造成专用性资产投资不足。治理专用性投资不足的方式,除了纵向一体化的传统思路,更多的企业选择通过建立企业联盟间的基于长期互利信任的关系资本。Hwang的研究表明,专用性资产投资方担心受压榨的心理,在信任达到一定阙值时,与信任水平呈指数级下降趋势[14]。共同行动有利于参与者及时获取与交易相关的信息[15],提高侦查交易对方机会主义行为的能力,并可增强专用性资产投资方控制专用性投资被用于最恰当用途免受对方机会主义行为侵害的能力,从而提高投资积极性。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5: 关系资本增加了地点、实物等有形专用性资产的投入。

假设6a:有形专用性资产促进了契约执行力的提高。

假设6b:有形专用性资产促进了企业间长期关系的开展。

(六)理论模型

基于以上所构建的关系契约规范、关系资本和专用性资产对交易性能影响的理论研究框架和研究假设,得出如图2所示的理论模型。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收集

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所需数据。调查样本主要取自全国范围内工业企业,以及华东地区工商、运输及邮电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等类型。调查对象主要是负责企业间合作关系的中高层管理者(包括总经理、副总经理、部门经理、总工程师、技术经理、项目经理等)。调查问卷发放主要采用纸质邮寄和电子邮件邮寄方式,也有少量现场发放(包括到企业发放和在授课班向MBA学员发放)。本次调研共向143家企业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55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51%。问卷测量均采用李克特7分(Likert-7)量表设计。endprint

(二)变量测量

1.关系契约规范。依据麦克内尔(Macneil)的理论,研究中设定关系契约的三个维度为:柔性、团结和参与。3个一阶潜变量分别设置3个测量变量,从模型识别来看,符合三指标法则[16],模型可识别。

2.关系资本。依据前文阐述,关系资本包括三个维度:信任、透明度和共同行动。3个一阶潜变量分别设置2-3个测量变量,从模型识别来看,符合两指标或三指标法则,模型可识别。

3.专用性投资。设置3个测量变量,测量题项参考了Bercovitz的研究[17]。

4.交易性能。从契约执行力和长期关系两个方面分别进行测量。因为只有两个初阶因子,这里不考虑构建二阶因子。两个一阶潜变量分别设置3-4个测量变量。

(三)信度和效度分析

本文对概念建构(量表)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检验的分析工具是SPSS180和AMOS180软件。在信度检验方面,关系契约规范、关系资本、专用性投资、契约执行力、长期关系各变量量表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84、082、070、084和089,均达到或超过07的可接受值,表明测量具有较好的信度。在效度检验方面, 由于本研究所使用问卷项目设置基于系统的文献参考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此外,海尔(Hair)等人认为一个足够大的因素载荷,如07,即可代表题项具有良好的聚敛效度,而且一般认为社会科学研究方面量表的因素载荷都不会太高,建议大于055即可表示良好[16]。本研究中因子分析的结果显示,各题项的因子载荷系数均高于055的基本要求,因此具有较好的聚敛效度。

由于关系契约规范、关系资本是二阶因子,需要进行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首先分别对关系契约规范和关系资本构建二阶因子测量模型,然后用数据对其拟合性和参数进行检验。两个测量模型的拟合度统计量如表1所示,表明拟合程度可以接受(达到良好)。此外,从参数估计结果的报表数据得知,两个测量模型的所有参数值均达到显著,二阶因子的标准化回归系数最小是074,最大是093。基于以上分析, 关系契约规范和关系资本的二阶测量模型拟合度和效度检验结果都较好。根据前面的理论分析,本研究中二阶因子的构建目的主要在于理论表达上,即便于在构念上完整表达理念。而在模型简效性方面,只有在初阶因子大于3或更多时,高阶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简效性优点才可凸显[16],而本研究中构成二阶因子的维度只有3,所以从这方面来说,二阶和一阶因素分析模型属于等值模型。

四、假设检验与结果分析

为获得对前述假设的验证结果,依据前述理论建立初始结构模型。初始结构模型中没有考虑自变量关系契约规范对因变量交易性能的直接作用,关系契约规范完全通过关系资本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交易性能。为探索拟合度更优的模型,需要考虑部分中介作用的比较模型。当在初始结构模型基础上增加关系契约规范对交易性能的直接作用路径后(分别增加契约规范对契约执行力和长期关系的路径),得到比较模型。

遵循结构方程建模原则,经过模型界定、模型识别、在AMOS建立模型后(是在测量模型基础上增加结构模型而设定的全模型),用所收集并经处理后的数据分别对初始模型和比较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和模型拟合分析。初始理论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标和参数如表2所示。卡方自由度比为208,达到小于3的临界值[16],GFI接近大于09的标准,而CFI和IFI分别达到了大于09的标准,RMSEA达到小于08的标准[16]。从拟合指标看,只有GFI没有达到界限,但考虑到模型的复杂性和社会性问题研究受测量本质的特性、外在干扰与测量误差、甚至于构念本质的形成性与反映性争议的影响[16],模型的拟合性还是较好的。再看比较模型(部分中介模型),综合来看,其拟合指标略差于初始模型,同时该模型拟合结果显示,新增的两条路径的路径系数在p<005的水平上没有达到显著性。经过模型比较,初始理论模型是最佳匹配模型。此外,在已验证关系契约规范对交易性能显著作用(即支持假设1a,假设1b)的基础上,我们证实了关系资本对于关系契约规范和执行力的完全中介作用(即支持假设4a),以及关系资本对于关系契约规范和长期关系的完全中介作用(即支持假设4b)。

从上文叙述和表2可以看出,文中8个假设均通过了实证检验, 结构方程模型的各个路径系数在p<0001的水平上达到显著。具体分析结果如下:(1)关系契约规范促进了交易性能的提高。符合关系契约规范的契约实践能够提高企业间契约执行力,促进长期关系的形成。(2)关系契约规范能够促进关系资本的形成。(3)关系资本对企业交易性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关系资本的数量和质量的增加直接促进了契约执行力的提高和长期关系的形成。(4)关系契约规范对于交易性能的作用是通过关系资本的中介作用而产生的。(5)关系资本促进了有形专用性投资的增加。(6)增加有形专用性资产对提升企业契约执行力和长期关系的作用在p<005的水平上没有达到显著,假设6a、6b没有获得支持。

五、结论

本文研究了关系契约对企业间交易性能的作用及其作用机理,以255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对所建立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拟合,检验相关假设,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符合关系契约规范的契约实践对关系资本的建立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关系资本可显著提升企业交易性能。(2)通过中介检验,证实关系契约规范提高交易性能的作用机理,即关系资本中介了关系契约规范对交易性能的作用。(3)研究证实了关系资本对有形专用性资产投资的促进作用,但有形专用性资产投资提高企业交易性能的作用没有得到显著性验证。

本文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对比已有文献,特别是经济和管理学领域对关系契约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回归关系契约的法理基础,对关系契约的理论范畴进行了合理的扩展,即关系契约治理不完全等同于非正式的关系治理,关系契约是以关系契约规范为指导的正式治理和非正式治理的融合。这一概念内涵的扩展提高了关系契约理论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其次,通过关系资本中介作用的实证检验,不仅阐明了关系契约的作用机理,明晰了关系资本的获得路径,更将现有文献中关系契约、关系治理和关系资本等概念予以区别,并在基于关系契约的理论框架下使其得以统合。endprint

本研究的一个较意外的结论是关于有形专用性资产的,即有形专用性资产提高交易性能的假设没有得到统计支持。这说明关系资本通过专用性资产的中介效果来提高交易性能的间接作用没有得到统计支持。专用性资产,特别是有形专用性资产生来具有两面性,除了其基于抵押产生的信任外,还有专用性造成的“单边锁定”效应。而解决“套牢”问题,外部需要有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和健全的法制环境,内部需要双方之间积极的关系治理。这两方面在我国当前都是有待发展的,从而造成投资不足和专用性资产作用弱化现象。而另一方面,企业联盟间更加注重基于双边互动的、具有双边锁定效应的无形关系专用资本,这也是有形专用性资产提高交易性能的假设未能通过检验的一个可能原因。

参考文献:

[1] Williamson O E. The lens of contract: private ordering[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2,92(2):438-443.

[2] Baker G., Gibbons R, Murphy K J. Relational Contract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2,117: 39-83.

[3] Baker G, Gibbons R, Murphy K J. Strategic alliances: Bridges between “islands of conscious power” [J].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 2008, 22(2):146-163.

[4] Hart O, Moore J. Foundations of Incomplete Contract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9, 66:115-138.

[5] Macneil I R. Relational Contract Theory: Challenges and Queries[J].Northwest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 2000,94:877-907.

[6] 孙良国.关系契约理论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7] Malcomson J M. Relational incentive contracts. R. Gibbons, J. Roberts, eds. The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Economics[M].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2:1014-1065.

[8] Kale P, Singh H, Perlmutter H. Learning and protection of proprietary assets in strategic alliances: Building relational capital[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21(3):217-237.

[9] Collins J D, Hitt M A. Leveraging tacit knowledge in alliances: The importance of using relational capabilities to build and leverage relational capital[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6, 23(3):147-167.

[10]Carmeli A, Azeroual B. How relational capital and knowledge combination capability enhance the performance of work units in a high technology industry[J].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2009, 3(1):85-103.

[11]Roy J P.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 partner selection and performance: the role of the host country legal enivronment[D].Toronto:York University, 2005.

[12]Dyer J H. Effective Interfirm Collaboration: How Firms Minimize Transaction Costs and Maximize Transaction Valu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35-556.

[13]Madhok A, Talbnan S B. Resources. Transactions and Rents:Managing Value Through Interfirm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s[J].Organization Science, 1998, 9(3):326-339.

[14]Hwang P. Asset specificity and the fear of exploit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2006, 60(4):423-438.

[15]Subramani M R, N.Venkatraman. Safeguarding investments in asymmetric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 Theory and evidence[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3,46(1): 46-62.

[16]邱皓政, 林碧芳. 结构方程模型的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17]Bercovitz J, Jap S D, J.A. Nickerson. The antecedents and performance implications of cooperative exchange norms[J].Organization Science, 2006,17(6):724-740.endprint

本研究的一个较意外的结论是关于有形专用性资产的,即有形专用性资产提高交易性能的假设没有得到统计支持。这说明关系资本通过专用性资产的中介效果来提高交易性能的间接作用没有得到统计支持。专用性资产,特别是有形专用性资产生来具有两面性,除了其基于抵押产生的信任外,还有专用性造成的“单边锁定”效应。而解决“套牢”问题,外部需要有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和健全的法制环境,内部需要双方之间积极的关系治理。这两方面在我国当前都是有待发展的,从而造成投资不足和专用性资产作用弱化现象。而另一方面,企业联盟间更加注重基于双边互动的、具有双边锁定效应的无形关系专用资本,这也是有形专用性资产提高交易性能的假设未能通过检验的一个可能原因。

参考文献:

[1] Williamson O E. The lens of contract: private ordering[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2,92(2):438-443.

[2] Baker G., Gibbons R, Murphy K J. Relational Contract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2,117: 39-83.

[3] Baker G, Gibbons R, Murphy K J. Strategic alliances: Bridges between “islands of conscious power” [J].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 2008, 22(2):146-163.

[4] Hart O, Moore J. Foundations of Incomplete Contract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9, 66:115-138.

[5] Macneil I R. Relational Contract Theory: Challenges and Queries[J].Northwest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 2000,94:877-907.

[6] 孙良国.关系契约理论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7] Malcomson J M. Relational incentive contracts. R. Gibbons, J. Roberts, eds. The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Economics[M].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2:1014-1065.

[8] Kale P, Singh H, Perlmutter H. Learning and protection of proprietary assets in strategic alliances: Building relational capital[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21(3):217-237.

[9] Collins J D, Hitt M A. Leveraging tacit knowledge in alliances: The importance of using relational capabilities to build and leverage relational capital[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6, 23(3):147-167.

[10]Carmeli A, Azeroual B. How relational capital and knowledge combination capability enhance the performance of work units in a high technology industry[J].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2009, 3(1):85-103.

[11]Roy J P.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 partner selection and performance: the role of the host country legal enivronment[D].Toronto:York University, 2005.

[12]Dyer J H. Effective Interfirm Collaboration: How Firms Minimize Transaction Costs and Maximize Transaction Valu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35-556.

[13]Madhok A, Talbnan S B. Resources. Transactions and Rents:Managing Value Through Interfirm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s[J].Organization Science, 1998, 9(3):326-339.

[14]Hwang P. Asset specificity and the fear of exploit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2006, 60(4):423-438.

[15]Subramani M R, N.Venkatraman. Safeguarding investments in asymmetric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 Theory and evidence[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3,46(1): 46-62.

[16]邱皓政, 林碧芳. 结构方程模型的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17]Bercovitz J, Jap S D, J.A. Nickerson. The antecedents and performance implications of cooperative exchange norms[J].Organization Science, 2006,17(6):724-740.endprint

本研究的一个较意外的结论是关于有形专用性资产的,即有形专用性资产提高交易性能的假设没有得到统计支持。这说明关系资本通过专用性资产的中介效果来提高交易性能的间接作用没有得到统计支持。专用性资产,特别是有形专用性资产生来具有两面性,除了其基于抵押产生的信任外,还有专用性造成的“单边锁定”效应。而解决“套牢”问题,外部需要有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和健全的法制环境,内部需要双方之间积极的关系治理。这两方面在我国当前都是有待发展的,从而造成投资不足和专用性资产作用弱化现象。而另一方面,企业联盟间更加注重基于双边互动的、具有双边锁定效应的无形关系专用资本,这也是有形专用性资产提高交易性能的假设未能通过检验的一个可能原因。

参考文献:

[1] Williamson O E. The lens of contract: private ordering[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2,92(2):438-443.

[2] Baker G., Gibbons R, Murphy K J. Relational Contract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2,117: 39-83.

[3] Baker G, Gibbons R, Murphy K J. Strategic alliances: Bridges between “islands of conscious power” [J].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 2008, 22(2):146-163.

[4] Hart O, Moore J. Foundations of Incomplete Contract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9, 66:115-138.

[5] Macneil I R. Relational Contract Theory: Challenges and Queries[J].Northwest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 2000,94:877-907.

[6] 孙良国.关系契约理论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7] Malcomson J M. Relational incentive contracts. R. Gibbons, J. Roberts, eds. The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Economics[M].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2:1014-1065.

[8] Kale P, Singh H, Perlmutter H. Learning and protection of proprietary assets in strategic alliances: Building relational capital[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21(3):217-237.

[9] Collins J D, Hitt M A. Leveraging tacit knowledge in alliances: The importance of using relational capabilities to build and leverage relational capital[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6, 23(3):147-167.

[10]Carmeli A, Azeroual B. How relational capital and knowledge combination capability enhance the performance of work units in a high technology industry[J].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2009, 3(1):85-103.

[11]Roy J P.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 partner selection and performance: the role of the host country legal enivronment[D].Toronto:York University, 2005.

[12]Dyer J H. Effective Interfirm Collaboration: How Firms Minimize Transaction Costs and Maximize Transaction Valu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35-556.

[13]Madhok A, Talbnan S B. Resources. Transactions and Rents:Managing Value Through Interfirm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s[J].Organization Science, 1998, 9(3):326-339.

[14]Hwang P. Asset specificity and the fear of exploit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2006, 60(4):423-438.

[15]Subramani M R, N.Venkatraman. Safeguarding investments in asymmetric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 Theory and evidence[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3,46(1): 46-62.

[16]邱皓政, 林碧芳. 结构方程模型的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17]Bercovitz J, Jap S D, J.A. Nickerson. The antecedents and performance implications of cooperative exchange norms[J].Organization Science, 2006,17(6):724-74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