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等级考试为契机 促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2014-12-31王素云沈虹
王素云 沈虹
摘要:针对各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该文分析了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正负两方面的影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应不断改进教学思路和方法,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环境,使得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和谐发展,互相促进。
关键词:等级考试;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35-8483-02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ational Computer RankExamination,简称NCRE)是经过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察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以应用能力为主,划分等级,分别考核,为人员择业、人才流动提供其计算机应用知识与能力水平的证明[1]。全国及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考试科目有:Visual Basic语言程序设计、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Delphi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随着当今社会对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普遍认可,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必备的证书之一。
1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以我校为例,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育主要在大一完成,非计算机专业要完成两门公共课程的学习。一是第一学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为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内容,二是第二学期的《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课程内容为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的内容。由于新生生源层次水平不同,造成计算机基础的差异较大,而且在计算机已经大量普及的情况下,大多数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这给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授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主要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即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践即在机房上机完成相关实验操作。很多学生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课前没有提前预习,学习的连贯性较差,而且理论课和上机课分开进行,导致课堂学习与课后操作练习脱节。计算机等级考试是对理论和实践的综合考查,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不仅使得学生理论知识得到了提高,而且强化了计算机应用能力,克服了在学习计算机时重理论轻实践或重实践轻理论的问题。但是随着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深入开展,很多学校将计算机等级考试与学位挂钩,导致学生以“拿证”为目的,为考试而学习,偏离了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
2 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2.1 正面导向
1) 加强课程建设,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考试,对计算机教学质量有了量化的指标,统一了评价的尺度,有利于在同一评价尺度下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2]。等级考试既起到了规范计算机基础教学、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又确立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地位,将计算机基础课程纳入到学校公共基础课的范畴,对其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建设。等级考试的通过率从某一方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效果,激励教师投入到课程建设中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通过对历年等级考试真题的分析总结,使得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对各章要点烂熟于心,教学中深入浅出,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内容了解的更加透彻。
2) 促进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积极性
对于学生而言,计算机的学习不仅仅只是枯燥的理论知识,而且伴随大量的实践上机操作。上机时,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任务,提交实验作业,并且在课后撰写实验报告。实验课上,教师通过相关软件讲解部分上机内容,克服了传统上课的一些不足,由任课老师采用提问、学生演示并上传操作结果等方式对实验效果进行综合考核,课堂效果好,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计算机等级考试大都包含上机考试,为了考核通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仅认真的学习课程理论内容,也重视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对实践教学也起到促进作用。
2.2负面影响
作为教育工作者,一方面我们充分肯定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一些负面影响。教学是全方位的,如果仅仅将等级考试通过率作为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唯一评价标准,未免过于片面。长此下去,教师迫于等级考试的压力,教学内容紧紧围绕计算机等级考试,对不考或少考的章节直接跳过不讲,课后进行大量的题海战术训练,容易将计算机基础教育演变成应试教育,背离了教学的初衷[3]。同样的,学生为应付考试,把取得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作为学习目标,却不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就不具备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难题的能力。
3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法
为全面提高计算机的教学水平,妥善处理教学和考试的关系,使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发挥应用的作用,可从以下几方面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1) 调整教学内容,使之与等级考试大纲匹配
由于很多院校规定是否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与学位挂钩,通过率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但往往结果并不乐观。原因之一是教材与大纲差异较大,学生抓不住重点,考试复习不到位,再加上考前缺少必要的考试辅导,导致很多同学成绩不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我们进一步研究全国或江苏省的二级考试大纲,相应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引入适当的等级考试真题,让学生明白各章的主要考试内容和考核方式,以促进江苏省和全国的二级考试通过率的提高。
2) 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应用辅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丰富网络教学资源,提供课件、实验素材、实验视频、在线测试等方式。学校的网络平台可提供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学进度等下载,并且可进行在线答疑。提供近几年等级考试的笔试和上机题目的试题解析和答案,并且制作部分上机实验操作视频演示,使得学生对等级考试能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在等级考试前夕,配套相应的辅导答疑。
教学中,利用机房现有环境,借助极域软件上机操作演示,分发上传、电子点名等功能全方位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单元测试、在线测试和期中考试等方式使得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并且及时调整。
3) 改革考试形式,建立多样化考核机制
现有课程考核机制基本采取理论闭卷的方式,考试内容多为概念、语法等基础知识。这种考核方式忽视了对学习过程及实践教学的考核,使得对学生能力的考核过于片面,导致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缺乏兴趣和动力。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采用的是无纸化方式考试,江苏省的计算机等级考试采取先理论、后上机的考核方式,两者对上机操作都有要求。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需要建立多样化课程考核机制。
多样化考核,是指多种形式的综合。如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上机实验完成情况、上机测验和考试等,还可以通过期中考试检查、实验过程考察、上机实验演示等方式进行考核。
由于计算机等级考试涉及到理论和上机两部分内容,考核中应采取理论考和机考相结合的方式。譬如我校的期中考试,就采取考试系统随机出题的方式,全面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和上机操作的掌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主要由平时和期末两大部分构成,平时成绩的评定主要由学生考勤、作业、上机实验、随堂测验和期中考试给出,期末考试分理论考试与操作考试两部分,一般在机房完成,正逐步尝试考试系统无纸化考试。
4) 加强实践操作能力,增加课程设计环节
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从根本上讲更注重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计算机的实践操作,把书本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来。因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可以调整实验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要求,在实验的基础上,增加技能性的训练。可以在学期末的一周时间里,安排课程设计实践环节。“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利用自己一学期所学知识,独立完成一个“系统”的设计。给学生拟订一些课程设计的题目,设计并实现一个小型数据库系统,例如教学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结束后由学生演示给老师看,并提交课程设计报告和相关文件,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内容融会贯通,增强实际动手能力。
4 结束语
在“以人为本”的宗旨下,教学要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如何既保证教学效果,提高等级考试通过率,又能学到知识,锻炼实践操作能力,需要教育工作者付出不断的努力和积极的探索,使得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全国计算机等级考[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8917.htm,2012-10-10.
[2] 刘敏昆,李莉.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教学的导向[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6).
[3] 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教学的导向[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