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农村信息服务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农村居民需求
2014-12-31李静
李 静
1 研究背景及目的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信息化工作的大力推进,陕西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为参与主体多、建设速度快,一个覆盖城乡的信息服务网络正在全面形成。然而农村信息服务站的全面建成,农家书屋、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的遍地开花以及涉农网站、手机短信、热线电话、报刊及电视等多种服务手段的启用,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居民的生活,信息助农的效益在农村生活中也并没有显著呈现。为何信息服务方的信息不能发挥效用?当前农村信息服务的瓶颈如何打破?课题组通过对农村居民信息需求的调查以及对涉农信息服务机构工作现状的系统梳理,力求发现当前陕西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措施。
2 研究方法及调研基本情况
本研究基于对陕西省10 个地市百余个村庄以及82 家涉农信息服务机构的问卷调查,以及8 个地市21 个村庄的实地访谈。问卷调查在2013 年1- 3 月进行,陕西理工学院的100 名在校大学生经过专门培训后,承担了该次调查表的发放和回收工作。实地访谈采用开放式问答方式,由课题组成员与农村居民面对面交流完成。在调研农村居民需求方面,课题组设计书面调查问卷及典型村庄访谈提纲各1 份。而在调研陕西省各类涉农信息服务机构时,因考虑到不同机构性质及服务重点的差异,课题组设计了3 套调查问卷,分别适用于基层图书馆、农家书屋以及其它涉农信息服务机构。以上调查旨在了解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农村居民信息需求及信息行为;二是农村居民对各类信息服务的了解及利用情况;三是涉农信息服务机构人员构成、涉农服务设施配备情况、涉农服务的主要方式以及工作人员对农村居民信息需求类型的主观判断等。各类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别见表1、表2、表3。
表1 农村居民信息需求受访者基本情况
表2 受访涉农信息服务机构基本情况
表3 接受访谈的典型村庄基本情况
3 陕西农村信息服务现状分析
3.1 农村居民信息需求丰富多元,但信息机构提供的信息以农技为主
了解用户信息需求类型是有效开展信息服务工作的基础。在被访的82 家涉农信息服务机构中,81.3%的工作人员认为农村居民最需要“技术信息”;其余依次是“种什么、养什么信息”(57.8%),“农产品和农资价格信息”(57.8%),“政策信息”(53.1%),“农产品加工信息”(46.9% ),“科技信息”(45.3% )以及“农产品运输信息”(35.9%)等,只有不到三成的受访者认为农村居民还需要“子女教育信息”(29.7%)和“文化生活信息”(20.3%)。但在对农村居民的调查中,67.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最需要生活信息,其次才是农业信息(55.8%),而且他们对新闻及农村社会新鲜事的信息需求(47.3%)也超过了职业技术培训(34.1%);同时,两成以上的农村居民还希望获得娱乐消遣信息(22.3%)。由此可见,陕西农村居民的非农信息需求超过了农技信息需求,这一点也在课题组与农村居民面对面的访谈中得到证实。当问及“如果有可能,您最想学什么”时,电脑、驾驶、缝纫、烹饪、医护、建筑等非农技术受到他们的更多青睐。同时由于农村存在大量留守儿童,不少农村居民也非常注重子女教育问题,希望政府能为农村的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及学习参考用书。然而通过以上数据对比不难发现,在现有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中,由于固有的传统思维,信息供给方主观地为农村居民需求贴上了“农”字标签,忽略了他们作为社会人的一些基本需求(如医疗保健、子女教育和个人发展等),因此在信息服务方向和内容上,只注重农技服务而忽略其它,就出现了信息供求不能有效对接的尴尬局面。
3.2 农村居民对信息质量要求高,但信息机构对信息加工不足
不仅在需求类型上信息服务机构不能有效满足农村居民的多方面需求,即使在专门的农技服务方面也难令用户满意。访谈记录表明,目前对农技信息需求最大的群体是种养殖大户,他们比普通农户信息意识更高、信息查询能力和理解力更强。但是,由于农技信息分布的分散性以及缺少信息服务方的有效干预,致使他们在利用信息时面临种种难题。例如宝鸡市陈仓区慕仪镇的种植大户表示最需要种植技术信息,但发现经筛选后能用得上的较少;安康市汉阴县小街村的种养大户最关注科学的种养方法,但苦于信息滞后无针对性;华县赤水镇的养殖大户最需要家禽的养殖技术和市场信息,但不知道去哪儿找信息;渭南市白水县雷村乡的苹果种植大户最关注苹果品种来源、病虫害防治以及市场供求等信息,但无法准确辨识网络信息的真实与虚假。另外,部分贫困户也希望通过掌握农技信息以增产增收,但是他们普遍表示,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他们既不会选择也看不明白。总之,不同的农村居民都从各自的实际出发,表达了他们对信息服务机构的期待:种养大户期待信息服务机构提供准确及时实用的深层次信息;贫困户则希望信息服务机构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普及农技知识,但遗憾的是,这些需求都未能引起相关涉农信息服务机构的关注与重视。这种现象不仅表现在本次调研的样本中,课题组随后的网络调研还发现,陕西其它涉农信息机构的服务质量也不尽如人意。以陕西省农业厅主办的陕西农业信息网为例[1],在其面向公众的22 个子栏目中,只有“价格动态”和“农村供求信息”这两个栏目是真正面向农村居民,可以满足他们发布农产品信息和查询农产品价格的需要,而其他栏目主要是各地农业新闻以及省内各农技部门对自身工作的宣传,真正面向农村实际、帮助农村居民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信息却微乎其微。在该网站友情链接的其它18 家农业专用网站中,内容设置也多是行业新闻以及各地动态,即使设有诸如“果业服务”、“畜牧兽医”、“植物保护”、“农技推广”等栏目,但这些栏目的信息均是按照发布时间排序,而且没有其它辅助检索途径,这就意味着用户想要查询某类作物的种植或者某种禽畜的养殖技术,只有逐次浏览。实用信息少、信息质量差、检索途径单一、信息服务工作流于表面的现象在陕西农村信息服务中普遍存在。
3.3 农村居民信息获取渠道众多,但基层信息服务机构最受青睐
本次调查显示,在获取日常信息的渠道上,78.5%的农村居民首选看电视,但利用手机和网络等新媒体获取信息已经超越了其它渠道,分别跃居第二位和第三位(见图1)。近七成的农村居民认为在获取新闻资讯和提供娱乐消遣等方面,手机和上网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图1 陕西农村居民获取信息的渠道
然而,本次问卷调查的另一组数据显示,农村居民受制于自身文化素质、害怕假信息以及不会查找所需信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遇到生产或生活中的难题时,农村居民首先是求助亲朋好友(61.5% ),其次是咨询基层政府(33.1%)和农业部门(25.9%)。课题组的实地访谈数据也表明,农村居民平时联系最多的涉农信息服务机构就是村委会和镇政府(42.9%),他们认为村委会提供了较多的农业信息和农业技术。汉中市城固县崔家山镇草坝村的一位村能人表示,当他对网络信息拿不准时,就会去当地政府部门咨询。除此之外,种养殖大户和村能人还经常联系农业局/畜牧兽医局(33.2%)以及农技服务站/果树研究所/庄稼医院(28.7%)等;而普通农户更倾向于从粮油站、种子站、农药站等农资门市部获取相关信息。由此可见,尽管在选择信息服务机构上,种养大户和普通农户的选择略有不同,但无疑农村基层信息服务机构最受农村居民青睐。不过,由于受到经费不足、从业人员数量少且素质偏低等因素的影响,这些信息服务机构在满足农村居民相关信息需求方面大多力不从心。本次调研表明,在认为“当前工作条件和设备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的25 家信息机构中,有21 家是基层信息服务组织,其中9 家办公室没有电脑,14 家电脑尚未联网。不仅设施不到位,工作人员的信息素质也不容乐观。在没有接受过电脑培训的27 位信息机构从业人员中,有18 位是村干部或农资服务站的工作人员。
3.4 农村居民阅读习惯难养成,农家书屋、村图书室受冷遇
截至2012 年末,陕西省已经实现农家书屋在所有行政村的全覆盖,但是此次调研发现农家书屋在各村镇普遍遇冷。在问及“您听过或知道的信息服务方式”时,手机短信服务(73.2%)和上网(71.4%)名列第一、二位,农村信息服务站排名第三(37.0%),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30.5%)和农技推广(22.3%)分列第四、第五位,而农家书屋的知晓率最低,仅为20.8%,这一比例与国家的大力投入极不相称。另外,即使知道本村有农家书屋,农村居民也很少去利用。在本次调研的7 家农家书屋中,有6 家农家书屋的管理员反映每天来农家书屋的人数均在5 人以下,有4 家在2012 年借出的图书均不到200 册。农家书屋境遇尴尬固然有书屋管理员不到位、图书更新不及时以及村干部不重视等诸多客观原因,但是农村居民无阅读习惯更是问题症结之所在。在实地走访的21 个村庄中,农村居民平时的消遣基本是闲聊、打牌或者看电视,很少有人将读书看报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4 改善陕西农村信息服务的措施
4.1 构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一站式检索
针对当前陕西农村信息服务内容单一、无法满足农村居民多方面需求的现状,应借鉴“天津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公共平台”(即津农网)[2]构建模式,由陕西省主管农业及农业信息化的部门牵头,广泛联合省内各类涉农信息服务机构,协同向农村居民提供所需的多种信息服务,努力改变当前信息内容相同现象。陕西省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模式见图2。
该平台的主要特点是基于用户需求分析,按照信息类型设置一级栏目及各子栏目。比如在“医疗计生”一级栏目下,可分别设置“办事指南”、“健康保健”、“用药知识”及“疾病防控”等子栏目,便于用户按需查询。在信息接收端,该平台设计了两级服务模式:一是信息直接入户模式,通过方便友好的检索界面让家有电脑、智能手机的农村居民直接通过互联网查询相关信息;二是增设农村信息服务专员,由他们利用农村信息服务站和现代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培训的联网电脑以及信息屏等设备,辅助农村中的贫困户或文化水平较低者获取共享平台的信息。
图2 陕西省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模式
4.2 对农技信息重点加工,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一直以来,信息用户细分的理念主要应用在为城市居民服务的实践中,个性化信息服务也作为一种高端服务被国内外一些发展较好的图书馆或者信息服务机构所采用。但是事实上,在广大的农村更应该将信息服务建立在用户细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农村居民开展不同的信息服务项目,为他们提供真正用得上的信息。以农技信息为例,信息服务机构应根据种养大户和贫困户的不同信息需求实行差异化服务策略。种养大户最渴求准确及时实用的深层次信息,信息服务机构就应该深入农村,在充分了解当地各种养大户具体情况基础上,根据其种养品种实行多种形式的信息跟踪服务:一是由信息服务人员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科教光盘、科研院所等渠道进行该品种从生长周期至加工销售全过程信息的搜集、筛选、整序,并在充分核实其真实性和对当地的适应性后及时发布给农村居民;二是给种养大户发送便民联系卡,在卡上标注与其产业结构相匹配的农技专家及政府工作人员的联系方式,方便农村居民有技术方面的困难时及时咨询;三是开展面向种养大户的信息素质培训,教会他们查询信息和辨析信息真假的能力。而对希望获取简单易懂农技信息的贫困户,信息服务机构应尽量将相关信息制作成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资料或图文并茂的宣传册传递到他们手中,还可以联系农技专家为其农业生产进行现场指导。
4.3 多措并举,改善基层信息服务机构的软硬件建设
基层信息服务组织是农村居民联系最密切的机构,为了充分发挥其作用,应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努力争取经费为村级信息服务机构配备现代信息设备,如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等,并落实每年的网络使用费。(2)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培训设备,不仅为党员,更为本村有相关信息需求的其他农村居民提供播放科技光盘、查询网络信息等便利服务。(3)培训村级信息服务人员。目前陕西省在培训农村信息服务站信息员及农家书屋管理员方面做得较好,但忽视了农村居民联系频率更高的村镇干部及农资门市部的商贩。建议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将这两类人员也纳入信息培训对象,对其进行农业技术知识、计算机使用技术以及信息加工技术的专门培训。另外,考虑到大多数村干部工作任务琐碎繁杂,建议应广泛吸纳农村中退休的教师、放假回家的大学生等参与到信息服务的行列中来,多方面弥补工作人员不足的缺憾;同时为激发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建议各高校把开展农村信息服务作为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之一,将其列入大学生课外学分的范畴。
4.4 对农家书屋和图书室进行特色化改造,激发农村居民的阅读兴趣
虽然农村居民的阅读习惯无法在短期内养成,但国家花大力气投资的农家书屋已在广大农村遍地开花。欲破解农家书屋有书没人读的困境,建议对其进行特色化改造[3]:(1)调整服务对象,变“普遍服务”为“重点服务”。在农家书屋建成的初级阶段,由于后续资金有限、农民需求不大,因此应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首先在农村寻求那些最有阅读愿望的群体,如有学习任务的中小学生、有子女教育任务的学生家长以及渴望科技致富的普通村民,以他们作为目标用户;(2)配置特色资源,开展特色服务。在确定了主要用户群之后,农家书屋的管理者就可以根据用户需求,按照农家书屋工程小组的目录进行特色资源的采选、开展特色服务,努力打造独树一帜的特色书屋。例如,在留守儿童比重较高的村镇,应重点采购少儿类读物以及中小学教学参考资料,满足农村儿童自我阅读和学习的需要;而在一些农技需求突出的村镇,应以满足农民的生产信息需求为主要目标,通过举办讲座、播放科教视频以及开展有奖知识竞赛等多种举措将看书读书与知识学习结合起来,把农家书屋打造成农技知识培训基地;(3)设置特色书屋管理专员,即根据农家书屋的特色方向配备合适的管理员。比如在以服务于农村少儿为特色的农家书屋,可考虑由有责任心的退休教师或大学生村官兼任管理员,并注意吸纳社会志愿者。而在那些以服务于农业科技发展为特色的农家书屋,最好由当地村委、农村团干、科技示范户等担任管理员,以便农家书屋能和上级农业服务部门开展有效沟通,联系农技专家。
5 结语
农村居民需求分析是开展农村信息服务工作的基础,希望各类涉农信息服务机构能够转变观念,从当地农村居民信息需求的特点和诉求实际出发,在信息服务中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努力提高农村居民的信息满意度,进而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
[1] 陕西农业网[EB/OL].[2013- 08- 05].http://www.sxny.gov.cn/sites/MainSite/.
[2] 天津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公共平台[EB/OL]. [2013-08- 16].http://www.tjjnw.cn/.
[3] 李静.农家书屋特色化发展路径之探析——从全覆盖到可持续的战略转向[J]. 新世纪图书馆,2013(7):87-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