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理念下的智能街区图书馆服务*
2014-12-31黄远慧
黄远慧
智慧城市是时下城市建设及城市管理领域的一个热点关键词。IBM 定义“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一种新型策略,即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其管辖的环境、公共事业、城市服务、本地产业发展中,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地方政府在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职能的过程中的相关活动和需求,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环境[1]。
2012 年12 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建设的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在此背景下,智慧城市的建设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已有100 多个地区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镇)。《中国智慧城市(镇)建设行动纲要(建议案)》 明确提出:通过5 年左右的努力,争取在国内发展100个智慧城市(镇)、200 个智慧城区建设示范区。2013 年8 月5 日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2013 年国家智慧城市试点103 个。
1 智慧城市建设理念
目前我国一些地方政府所推行的智慧城市建设,是指在现代化城市发展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行使政府各种管理职能,通过以有线互联网、无线宽带网、物联网等网络多样化组合为基础,采用云计算等集成技术,推动建设以智慧产业、智慧人文、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惠民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智慧城市建设通过各种城市管理、服务系统将智能化融入城市住宅、交通出行、文化教育、卫生健康、安全保卫和娱乐等各个要素之中,以此来实现智慧城市的价值观:更智慧的城市,更美好的生活。市民通过所在城市的泛在技术和无所不在的服务而获得相关信息和服务,并可进行参与式的管理。城市全面感知的物联、五网合一的充分整合、以人为本的激励创新、智能融合的协同运作[2],这四大要素构成了智慧城市的主要特征。
1.1 城市全面感知的物联
智慧城市的管理需要先将城市公共设施物联成网,通过摄像机(IP Cam)、无线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网等技术,实现对城市管理各方面监测和全面感知。物联网是智慧城市的基础建设之一,可以说,没有实现透彻感知的物物相连,就不可能使城市“智慧”起来。泛在的感知设备与智能化分析系统相结合,可对城市公共设施的所有状态变化进行识别、感知,并及时对数据进行融合、分析和处理,促进城市管理各系统的敏感反应和高效运作。
1.2 五网合一的充分整合
进入千家万户及各机构场所的有线光纤宽带,以及3G 或者是WIFI 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作为“神经网络”为智慧城市信息的全面联通、互动发挥着重要作用,为高速、无障碍的信息联通及应用提供了基础条件。五网合一以及物联网的充分整合极大地增强了智慧城市的信息感知、信息获取、信息实时分析、无障碍地提供智能服务的能力。
1.3 以人为本的激励创新
智慧城市的建设尤其注重塑造以人为本、市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开放创新空间,注重公共价值与独特价值的创造。从单纯的“看”“读”“用”转变为用户参与创造建设,汇聚公众智慧,不断推动用户创新,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的基础建设和基本理念使创新不再是实验室的科研人员的专有职责,用户的自由自主体验推动创新的产生,并且更贴近市民所需所想。
1.4 智能融合的协同运作
智慧城市的数据运行“大脑”基于云计算平台,通过智能融合技术的应用,实现对跨地域、跨行业和跨职能部门的大数据的存储、计算与分析,并将特定的知识应用到特定的行业和场景,更好地支持决策和行动。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平台使得城市管理中所有应用系统能够实现高效的协作,彰显个人的参与和用户的力量。
2 智能街区图书馆
2.1 智能街区图书馆的产生
随着城镇化高速发展,城市规模日益扩大,传统的社区图书馆建设及其所提供的服务已经难以满足日益扩张的社区文化建设的需求。在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需求和城市居民文化需求不断扩大的形势下,智能街区图书馆(又称“街区24 小时自助图书馆”)应运而生。
智能街区图书馆突破了传统图书馆馆舍建筑的功能局限,不需要提供大面积的存储及阅读服务空间,也不需要配备馆员,只需要借助物联网技术,即可提供图书馆的借阅服务。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里的创新科技应用和新型基础设施,智能街区图书馆可实现图书馆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是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设施,提升现代城市文化内涵和文明形象。
2.2 智能街区图书馆服务模式
目前,智能街区图书馆主要有两种服务模式,分别为“房子式”和“铁盒子式”。
“房子式”是设立在社区(街区)的自助图书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内设图书、书架、阅览桌椅、图书自助借还设备等,同时配有自动检测设备、监控视频、门禁系统、报警系统等辅助设备,属于“微型图书馆”。读者可以凭读者证通过门禁系统,进入区域内选书、阅读和自助借还图书。“铁盒子式”即街区图书馆ATM(也称“图书自助服务站”),布点可深入社区的每个角落,为读者提供便捷的借还书服务。街区图书馆ATM 是一个带操作面板、外形类似书柜的设备,设备与图书馆业务系统相连,读者可凭读者证通过该设备借还图书,设备通过机械将读者要借阅的图书送出,将归还的图书及时自动上架。
据粗略统计,大多数智能街区图书馆采用的是“铁盒子式”即图书馆ATM 的模式提供服务。国内智能街区图书馆最多的城市是深圳,共有162 个;北京102 个,位居第二;武汉除了街头的25 个自助图书馆,地铁站内还有21 个[3]。
2.3 智能街区图书馆应用的智能技术
目前运行中的自助图书馆主要有两种技术手段:一种是高频、超高频的RFID 自助图书馆系统,如深圳、武汉、宁波等地图书馆所采用的;另外一种则是自助借还机条码+EM 充消磁条的自助图书馆,如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的自助服务模式。而自助图书馆并不等于智能图书馆。智能街区图书馆之所以称为智能,必定有其所具备的智慧和能力。智能图书馆是利用智能技术管理图书并提供服务的图书馆,是高新技术与图书馆建筑艺术的有机统一。因此,笔者在本文提及的“智能图书馆”是指采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无人值守、自助服务的街区图书馆。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者认为:物联网是将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的网络[4]。物联网技术是智慧城市实现全面感知的关键,同时大大促进智能街区图书馆的实现和发展。物联网的泛在宽带互联,提供了智能街区图书馆与总馆图书管理系统的无延时的联通;无线射频识别RFID、无线传感技术,以及身份识别技术、卡识别技术、网络摄像机等为智能街区图书馆的无人值守自助服务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
智能街区图书馆更多采用的是RFID 智能图书馆管理系统,除了提供自助办证外,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SIP/NCIP 协议与图书馆现有管理系统进行无缝链接;内置电子标签的图书及智能门禁能保证未办理借阅手续的图书不能被带出;多角度的视频监控设备可以监控图书馆周围的安保环境。而智能街区图书馆不论是“房子式”还是“铁盒子式”,都需要具备这些高新技术的运用,才能提供借还图书的基础服务。
2.4 智能街区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2.4.1 基础服务功能
目前国内智能街区图书馆的基础服务功能包括办证、借书、还书、查询、检索、预约、续借等。其中,身份证识别技术、卡片识别技术、信息写入功能、货币识别功能以及安保视频功能使自助办证服务得以实现。
自助办证、自助借阅无疑是用户“自主参与”的最好体验过程。在传统图书馆里,读者必须亲自到图书馆办理借书证,甚至有的图书馆还对读者办证有着诸多限制,如加设各种身份、金额、办证时间等门槛。智能街区图书馆部分打破或者完全打破了这些规定,图书馆办证门槛大为降低,甚至有的图书馆免押金办证借书,使图书馆公平免费的服务理念得以实现。
表1 部分城市智能街区图书馆办证规定
2.4.2 服务功能的延伸——支持数字资源服务
传统借阅图书模式在智慧文化应用中发生改变,街区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借书还书,开始支持数字资源服务。受数据库商许可协议限制,数字资源服务一般局限在本馆馆舍内,有的图书馆也能为本馆读者提供基于读者认证的远程访问服务,如深圳市的智能街区图书馆ATM 的检索终端可以下载电子书;武汉智能图书馆ATM 能提供本馆服务IP范围的WIFI 服务,读者通过武汉图书馆读者证认证后,可以获取WIFI 信号,免费浏览或下载武汉图书馆的馆藏数字资源,将自己的手机或者IPAD 变成身边的“移动图书馆”,检索终端通过电子信息系统与武汉市图书馆相连,市民可就近查阅所需书籍在库情况、借阅信息,还能提供跨地区跨馆的馆藏检索功能,如果武汉本地区图书馆中没有所需书籍,检索系统还能扩展延伸,与北京大学等外地图书馆相连,远程查找书籍[5]。
3 智能街区图书馆服务与智慧城市建设关系
3.1 营造“智慧城市”宣传舆论氛围
智慧城市的理念提供了城市创新发展的新思路,开辟了认识城市、发展城市的新视角和新思维,传递了“智慧,让城市更宜居”的核心诉求。为了构建智慧城市,让城市以更加智慧的方式运行,政府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大“智慧城市”的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以人为本的理念使智慧城市不再是房地产开发商的营销口号,或者是政府一厢情愿的政绩工程行为,而是应该从市民的切身需求角度出发,让市民觉得“智慧”就在身边,与自己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目前一些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区域已经开始关注智慧城市这一理念在市民中的宣传推广活动,并通过展示“智慧城市体验实验室”、“智慧图书馆服务”等来吸引市民参与其中。智能街区图书馆服务既是“智慧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其率先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为市民提供便利有效的服务,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发挥积极的推广作用。
3.2 提升市民对智慧城市的科学素养
建设智慧城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不仅仅要进行基础建设,更需要对市民开展与“智慧”相关的科学素养培养工程。智慧城市的建设,首先需要得到市民的认知、认识和认可,并积极参与其中,只有参与其中,才有可能成为智能融合的一部分。智慧城市建设所运用的高科技或者新形态的互联网应用往往让普通市民一下子难以掌握,这样既无法令市民体会到智慧生活的美妙,也无法运用技术开发成果。因此,智慧城市建设与社区文化的互动活动,成为市民获取智慧城市相关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图书馆肩负着提升市民文化素养、信息素养的任务,市民通过对智能街区图书馆的充分体验,可以对“智慧城市”“智慧图书馆”有初步认知。因此,智能街区图书馆并不是徒有虚名的面子工程或者政绩工程,而是智慧文化服务应用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它推进了市民智慧城市知识普及化和信息服务均等化,提升了市民的科学素养。
3.3 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基于“开放、平等、免费”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是智慧城市的理念下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延伸,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更大限度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目前我国全面进入了建设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城市建设逐渐从经济主导型向更加综合全面的文明型和文化型城市转变”[6]。因此,提升公民素养,保障民众的基本公共文化权益,建设和谐社区和社会,已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2011 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提出:“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扩大,居民社区、工业区开始远离中心文化区域,读者使用公共图书馆服务难度加大。传统公共图书馆需要大量的空间、人员和运作成本,也很难做到24小时全天候服务。智能街区图书馆深入社区、24 小时的全天候服务以及便捷的借阅手续,大大降低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门槛。尤其是图书馆ATM 的广泛应用,只需10 平方米的占地面积即可运行,极大地节约了图书馆的运作成本,促进图书馆社区文化服务的深入,更好地实现了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4 问题与结论
近年来飞速发展的网络对传统阅读习惯产生较大冲击,但并没有减弱社区居民对纸质图书和图书馆的需求,传统阅读习惯的诸多优势和图书馆提供的文化氛围仍无法替代。在倡导“知本经济”的现代信息社会中,社区图书馆在提升国民素质、发挥社会教育作用等各个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视角下,智能街区图书馆的出现无疑是图书馆社区服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其不断进步不断完善的服务已经被称为“第三代图书馆”。
笔者从有关报道以及读者调查中获知,目前智能街区图书馆投入运行服务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服务系统不稳定,出错或者故障频出;选点布址不够合理,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是选择人流密集区还是基层社区仍有争议;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图书馆,不甘人后地匆忙启动智能街区图书馆服务项目,却由于准备不充分,无法实现图书的通借通还,造成“易借难还”,使读者无法享受到智能图书馆服务的便利。
智能街区图书馆作为传统图书馆的补充,将图书馆的社区文化服务功能延伸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图书馆应该将公平、均等的服务理念进一步融入城市规划之中,推动图书馆与民众的亲密接触,促进城市文化健康持续发展。
[1] 宋刚,邬伦.创新2.0 视野下的智慧城市[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8- 15.
[2] 陈柳钦.智慧城市:全球城市发展新热点[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 15.
[3] 自助借书 智能书屋打造书香之城[EB/OL].[2013-06- 30]. http://hb.sina.com.cn/news/magazine/2013-01- 26/160349471.html.
[4] 汪楠.商务智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12.
[5] 新自助图书馆更多新功能[EB/OL]. [2013- 06- 30].http://cjmp.cnhan.com/cjrb/html/2012- 08/30/content_5055743.htm.
[6]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3-06- 30].http://theory.people.com.cn/GB/16018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