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

2014-12-31魏后凯

前线 2014年12期
关键词:城镇化率市民化城镇化

魏后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呈现出一种加速推进的态势,从1996年到2013年,城镇化率年均推进速度达到1.37个百分点,是1978~1995年的2.1倍,是1950~1977年的5.5倍。截止到2013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已经达到7.31亿,城镇化率达到53.7%,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城镇化进程中的不协调因素

目前,中国城镇化推进速度虽快,但也表现出质量不高,存在不协调因素等问题。比如,城镇化跟市民化是分离的。一般来说,城镇化的过程是变农民为市民的过程,也就是市民化的过程。但中国城镇常住人口中农业转移人口占了相当比例,他们并未真正实现市民化,其市民化程度只有40%左右。

从城镇建设的角度看,中国城镇化建设存在着“五重五轻”现象:即重速度,轻质量;重建设,轻管理;重生产,轻生活;重经济,轻社会;重开发,轻保护。从推进方式来看,中国的城镇化是一种典型的粗放外延模式,人口、产业和各种要素迅速向城镇集中,虽然产生了巨大的集聚经济效益,但由于现行发展模式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扩张”特征,也消耗了大量资源能源。这种粗放外延的发展模式,带来了一系列的资源环境问题。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主要是城市经济的高增长。而这种高增长主要依靠资源的高消耗和废弃物的高排放来支撑。2010年中国GDP占世界的9.5%,而一次能源消费占20.3%,其中煤炭消费量占48.2%,水泥消费量占56.2%,钢铁消费量占44.9%,2009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已占世界的23.6%,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是世界平均的3.19倍。而不少城市开发区的高增长又主要是建立在土地的平面扩张基础上,很多开发区早期占地十到二十平方公里,后来土地面积不够,扩张到五十平方公里、一百平方公里,有些已经扩张到上千平方公里。按照这种发展方式,一个城市几千平方公里,一万平方公里,可能都会变成一个巨大的开发区。这样的增长不是靠提高单位土地的生产率,而是靠土地的平面扩张来支撑,这就是一种粗放的发展模式。此外,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城乡发展的不协调,城市内部空间分异的加剧,形成了典型的双重二元结构。由此可见,虽然近年来中国城镇化速度快,但是质量低,速度跟质量不匹配,这种缺乏质量的不完全城镇化,有学者称它为半城镇化。

从城镇化的趋势来看,目前中国的城镇化已经越过50%的拐点,进入重要的战略转型时期,未来的城镇化将由加速推进向减速推进转变。从中长期发展看,未来中国的城镇化率将保持在平均每年提高0.8到一个百分点左右。综合判断,到202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全国将进入中级城市型社会;到203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8%左右,预期在2033年前后,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70%,由此将结束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阶段。也就是说,从现在起到2033年,未来中国快速城镇化还有近二十年的发展空间。当然,这是一个逐步减速的空间,此后城镇化将进入一个缓慢稳步推进的后期阶段。

城镇化速度必须适中,要保持五个适度。

众所周知,城镇化是社会进步和现代化的标志。现在许多地区的管理者都强调以城镇化拉动投资,促进内需,但是单纯看到这一点是不够的。因为城镇化还能促进产业升级,促进创新,能够加快人力资本的积累,提高居民的收入,它具有一种综合效应,不单纯是拉动投资和刺激内需的问题。应该看到,目前不少地方有一种误区,就是把城镇化作为目标,而我们认为城镇化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而不能作为一种片面追求的目标。城镇化的速度太快或者太慢都是不好的,应该保持五个适度:

一是城镇化的速度应该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二是城镇化的速度应该与区域工业化的阶段相适应。三是城镇化的速度应该与城镇人口和就业的吸纳能力相适应。四是城镇化的速度应该与城镇公共设施的容量相适应,最后一点是城镇化的速度,应该与区域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

另外,城镇化水平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因为不同地区的条件不一样,发展阶段也有差异。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国未来城镇化的饱和度,也就是“天花板”可能在85%左右。据预测,205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有可能超过80%,将接近这个“天花板”。届时中国将基本完成城镇化,城乡结构将趋于稳定。

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未来中国应该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一点十八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已经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是中国一个特有的概念,有两点必须明确,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二是与传统城镇化相对应。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导向来看,它应该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就是人的城镇化,是一种人本型的城镇化,要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在这样的理念下,要改变过去那种要“地”不要“人”,要“人手”不要“人口”的城镇化的做法。

其次,就是要同步推进市民化。城镇化就是变农民为市民的过程,让农民只能以农民工的身份进入城市,不让他享受城市市民的同等待遇,这是不完全的城镇化。所以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要追求“平等、和谐、融合、共享”,尤其要关注新移民跟原居民之间的平等问题。

新型城镇化还应该是一种多元的发展模式,不同的地区,由于发展条件不一样,应该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从目前各地的实践来看,有三到四种模式,如重视节能降耗、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的集约型城镇化;重视生态环保和绿色发展的绿色城镇化;重视机会均等、成果共享的和谐型城镇化;重视城乡融合和一体化的城乡融合型城镇化等。当然,还要避免这样一个误区,即把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等同于新型城镇化。农村的新型社区,假如其生产生活方式没有改变,农民没有转变为城镇居民,那么它仍然是一个新农村。只有当农村的新型社区转变为城镇,转变为城市的社区,农民变为市民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城镇化。

推进城镇化要坚持四化同步,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融合。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不能以牺牲耕地、粮食和农业现代化为代价。要推进四化同步,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支撑,城镇化为工业化提供载体,农业现代化是基础和前提,信息化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提供手段。

城乡发展要实现差异化,有些地方提出要消灭农村,消灭农业,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推进城镇化绝不能以牺牲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为代价。城市的繁荣,也不能建立在农村衰落的基础上。城市跟乡村应该差异化发展,构筑一个协调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农村让城市更向往的目标。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

责任编辑:谭   丁

猜你喜欢

城镇化率市民化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我国城镇化率升至58.52%
2016年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41.2%
山东省奖励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出新招
陆铭:不能高估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义务教育城镇化率5年升至7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