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俄国开明专制产生的背景
2014-12-31孔繁蕴
孔繁蕴
[摘 要]18世纪,欧洲大陆出现了风行大半个欧洲达数十年之久的开明专制,这是西欧文明在东欧各国反映的结果。受到影响的俄国叶卡特琳娜二世实行的开明专制政策成为了东欧国家实行开明专制的典范。研究叶卡特琳娜二世实行开明专制的背景,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俄国开明专制的产生既避免了革命又吸收了欧洲各国的经验,为东欧的后进国迅速赶上先进国提供了历史借鉴。
[关键词]俄国;叶卡特琳娜二世;开明专制;背景
在俄国历史上,叶卡特琳娜二世(1762-1796在位)是除了彼得大帝以外第二个拥有“大帝”称号的君主。她统治俄国长达34年之久,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不同的改革措施,促使俄国打开了另外一扇大门。在此期间尤以“开明专制”远近闻名,被恩格斯称为“开明”政治的三大支柱之一。[1]叶卡特琳娜二世在执政之时能够实行开明专制的政策,与欧洲社会开明专制的潮流、法国启蒙思想对其个人的影响以及俄国的社会历史条件有极大的关系。
一、欧洲社会开明专制的潮流
“开明专制”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等人提出来的政治主张。他们提倡理性、进步和自由,反对旧的封建统治秩序,要求摆脱宗教迷信,向往资产阶级的平等和自由。这种思想不仅对法国大革命产生了影响,而且还传播到整个欧洲大陆,掀起了一股追随启蒙思想的潮流。尤其在政治上,思想家不主张通过革命的方式,而是力求变革,即采取开明君主专制建立“君主与哲学家的结合”[2]的方式,实现符合这些思想家开明专制的政治主张。普鲁士的弗里德里希二世、奥地利的玛丽亚·特莉莎和约瑟夫二世、俄国的叶卡特琳娜二世,都是受到“开明专制”思想影响的实践者。
18世纪下半期,中东欧一些国家的君主掀起了推行开明专制的潮流,叶卡特琳娜二世的开明专制也成为了这股潮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18世纪中后期的欧洲国家中,英、荷两国的封建统治早已被推翻,大部分国家旧的封建统治形式已不能适应国内局势,封建制度呈现出颓败之势。虽然有的国家表现出上升的趋势,但仍然处于封建统治风雨飘摇,资产阶级革命风暴行将到来之际。[3]
在欧洲各国危机滋生之时,法国掀起了一场启蒙运动,对处在动摇中的政治和经济不够强大的封建制国家产生了冲击。一时间,伏尔泰等人倡导的“哲学家和君主联盟”的思想传遍欧洲各国,“开明专制”成为了一些封建君主所标榜的旗帜。伏尔泰等人的主张是宣布理性之上,人人平等,反对封建制度,改造社会,并且寄希望于“开明的君主”,为人民做一切有意义的事。虽然有些主张不符合叶卡特琳娜二世的想法,但开明专制是当时欧洲社会的一股潮流,奥地利和普鲁士在18世纪40年代的时候就开始实行开明专制并陆续开展改革,已取得不小成效,促使叶卡特琳娜二世决心效仿。[4]这个决定的后果是既利于自己与贵族集团的利益,加强自己的统治,又在欧洲获得良好的名声。因此,由她主持,统治集团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比如农奴制改革、法制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教育改革、废除封建等级特权等等。从根本上说就是维护贵族的利益,废除过时的制度,推行适合事宜的新政策。
二、叶卡特琳娜二世的个人思想
如同欧洲一些如普鲁士、奥地利国家实行开明专制一样,俄国也跟随这个潮流,利用“开明专制”的思想来维护贵族的统治,以此来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和适应国内的资本主义发展。对俄国的统治者来说,这是一个适合的统治手段,“开明专制”满足了叶卡特琳娜二世对权力的掌控和统治帝国的需要。
第一,巩固统治的需要。叶卡特琳娜二世弑夫夺权登上了俄国的皇位,但政局动荡,她深知只有成为贵族阶级利益的保护者才能够稳固政权。上台后的叶卡特琳娜二世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保护俄国贵族的利益,如向有功的贵族赐予土地和农奴,没收教会和寺院的土地分给贵族。利益的诱惑令贵族没有坚守初衷进而转向支持叶卡特琳娜二世,这位女沙皇一系列的行为获得了他们的信任,叶卡特琳娜解决了宫廷政变这个后顾之忧,稳稳的站在了皇权的顶峰。与此同时,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和国际上的声誉也是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事情。从小接触法国启蒙思想家著作的叶卡特琳娜巧妙地利用启蒙运动的影响,在俄国实行起“开明专制”,举起“开明”的旗帜,吹捧自己是一位“贤明”的君主,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国内外认同她、支持她。
第二,生活经历的影响。18世纪下半期,是“开明专制”被欧洲各国广泛接受的时期,叶卡特琳娜二世接受“开明专制”的思想也不是朝夕之间就形成的。出生于德国一个名为安霍尔特——策尔布斯特的小公国的叶卡特琳娜,生长在一个简朴但富有文化底蕴的环境中,与18世纪欧洲各国宫廷一样,这个小公国也深受法国文化的影响。[5]从小,叶卡特琳娜就接触法文以及法国书籍,直到15岁的时候与俄国皇储成婚。1744年到1762年是叶卡特琳娜的艰难岁月。在俄国宫廷生活中遭遇冷待的她并没有灰心,为求生存改信宗教,学习与这个国家相关的新知识。她开始博览群书,涉猎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等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此时的叶卡特琳娜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对以后帝国统治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当大公夫人期间,她如饥似渴阅读了孟德斯鸠的《罗马盛衰原因论》、《法意》和伏尔泰的《哲学词典》等等书籍,这些书籍也成为了她案头的必备之物。即位之后,为了改善形象,巩固统治,她需要有人为她的统治进行合法的宣传。她放下姿态与伏尔泰等人保持书信的联系探讨哲学家与君主的问题,也做出了实际行动。即位之初便邀请狄德罗到俄国出版在法国被列为禁书的《百科全书》工作,虽然失败但得知狄德罗生活困苦,叶卡特琳娜二世想以16000卢布买下他的藏书,并且说只要狄德罗健在这些书就不会离开他生活的屋子,每年还给1000卢布作为保管图书的薪俸。1773年6月3日至10月10日,六十岁的狄德罗被邀至彼得堡居住,受到叶卡特琳娜二世的礼遇。[6]她还把伏尔泰作为自己的良师,在与伏尔泰通信中极力的把俄国描绘成美好的社会,人民生活幸福安康。又召集了一个新法典编纂委员会议定新法典,大量的使用启蒙学者那些自由的词句。“当她成为统治者之后,并未放弃这方面的兴趣,仍是一个贪婪的读者。但不可避免的是,她的追求变得越来越功利性了。……虽然她读了许多孟德斯鸠的书,但却是在奥尔洛夫和潘宁那儿学到了更多的东西。”[7]事实是她大量的流放农奴,不主张人人接受教育,而且对农奴放松压迫这样温和的建议也不认同。她的这些欺骗性的言论和行为却极大的打动了伏尔泰这些启蒙思想家,叶卡特琳娜犹如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一样,以“开明”的形象出现在欧洲人面前。既确立了统治,又在国际的舞台上提高了自己影响力的叶卡特琳娜二世获得了改革的预期效果。可想而知,没有比实行“开明专制”更具有蛊惑性的方式,叶卡特琳娜对于启蒙思想的运用取得了成果。
三、国内社会矛盾的激化
早在叶卡特琳娜二世统治以前俄国就已出现了开明专制的萌芽,直到叶卡特琳娜二世统治时期才推行了“开明专制”。叶卡特琳娜二世在统治初期推行这个政策决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不仅是女皇本人的思想决定的,也是俄国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
首先,政局不稳。叶卡特琳娜当政期间,俄国的社会经历着深刻的变化。旧形式的封建君主专制体制已经腐朽,不再适合俄国的具体国情和社会环境。这个时期,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政权斗争仍在持续。叶卡特琳娜二世名不正言不顺的登基给她的统治带来了不安定的因素。1762年7月9日,在近卫军官奥尔洛夫兄弟的帮助下,叶卡特琳娜登上了皇帝的宝座。登基并没有带给她愉悦的心情,此时摆在她面前的政治形势十分严峻。自彼得大帝之后,俄国的宫廷政变时时发生,贵族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仍在继续。尽管叶卡特琳娜登上了帝位,但是却留下了弑夫夺权的恶名,即使她声称:“我孜孜以求的是,但愿上帝托付给我的这个国家兴旺昌盛……国荣我亦荣。”[8]在叶卡特琳娜二世执政期间,还有贵族要另立伊凡·安东诺维奇为帝,或是叶卡特琳娜摄政,太子保罗为皇帝,叶卡特琳娜政权随时会被宫廷政变推翻,长期动荡不安的政局,严重的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因此,这位女沙皇急需新形式的开明专制来进行统治,稳定政局和巩固政权。
其次,农奴制的强化。西方学者说过,“开明专制”在普、奥、俄等国的实施“决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它首先就是与农民农奴化密切相关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开明专制就是以它为基础的”。[9]18世纪的俄国,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农奴制国家。“占人口比例不到20%的贵族领有占人口80%以上的农奴,对农奴的压榨成为了贵族们通过地产而发财的贯用方式”。[10]在叶卡特琳娜二世统治时期,被认为是俄国贵族的黄金时代,农奴制的发展与以前相比是不断的扩大和加强,甚至是规范化。农奴制的扩张到了新地区,特别是乌克兰,并且政府的批准使这个制度在俄国合法化和规范化,新地区农民被带上了枷锁受人控制。叶卡特琳娜二世也频繁的把土地和国有农民赐给贵族,此举扩大了农奴制。农奴数量迅速增加,到底有多少农民沦为农奴历来说法不一,总数肯定超过百万。仅1762—1783年间,男性农奴就从715万增加到1212万。[11]农奴主对农奴的控制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一时期,自然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商品货币经济不断发展,封建农奴制开始瓦解。封建地主对农奴和土地的控制开始动摇,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北部土地买卖没有了严格的限制,商人、国有农民和小市民都有能力购买土地。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贵族对金钱认识加深,封建主继续加深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甚至叶卡特琳娜二世的敕令让地主有了借口,流放、诬告、买卖和干涉农奴成了地主的权力。农奴制被沙皇政府强化为奴隶制,农奴已经成为了地主随意支配的财产。
再次,爆发起义。处于十字路口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资本主义的商品货币关系的滋生,都促使贵族对农民的剥削压榨加深,导致了社会阶级斗争日趋激烈,早已尖锐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引发了国内大规模的起义。俄国的广大农民,手工工场工人等因压迫奋力抵抗。18世纪50、60年代,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叶卡特琳娜二世即位的一年时间里,全国23个省份中就有11个省爆发了农民起义。[12]在俄国中部各省、乌拉尔等地区许多手工工场中,编入工厂的农民和工人也不断举行暴动。在伏尔加河流域和乌拉尔地区的少数民族,巴什基尔人、楚瓦什人、莫尔多瓦人、马里人从未停止反抗。[13]以至于叶卡特琳娜二世惊呼:“在帝国境内几乎所有的工场和教会的农民都公然的表示对当局的违抗,而地方上的地主农民也开始和他们联合起来”。[14]如此频繁的反抗,说明旧的统治方式已经不能调和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叶卡特琳娜清醒的认识到,除了用武力镇压,也不得不采取效果更加明显的手法,具有减震作用的“开明”政策也就应运而生,顺理成章成为女皇的首选。
最后,财政窘迫。此时的国内财政问题也困扰着叶卡特琳娜,七年战争使俄国的经济处在混乱的边缘,国库空虚。“每年财政赤字达700万卢布,国债达1700万卢布。俄国的军队已经八个月没有领到薪俸。陆军混乱,海军不修,当年被认为是彼得一世宠儿的波罗的海舰队已成为了无人照管的孤儿。1765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在巡视波罗的海舰队时说,它已不能用来作战,只能用来捕鲱鱼。”[15]军队不仅不能继续作战,还拖累国家财政。同时,官吏对百姓压榨,国内怨声载道,百姓苦不堪言,社会矛盾激化。而且,自彼得大帝之后俄国就一蹶不振,生产力遭到破坏,社会生产处于完全衰败的状态,军事力量也大大削弱。面对国内贫穷积弱的状况,叶卡特琳娜二世急需进行开明专制的改革,以求增强国力,富国强兵,满足俄国贵族、商人扩张疆土进行贸易的需求。
与旧的封建专制相比,开明专制的改革给俄国社会带来了一些活力。叶卡特琳娜二世的开明专制,从当时俄国的社会环境来看,它强化了封建君主的权力,稳定了政局,局部的改变了旧的经济基础。尤其是颁布城市诏书,客观上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这一时期较快的发展,缩短了同先进国家的距离,使俄国进入鼎盛时期,对能恢复大国的地位无疑起了积极的作用。从长远的角度看,由于女皇颁布的诏令都是围绕贵族的利益来强化农奴制,非但俄国没有开始步入资本主义社会,反而延长了封建农奴制和封建君主制。直至1861年农奴制废除,俄国才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叶卡特琳娜二世推行“开明专制”,使俄国逐渐强大、军事实力急剧上升,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并对外侵略,扩大俄国疆域,促进了贵族商人的对外贸易。继承了彼得一世霸权主义思想的叶卡特琳娜二世,利用开明专制的成果逐步走上了军事扩张的道路。但是给本国人民带来了数不清的灾难,与俄国相邻的国家受到欺凌,严重的影响了欧洲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经过斗争称帝的叶卡特琳娜清楚的认识到,从当时欧洲社会形势、国内的社会情况以及个人的需求,实行“开明专制“是明智的选择。因此,叶卡特琳娜二世上台伊始就推行“开明专制”。叶卡特琳娜二世实行开明专制不是偶然的,是有着一定的历史条件存在的,有着一定的历史环境决定的。无论开明专制带来的后果是什么,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历史的发展,任何简单的否认都是不可取的,要给予客观的评价,它是近代化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谭建华.叶卡特琳娜二世的“开明专制”新论[J].浙江师大学报,2000(4).
[2]孙成木,刘祖熙,李建.俄国通史简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肖步升.关于叶卡特琳娜二世“开明专制”的几个问题[J].兰州大学学报,1993(21).
[4]陈利今.叶卡特琳娜二世的开明专制异议[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2).
[5][美]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马克·斯坦伯格.俄罗斯史(第七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崔树菊.论“开明专制”[J].天津师大学报,1986(5).
[7]转引自高岱.试论“开明专制”在俄国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J].学术界,1991(5).
[8][法]亨利·特罗亚.风流女皇——叶卡特林娜二世传[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3.
[9]转引自高岱.试论“开明专制”在俄国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J].学术界,1991(5).
[10]转引自高岱.试论“开明专制”在俄国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J].学术界,1991(5).
[11]转引自高岱.试论“开明专制”在俄国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J].学术界,1991(5).
[12]转引自徐云霞.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政治思想[J].河南大学学报,1990(1).
[13]孙成木,刘祖熙,李建.俄国通史简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4]万安中.评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J].史学月刊,1995(3).
[15]转引自孙成木,刘祖熙,李建.俄国通史简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