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言行角度分析《论语》中的人物形象

2014-12-31蹇瑞桥

黑龙江史志 2014年23期
关键词:行动论语人物形象

[摘 要]《论语》是儒家经典语录体散文,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通过言行来反映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与形象。

[关键词]论语;语言;行动;人物形象

《论语》是我国儒家早期语录体散文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文中记录了不少孔子及其弟子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认识,较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观、伦理观、教育观与政治观。语言较接近口语化,言简意丰,含蓄凝练。

《论语》不少经典语句,极富有人生的哲理性与启迪性,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思想观念、治国理念,流传盛广,深入人心。《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非常注重语言与动作的记录,通过言行来反映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与形象,正所谓“如见其字,如见其人”。例如《侍坐》与《荷蓧丈人》就是以言语与行动来反映人文性格形象的典型代表:

《侍坐》选自《论语·先进》,是孔子启发弟子畅谈如何立志报国、实现治国理想的对话语录。全文结构严谨,以“志”为焦点,以孔子为核心,由侍坐而问,由问而述,由述而评。孔子善于启发诱导弟子立志,使他们关心国家大事,思考如何立志报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顺理成章,淋漓通畅。人物语言不同,行为不同,志向不同,个性突出。

孔子四位弟子言语行动各应,但他们理想高远,性格突出,形象栩栩如生。子路言“志”,在通过一大国来实现他的治国安邦理想,具有雄心壮志,反映了其率真粗狂豪迈个性,是一位典型的血气方刚的英雄气概男子汉形象。冉有言“志”,通过一小国治理来实现他的富民安康理想,说话很注重分寸,性格温柔敦厚谦逊谨慎,是一位典型的公西华言“志”,愿学习为小官小吏,阐述其以礼治邦富的理想,性格型谦虚沉稳,娴于辞令,恭谨有礼。但曾点言“志”,却与众不同,吹吹风,洗洗澡,悠然自乐,通过礼乐教化实现治国理想,从容洒脱,高雅自得。勾勒出一幅天下太平盛世图,远离红尘,超脱世俗,以求灵魂与精神的融合。虽然子路、冉有、公西华治国安邦理念不同,志向各有侧重,但他们都奉行儒家思想的“仕”,以求在仕途中行其“义”。

孔子的评论,循循善诱、和蔼可亲、有的放矢,更显“夫子”大教育家、思想家风范。孔子虽博学多才,弟子众多,远近闻名,但不夸夸其谈,高高在上,唯我独尊。而是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体现了孔子温和自谦平易近人宽厚待人的大师风范,营造了宽松活跃,畅所欲言,民主平等的学术氛围。孔子的“哂之”、“许之”、“与之”,评点经典,因材施教,境界深远。孔子以大师的风范,以“兼听则明”的宽广胸怀,“择其善者而从之”的判断力,对待政治界的不同观点态度。

孔子对子路坦率的个性,既有赞赏之意,又有委婉批评之态。孔子主张“为国以礼,其言不让”,与长者交谈所忌有三:不该你说却说了叫急躁,该你说却不说叫隐匿,不看长者脸色而率性直说叫做睁眼瞎。子路错不在欲治理“千乘之国”,错在“躁”与“瞽”,故对子路“哂之”。孔子主以礼知天下,建设礼仪之邦。这点非常吻合曾皙所说的太平盛世下的礼仪社会秩序。也许,有人认为曾皙的观点是逃避现实比乱世而明哲保身的利己想法。其实,曾皙是积极的“入仕”态度,也就是孔子主张礼仪的最高境界。子路好谈治国安邦先强兵,是安民;冉有谈富国是养民;公西华谈礼制,是教民。孔子治国安民可以不要兵,可以不要粮,但不能不要礼乐。肯定公西华即是肯定曾点。孔子点评,也可是对弟子们宏图大志的综合评价。

《论语·微子》中的《荷■丈人》,几乎没有谈话时的场景,语言简洁,情节自然。子路不知孔子去向,子路问丈人,丈人鄙视的语言,丈人耕耘,丈人留宿子路,子路告知孔子,丈人不知去向,子路反思。整个过程,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告诉我们他们的礼仪观、人生观与政治观。

子路的动作“从而后”、“拱而立”、“行,以告”、“至则行”,体现了子路严谨遵守礼节长幼尊卑,是一位懂礼貌,守礼节,又忠厚诚实,对师长不瞒不欺,言听必从。“子见夫子乎”,体现了子路遵守礼节,尊敬长辈。“不仕无义”,体现子路观点鲜明,积极“入世”关心国家大事参与社会改革的政治观。“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一方面是肯定了对丈人的“礼”,赞赏了丈人的热情好客、长幼尊卑的礼仪态度。另一方面是态度鲜明淋漓尽致地批判了丈人洁身自好,不关心国家大事,扰乱社会秩序的错误态度。强调的是君子的“仕”,行的是“义”

丈人的动作“以杖荷”、“植其杖而芸”、“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体现了这位老者活到老劳动到老的勤劳美德,躬耕田亩,自娱自乐。同时,又体现了丈人热情好客,恪守上尊下卑的礼节修养。我们能从中感悟到丈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也表露了丈人追求的是清静无为,隐居避世的人生观政治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告诉我们的不是丈人不熟知孔子,而是对孔子不务实际的游说政治态度持鄙视否定态度,也体现了其消极的处世观。

“隐者也”,孔子的语言干脆利落。子路转告丈人“逆耳”的声音,没有动怒,没有批评,只有“兼听则明”,体现了其超人的识别能力与判断能力,真不愧为“圣人”风范。

参考文献:

[1]彭昊.论《论语》人物品评体系的三重构建[J].求索,2008(7)

[2]杨汉云.《论语》的语言艺术特色[J].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7(8)

作者简介:蹇瑞桥(1977.12.12-),男,江西南昌人,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公共部,副教授,硕士,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猜你喜欢

行动论语人物形象
聚焦语文要素,整合单元教学
中外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浅谈萨特存在主义思想
电影《前目的地》的悲剧美学意蕴
浅谈戏剧影视表演中行动的三要素
用舞台“行动”进行创作
从改编影片看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让人物形象定格在经典细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