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年鉴质量保证体系的思考
2014-12-31徐艳
徐艳
[摘 要]质量保证体系是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手段。年鉴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化工程,运用质量保证体系管理年鉴的编纂工作将会事半功倍。本文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浅谈如何建立年鉴质量保证体系。
[关键词]年鉴质量保证体系;外部;内部
年鉴质量保证体系就是史志部门以提高和保证年鉴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依靠必要的组织结构,把各部门、各环节的质量管理活动严密组织起来,将整个编纂过程中影响年鉴质量的一切因素控制起来,形成一个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质量管理有机整体。笔者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浅谈如何建立年鉴质量保证体系。
一、构筑三个保障,为年鉴编纂提供外部质量保证
良好的外部质量保证体系是做好年鉴工作的外部基础条件。下面,从法律保障、组织保障和供稿网络保障三个方面来阐述外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
(一)形成依法编鉴格局。《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的制定和实施,为各级政府依法、规范、科学编鉴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条例》和《规定》从宏观角度对全国地方志及年鉴工作相对原则性地作出了规定,但各地的修志编鉴环境不一致,我们必须要结合各自实际,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指导各地开展编鉴工作。同时,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大力宣传《条例》《规定》等,努力营造全社会各界关心年鉴、支持年鉴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完善组织保障。所谓完善组织保障,就是切实落实好“一纳入五到位”。1、落实法律规定。《条例》第四条明确规定: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地方志工作的领导,地方志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这为各地年鉴工作落实“一纳入五到位”提供了法律依据。2、争取领导支持。首先,把握住有利时机,比如在召开史志工作会议或是上级领导来指导督查工作、外地史志机构来交流考察等,及时向相关领导汇报年鉴工作情况,争取领导的关注。其次要以优异的成绩赢得领导的信任和重视,史志部门要紧紧围绕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史志业务优势,提升史志服务效能,助力经济社会发展。3、凝聚工作合力。在赢得上级领导支持的同时,我们要主动加强与区域内重要部门的沟通联系,寻求工作支持和帮助。如党委政府在推动年鉴工作方面给予指导、帮助和督查,发改部门可将年鉴工纳作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人事部门可在人员配备上给予支持,财政部门可在经费上给予倾斜,党史、新闻、文化等部门可以在宣传年鉴方面给予帮助。
(三)健全供稿网络保障。要充分利用网站、报纸、电视等有效载体,广泛宣传编纂年鉴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使各供稿单位领导及具体撰稿人从思想上重视年鉴工作。结合年鉴的编纂周期特点,注重引导供稿单位健全内部供稿机制,明确分管领导,安排熟悉单位业务、热爱年鉴工作、事业心强、文字水平高的人员连续担任具体撰稿人。要畅通政府行政发文、部门供稿的主渠道,明确供稿单位职责,引导各单位树立“一盘棋”思想,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上审视年鉴编纂工作,并根据职责分工统筹安排撰稿任务。同时,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及时调度单位组稿情况,表扬先进,鞭策落后。
二、依托三个平台,为年鉴提供内部质量保证
内部年鉴质量保证体系是整个体系建设中的核心部分,需从规范化、责任分工、人员培训三个方面来构建。
(一)编纂规范化。中国年鉴编纂的规范化问题,是中国年鉴事业能否健康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之一,是提高年鉴质量和使用价值,增强年鉴功能的基本问题之一。年鉴编纂实行规范化,是势在必行不容置疑的。(1)2012年7月出台的《规定》,着力解决了年鉴编纂中的基本问题,并对指导思想、总体原则和成书标准等内容作了明确规定。工作中,我们要认真研读并严格执行《规定》要求,对年鉴的编辑内容进行规范,包括总体设计、选题选材、条目编写、成书加工制作等,着力提升年鉴的编纂质量。在年鉴编纂工作流程上,要结合地方特色,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制度,包括组稿制度、编辑加工制度、审稿制度、校对制度、出版发行制度等,使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有章可循。
(二)责任分工制。年鉴工作涉及到多方面、多领域、多环节,质量问题是一个贯穿于年鉴编辑各个环节的普遍性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各自的质量要求。因此,职责分明、层次简化、分工合理、运转协调、高效灵活的分工负责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主编要站位准确,树立严格的质量观,切实当好年鉴工作的总设计师、总指挥,全力做好年鉴的策划设计、环境营造、总纂把关、流程控制。编辑分工要定责、定时、定质、定量,从初期组稿到中期编纂、后期校对排版都要自行负责、全程参与、一抓到底。要加强过程管理,使每个环节的责任人,既是监督者又是被监督者,其编纂质量和工作效率随之而处于有效的监控之下,提高编辑的责任心。同时,要建立激励机制,奖先罚后,既进行书面表扬,又把编辑的工作情况与评先树优、职称评定等紧密结合,以调动编纂人员的积极性,确保编纂的质量和进度。
(三)培训常态化。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对编纂出高质量的精品年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人才队伍的塑造则依赖于有一套高效务实、系统完善、持续长久的培训机制。史志部门要根据整体编纂人员的思想状态、政治理论素养、业务水平等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分期分层次制定长期培训规划。培训方式上,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学习、理论研讨、参加上级史志系统业务培训、到先进地区的史志部门交流学习、开展优秀年鉴读稿评稿活动等方式提高编纂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内容上,无论是供稿单位的编写人员还是内部编辑,都要系统掌握年鉴的基本知识、体例、写作要求等基础性内容。同时,要多涉猎专业以外的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知识,多与外界交流,要走出去,沉下来,到基层,入企业,下农村,要全面搜集素材,增长见识,积累信息,成为具备广博知识的“杂家”。
注释:
(1)杨隽:《略谈年鉴编纂规范化》,《上海地方志》200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