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网络舆情探究

2014-12-30陈一重

文教资料 2014年25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学生管理高校学生

陈一重

摘    要: 新媒体以特有的传播方式、强大的功能遍及社会的各个角落,同时也充分融入大学生学习、社会工作、生活和娱乐,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渠道和校园内外交流的重要工具,充分认识、把握和研究网络舆情,加强引导与管理刻不容缓,对建设安全、稳定、和谐校园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网络舆情    学生管理    高校学生

当前高等教育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趋势阶段转变特征明显,某些高校发生扩招、多校区办学、学分制及学生质量下降等变化,具有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学生学科门类的多元化和学生发展要求的多样化的高要求,同时也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范围、层次不断扩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概述

新媒体以其特有的传播方式和强大的功能遍及社会的各个角落,并对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而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上网方式变得越来越便捷,上网速度变得越来越高速,内容丰富、时间即时、地点灵活、传输的交互性及网上活动的虚拟性等特点,已经充分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娱乐之中,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渠道和校园内外交流的主要工具。本文将以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为切入口,探究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分析如何引导网络舆情进一步完善、服务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舆情在《辞源》中解释为:民众的意愿,是有个人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民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舆情中涵盖舆论和更小部分的民意。由此可见,网络舆情就是通过互联网传播各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

二、网络舆情形成的特征模式及演变

舆论的产生和形成是一个时空交错的意见博弈过程,舆论主体根据舆论事件的发展变化进行意见表达和讨论,逐渐形成趋于稳定的意见分布状态,其中有多数人的意见,也有少数人的观点,直至舆论事件结束或不再成为舆论的焦点。

根据现代传播学发展规律概括以下模式:

1.按照形成的时间性区分:渐进模式、突变模式。

2.按照传播主体区分:人际模式、群体性模式、“公众—媒介—政府”模式。

3.按照结构和功能区分:线性模式、动力模式。

4.发展演变过程可以简要概括为:舆论事件发生—焦点事件(事件引起关注)—舆论开始出现(意见表达)—舆论逐步整合(意见分布趋于稳定,出现舆论群体)——舆论事件结束或退出舆论中心[1]。

三、高校网络舆情特征分析

高校作为人才的集聚地,有其特有的政治、文化、生活背景,大学生有自由的舆论空间,大量浏览各种信息,并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观点。大学生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制造主体是舆情的发展主导,制造主体的性质特征决定舆情的发展方式,主体的少数性完全不会阻碍舆情的广泛影响、迅猛发展和内容多元多样。因此抓住主体、分析主体、引导主体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手段。

1.制造舆情主体的特殊性。

高校学生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社会角色都有自己的特点,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一个独特而耀眼的群体。他们精力充沛,文化素质较高,伴随着科技进步的社会效应大发展来到这个世界,是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充满热情与活力。这一系列的时代、环境、社会地位等特征造就舆情主体——青年学生,思想活跃、同质性很强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几乎都在同一个经纬度上,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很小,都有统一规律的学习、生活、课余活动等,彼此之间有纯净同学友谊,同时移动运营客户端的普及大大方便学生接触网络。

2.制造舆情主体的少数性。

高校学生舆情参与的主体属于少数,不具有代表性。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中的少数人是网络空间的舆论领袖,参与讨论的往往只是学生中的一小部分,一般是由校园上的活跃者群体或者与舆论客体有着密切关系的大学生群体组成。北京某高校大学生曾调查得出一组数据,喜欢在网上“参与讨论”者约占35%,“主动引发讨论”者仅占16%。“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学生往往倾向聚集到与自己观点、价值观、意识形态相一致的facebook、twitter、youtube、博客群、微信群、好友圈、论坛、专业兴趣群等国内外媒体平台,寻找自己内心的自由和释放,开阔自己的眼界,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与自己的偶像虚拟零距离,寻找幸福感,等等。所以高校网络舆情一般是由少数人引起的,大部分人并不参与讨论,达成“共识”当然也有一定的狭隘性。

3.影响广泛内容多元分散。

高校网络舆情的制造主体是少数学生,虽然个体少,但他们浏览资讯、评论小到身边的点滴大到国事,高校专业的设置不同,关注度和讨论的热情都是相对集中,相对而言事件的敏感度和学生的专业息息相关,文史类的同学对政治性事件兴趣点会高出很多,理工科的学生对于科技前沿、行业变革出新更敏感,所以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及所处地区的各类环境的多元决定了高校网络舆情内容的多元多样,甚至更复杂,包括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影响同时使得舆情更多元分散[2]。校园里各种思潮交流相对活跃,具有与众不同的议题内容,但是传播速度、辐射范围及影响不可小视。

四、高校网络舆情策略应对

1.主动应对,占领阵地。

从提高网络道德素质入手,根据该群体的高素质、高修养的基础优势,将网络教育课程穿插在形势政策课和就业指导课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形势是非辨别能力,还可以引领学生正确地运用网络解决实际就业难的问题。课程化建设引领无疑是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的特效路径,不仅丰富了传统大学生两课的课程架构,更是从源头本质上进行管理引导,效果显著。

2.专家指导,设题引议。

根据实际舆情情况,邀请专家设置热门议题[3],或是学生敏感关注的话题,采用主动出击的方式,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掌控、引导舆情发展。但是不得不说的是,这种主动出击的方式要慎用,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更是一种应急预案处理方式,一旦火候掌握不好,事态就有可能恶化,所以必须仔细认真策划,谨慎设题,方可达到预期效果。既能解决学生利益相关的实际问题,又使学校更具亲和力,无疑是网络舆情引导的有效路径。

3.建立机制,有效治理。

从行政管理角度,建立学校、院系、班级三级舆情收集机制,做到舆情渠道的畅通;从学生思想引领角度,建立共青团委员会、团总支、团支部也是三级收集机制,充分发挥团组织思想引领团员青年的作用,做到舆情思想意识的贯通[4]。

4.重视队伍,加强预案。

重视加强网络舆情研判队伍建设,进行网络舆情日常监测,主动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撰文,引导舆情;创造条件,设立新闻发布机制,及时发布信息,保证信息公开、快速、有效畅通,不断形成校园的公信力平台,有助于稳定局面,安定人心。要加强和完善应急预案建设,当发生聚焦事件时各院系、部门中心能够通力合作,万众一心,反应迅速,优质效率地完成事件有效处理分工,第一时间恢复校园的和谐稳定。

新媒体的广泛运用和长足发展是时代进步的产物和标志,是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休闲娱乐的不可或缺,网络舆情管理应运而生,通过特征分析其复杂性、多元性,给现在的高校管理工作提出新标准、高要求,相信通过认真研究、主动接地气的处理方式和策略应对。高校学生是青春朝气的方刚青年,习近平总书记教导我们要做他们值得信赖的贴心人,要深入其中,倾听、调动、引导,成为他们遇到困难时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力量[5]。时代感召高校管理者一定要重视舆情管理工作,创造出一个稳定、青春、朝气、和谐的校园。

参考文献:

[1]尚俊杰.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百度文库,2011.12.

[2]刘燕,刘颖.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管理对策.思想教育研究,2009(4).

[3]李雪莹,邓飞.从传播学视角看高校网络舆论及其引导.黑龙江科技信息.百度文库,第144页.

[4]曾润喜,王国华,徐晓林.高校网络舆情的控制与引导.实践研究,2009(11)VOL32.

[5]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课题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读本,2013.11.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学生管理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