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米涝灾后补救技术试验初探
2014-12-30刘春芳张怀民张红玲郭小丽
刘春芳,张怀民,张红玲,田 海,郭小丽
(1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天津301900;2蓟县良种繁殖场,天津301900)
2012年7月21 -31日,蓟县连续普降大到暴雨,累计降雨367.1mm,比历年同期降雨97.0 mm增加270.1mm。全县农田普遍积水,部分地块积水深达1m以上,农田渍涝时间长达3-10 d,严重影响了玉米的正常生长。为更好地指导抗灾救灾,在天津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统一安排下,开展了中耕松土、补施肥料、叶面喷肥等7项补救技术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为防灾减灾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供试夏玉米品种为蠡玉18,农户自行购种。
试验用肥料由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提供,生长调节剂由天津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提供。
1.2 试验设计
试验采取自然对比,设8个处理,小区面积60m2,每小区5行,小区长20m,宽3m,行距60 cm,株距28cm,4000株/667m2。试验设计见表1。
表1 夏玉米涝灾补救技术试验设计
2 调查项目与试验管理
2.1 调查项目
记载玉米生育时期,成熟期调查植株性状(株高、穗位、气生根、茎粗及绿叶数等)、产量性状(穗长、穗粒数、秃尖、千粒重、理论产量及测产等)。
2.2 试验管理
试验位于天津市蓟县东赵各庄乡兴武镇村,地势平坦,肥力中等,前茬作物冬小麦,平均450 kg/667m2。6月20日小麦收获后铁茬播种夏玉米,种植密度4000株/667m2。底施金正大复合肥(N∶P∶K=15∶15∶15)40kg/667m2。7月 21日后连降大暴雨,7月26-28日田间积水3d,及时抢排积水,8月3日可以进行农事操作后,按试验设计实施中耕松土、追施肥料、喷施叶面肥和生长调节剂,间隔7d(8月11日)第二次喷施生长调节剂“碧护”。其它管理同一般大田。10月5日成熟,调查植株性状与产量性状。
3 结果与分析
3.1 涝灾后补救技术对玉米植株性状的影响
试验表明,各项补救技术均对玉米生长产生有利作用,尤其以处理8、处理4表现突出。其中处理8穗长20.6cm,比对照穗长增加3.6cm,秃尖比对照减少1.6cm,气生根比对照增加11.7条,茎粗比对照增加0.4cm,绿叶数比对照增加1.7片(表2);处理4效果略低于处理8,其余几项补救技术也显示出较好的效果。试验显示,各处理与对照比较,穗长、气生根条数、茎粗、绿叶数分别增加5.9%~21.2%、13.7%~72.7%、5.3%~21.1%、4.8%~16.2%,秃尖降低 16.7%~88.9%。效果最好的处理8、处理4几乎不秃尖,结实率完整。
表2 不同处理对夏玉米植株性状的影响
3.2 涝灾后补救技术对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
试验显示,涝灾后采取的各种补救技术均对夏玉米产量性状有积极作用,与影响植株性状的作用效果相同,处理8、处理4效果较好。其中处理8穗粒数比对照增加148.5粒,增加30.3%,千粒重比对照增加40g,增加15.2%,产量(测产)增加 219.4kg/667m2,提高 50.2%(表 3)。试验表明,各项补救技术与对照比较,穗粒数增加27.2~148.5粒,增加5.6%~30.3%、千粒重提高5.7~42.6g,提高2.2%~15.2%、产量(测产)增加(34.3~219.4)kg/667m2,提高 7.8%~50.2%。表明,由于涝灾发生时期为夏玉米拔节期,主要影响玉米穗分化进程,是决定穗粒数的关键时期。因此,各项技术的实施对提高玉米结实率效果显著。同时,由于各项技术保障和促进了玉米根系的生长,延长了叶片功能期,进而提高了灌浆粒重和产量。
表3 不同处理对夏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
4 结果与讨论
(1)2012年7月下旬为蓟县同期罕见的连续强降雨,正值夏玉米拔节期旺盛生长阶段,在迅速排除田间积水后,采取试验设计的各项补救技术,起到了较好的疏松土壤,增加土壤通气性,促进根系和茎叶生长,提高玉米结实率,增加灌浆粒重等,进而大幅度提高产量。
(2)玉米发生涝灾后,采取及时有效的补救技术是非常必要的,可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分析本次试验,表明,涝灾后及时中耕松土、追施氮肥、钾肥以及喷施“碧护”生长调节剂等技术集成应用效果较好,其次是中耕松土、追施氮肥,喷施叶面肥和“碧护”生长调节剂等技术集成,再次为中耕松土、追施氮肥,最后为中耕松土单项技术。因此,在生产实际中,应采取多项技术组合,以实现更好的防灾减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