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叶东福《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学赏析
2014-12-30黄波王天文
黄波+王天文
本文将对福建省特级教师叶东福执教的《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进行赏析,以期引发更多物理同行不断思索、探求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的新境界。
【片段一】视频欣赏:创设情景,感知类比,引入新课(播放猎豹和羚羊奔跑的视频复习“速度”知识,之后播放世锦赛博尔特百米飞人大战的片段)
师:注意解说员对博尔特起跑动作的描述。
生:比赛开始,博尔特的起动在第一,50米时冲刺在前……
师:起动在第一表示什么含义呢?
生:速度变化多,速度变化快……
师:类似于速度表示快慢,起动的快慢也应该用一个物理量来表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课题——加速度。
【剖析】本片段教师通过两段视频引入新课,视频1通过对猎豹和羚羊奔跑的对照描述引导学生复习了速度,而视频2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博尔特起动、冲刺的描述又引入新的物理量——加速度,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衔接。同时,引课过程中以《人与自然》短片和《百米飞人大战》视频作为素材,能够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觉亲切自然,生动有趣;并且通过速度与加速度的类比,让学生明晰了物理概念引入的“共通原理”和“现实背景”,明确了知识的“来龙去脉”。
【片段二】课件呈现:逐层认知,对比内化,消除误区(A.自行车下坡;B.公共汽车出站;C.某舰艇出航;D.火车出站)
比较A、B情景,谁的速度变化大?谁的速度变化快?
比较B、C情景,谁的速度变化大?谁的速度变化快?
比较C、D情景,谁的速度变化大?谁的速度变化快?
【剖析】本片段中教师通过自行车下坡、公共汽车出站、某舰艇出航和火车出站这四个情景运动的定量描述,要求通过推算比较各种情景的速度变化大小及速度变化快慢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顺势引入加速度。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从推算速度的变化量开始,再推算平均每1秒(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最后再通过计算明确速度变化大小和速度变化快慢并不一样,即速度变化大的运动物体速度不一定变化快,从而澄清了以往学生在学习加速度时容易把速度变化大小和速度变化快慢混同的认知误区。同时引导学生认知是从易到难、逐层深入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片段三】联系实例,内化概念,掌握方法
案例1:飞机的速度由0增加到约300km/h,飞机的速度的变化是多少?若发生这一变化用时约30s,则物体的速度平均每秒增加多少?
生:300km/h约相当于83m/s,△v/△t=(83-0)/30m/s2=2.8m/s2。
【片段四】同中求异,异中导思,剖析升华
师:两辆汽车以相同的速度变化率分别做匀加速运动和匀减速运动,速度变化情况完全一样吗?
生:两车速度变化快慢相同,但前者速度越来越大,后者则反之。
师: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生:仅凭速度变化快慢(速度变化率的大小)不能完全反映速度变化的规律,我们还要清楚速度到底是逐渐增大还是减小。
师:既然如此,作为表征速度变化规律的物理量——加速度,我们可以用其大小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但仅仅靠大小能不能完全反映速度变化的规律?如果不能,我们可以怎么进行完善?
生:不能。我们可以在用加速度的大小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基础上,用加速度的方向(正负)来表示速度增大或者减小。
【剖析】本节教师为了引入加速度的矢量特性,首先设置了两辆汽车以相同的速度变化率分别做匀加速运动和匀减速运动的情景,通过对两种情景的对比思考使学生明确,仅凭速度变化快慢(速度变化率的大小)并不能完全反映速度变化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得出加速度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是矢量。
【片段五】联系实际,学思结合,学用结合
日常生活中,对于运动物体说它走多远,是指路程或位移,说它走得多快,是指速度,而对加速度则没有相对应的典型词语。一般只有笼统的“快”和“慢”,往往指的是速度。但有时也有一些说法是模模糊糊地指加速度,请大家讨论哪些说法中指的是加速度?
生1:汽车的加速性能是汽车的一个很重要的参数,有人说,我这车好,启动快。
生2:在百米赛跑中,我们常说某某同学身体素质好,有很好的爆发力,起跑快。
……
【剖析】在学习了加速度的概念、定义式并进行一定的练习巩固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路程、位移到速度,再到加速度,在“走多远”和“走多快”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指加速度的说法,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密切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进一步做到学思结合、学用结合。